图书介绍
发展犯罪学 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犯罪学 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0725438.jpg)
- 周长康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750143652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犯罪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犯罪学 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发展犯罪学的由来1
一、发展犯罪学的由来1
二、发展犯罪学的创建与发展4
三、发展犯罪学的犯罪概念辨析7
第二节 发展犯罪学的研究对象9
一、犯罪现象发展研究10
二、犯罪原因发展研究10
三、犯罪主体发展研究10
四、被害对象发展研究10
五、犯罪发展预测研究11
六、犯罪发展新动向研究11
七、犯罪发展对策研究11
第三节 发展犯罪学的研究方法12
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2
二、借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13
三、日常运用的各种研究方法13
第四节 发展犯罪学的研究价值14
一、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对策的依据15
二、发现与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活动的新特点与新规律15
三、丰富与促进犯罪学理论的新发展15
四、指导刑事政策的调整和促进刑法的发展15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犯罪发展16
第一节 犯罪发展概述16
一、犯罪发展的内涵与外延16
二、犯罪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特殊因素19
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犯罪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22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新发展22
二、社会转型时期犯罪发展的新特点27
三、社会转型时期犯罪发展的新规律30
第三章 犯罪数量的发展33
第一节 我国犯罪数量发展基本特征33
一、犯罪数量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冲突的结果34
二、我国是世界上中等偏下的立案率国家34
三、我国犯罪数量发展呈波浪式上升34
第二节 我国犯罪数量的发展35
一、我国刑事案件立案情况35
二、我国较长时间保持较低的立案率,近十几年立案率上升较快40
三、改革开放以来抓获的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数上升较快42
四、我国曾经是一个刑事案件作案成员占总人口比例很低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较快43
第三节 部分省市犯罪数量的发展43
一、浙江省犯罪数量的发展44
二、重庆市犯罪数量的发展49
三、海南省犯罪数量的发展51
四、上海市犯罪数量的发展52
第四章 犯罪类型的发展57
第一节 我国犯罪类型发展的基本特征57
一、犯罪类型以侵财型向多元化转变57
二、暴力犯罪迅速上升58
三、技术犯罪不断涌现58
四、毒品犯罪发展势头凶猛59
五、犯罪类型的发展,受社会文明进步及法律政策调整等制约59
第二节 我国暴力犯罪的发展60
一、全国暴力犯罪的发展60
二、部分省市改革开放以来暴力犯罪的发展62
第三节 我国侵财型犯罪的发展71
一、全国侵财型犯罪的发展71
二、部分省市侵财型犯罪的发展73
第四节 我国性犯罪的发展80
一、全国性犯罪的发展80
二、部分省市性犯罪的发展83
第五节 我国毒品犯罪的发展89
一、全国毒品犯罪的发展89
二、浙江省毒品犯罪的发展95
第六节 恐怖活动犯罪的发展96
一、恐怖活动犯罪的特点和含义96
二、恐怖活动犯罪的标准和类型98
三、恐怖活动犯罪发展变化趋势100
第五章 犯罪主体的发展103
第一节 我国犯罪主体发展的基本特征103
一、从主体职业看,农民是最基本的犯罪主体103
二、从主体年龄看,青少年是最基本的犯罪主体104
三、从主体文化程度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犯罪居大多数105
四、从主体性别看,男性犯罪始终占犯罪的绝对多数105
五、从主体违法经历看,重新犯罪增多106
六、犯罪主体的素质决定着犯罪的性质、方式、手段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犯罪主体的发展变化又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107
第二节 犯罪主体职业的发展108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主体职业和社会阶层的发展108
二、部分省市犯罪主体职业和社会阶层的发展112
第三节 犯罪主体年龄的发展115
一、我国犯罪主体年龄发展变化趋势115
二、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犯罪主体年龄的发展116
三、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省市犯罪主体年龄的发展118
第四节 犯罪主体文化程度的发展122
一、改革开放以来,犯罪主体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但高文化犯罪主体呈逐渐增多趋势123
二、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省市犯罪主体文化程度的发展125
第五节 犯罪主体性别的发展127
一、建国后男性犯罪一直占据犯罪的绝对多数,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及社会开放文明进步,女性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增多,也带来了女性犯罪的增多128
二、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省市犯罪主体性别的发展129
三、香港与内地犯罪主体性别发展对比132
第六节 犯罪主体违法经历的发展133
一、犯罪主体违法经历的一般特征133
二、部分省市犯罪主体违法经历的发展135
第六章 犯罪形态的发展139
第一节 流窜犯罪的发展139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窜犯罪的发展140
二、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省市流窜犯罪的发展143
第二节 犯罪团伙(集团)的发展146
一、我国犯罪团伙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向犯罪集团和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趋势147
二、改革开放以来部分省市犯罪团伙(集团)的发展152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发展157
一、我国有没有黑社会性质组织158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159
三、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现状与特征160
第七章 犯罪技术的发展164
第一节 犯罪技术发展的一般特征164
一、犯罪技术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65
二、犯罪技术发展城市高于农村165
三、犯罪技术发展的多元性166
四、各种类型的犯罪技术发展不匀称167
第二节 犯罪技术类型和特征的发展167
一、建国后低层次犯罪技术始终是占据我国犯罪技术的绝对多数,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高新技术实施犯罪的开始明显增多168
二、犯罪技术类型的发展169
三、犯罪技术主体特征的发展172
第三节 计算机犯罪的发展173
一、计算机犯罪概念173
二、计算机犯罪主要表现形式174
三、计算机网络犯罪发展的主要特征178
第八章 犯罪思维与犯罪心理的发展180
第一节 犯罪思维的发展180
一、犯罪思维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态,有着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180
二、犯罪思维由简单向复杂多元方向发展181
三、犯罪预谋越来越隐蔽、诡诈、周密,犯罪方式多元化,犯罪既遂率趋高182
第二节 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犯罪心理的发展183
一、建国初期犯罪心理特征(1949年10月~1956年)183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罪心理特征(1956~1966年)18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犯罪心理特征(1966~1976年)183
四、改革开放后犯罪心理特征(1979年至今)184
第三节 不同年龄段人犯罪心理的发展184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发展184
二、青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发展185
三、中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发展186
四、老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发展187
五、犯罪动机的发展188
第四节 变态心理犯罪的发展190
一、变态心理的标准190
二、因变态心理而犯罪的呈增多趋势,变态心理犯罪已成为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治安问题191
第九章 犯罪侵害对象的发展194
第一节 犯罪侵害对象发展的一般特征194
一、犯罪侵害对象发展的时代特征194
二、犯罪侵害对象发展的区域性特征195
三、犯罪侵害对象的受害严重程度受犯罪发生率及犯罪手段、方式的影响195
四、犯罪侵害向严重化趋势发展196
第二节 犯罪侵害的场所、部位及物品的发展198
一、居民住宅犯罪侵害较为集中198
二、犯罪侵害物品的发展200
第三节 被害人的发展202
一、被害人的发展202
二、被害单位的发展206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208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发展的基本特征208
一、青少年犯罪数量不断增加,占全部犯罪比例近十多年来呈下降趋势209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突出并呈上升趋势212
三、青少年新的犯罪类型不断出现,青少年犯罪团伙呈向犯罪集团和黑社会性质组织发展趋势215
四、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或第一次作案年龄提前218
第二节 学生犯罪的发展221
一、学生犯罪呈增多趋势221
二、学生犯罪的暴力倾向趋重,新型犯罪增多224
第三节 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发展226
一、女性青少年犯罪近十多年发展较快226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类型呈多元化趋势228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顽固性、腐蚀性和危害性特征230
第四节 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发展230
一、流动青少年是青少年犯罪的主体部分231
二、流动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其发展232
第十一章 犯罪发展的预测234
第一节 犯罪发展预测的重要意义234
一、犯罪发展的预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234
二、犯罪发展的预测为提高预防和控制犯罪效果、增强打击犯罪的精确性提供重要依据235
三、犯罪发展的预测是犯罪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35
第二节 犯罪发展预测的方法236
一、专家评估法236
二、趋势外推法236
三、特尔斐法237
四、因素分析法237
第三节 影响犯罪发展趋势的因素分析239
一、经济发展对犯罪发展的影响239
二、就业状况对犯罪发展的影响241
三、社会腐败对犯罪发展的影响243
四、贫富差距对犯罪发展的影响246
五、教育对犯罪发展的影响248
六、社会控制力对犯罪发展的影响252
第四节 我国21世纪初叶犯罪发展的预测253
一、21世纪初叶我国犯罪发展预测的基础254
二、21世纪初叶我国常态性犯罪预测255
第十二章 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对策265
第一节 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概念265
一、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概念265
二、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外延266
三、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层次性267
第二节 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应正确处理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辩证关系267
一、打击犯罪能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267
二、预防犯罪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268
三、预防和打击犯罪各有优势和作用268
第三节 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理论依据269
一、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269
二、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270
三、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271
第四节 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工作体系、层次和原则271
一、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工作体系271
二、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层次272
三、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272
第五节 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273
一、全面、系统、周密地进行调查研究273
二、从分析犯罪现象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剖析犯罪活动,从现象深入本质273
三、根据犯罪活动的特点、规律,结合预测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宏观上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273
四、实施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必须建立预防和控制犯罪工作体系273
第六节 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必须重新强调几个观念274
一、全局观念274
二、信息观念274
三、系统观念274
四、法治观念274
五、求实观念275
六、群众观念275
第七节 社区是实施预防和控制犯罪发展战略的前沿和基础275
一、社区的概念275
二、社区犯罪的差异性及其特点276
三、社区犯罪控制277
四、按照社区犯罪的结构和形态进行控制278
主要参考文献282
后记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