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分析与设计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系统分析与设计导论
  • (美)惠滕,(美)本特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6386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教材;信息系统-系统设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系统分析与设计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系统开发项目环境2

第1章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2

1.1产品——信息系统4

1.2参与者——系统关联人员4

1.2.1系统所有者4

1.2.2系统用户5

1.2.3系统设计人员6

1.2.4系统构造人员6

1.2.5系统分析员7

1.2.6外部服务提供者7

1.2.7项目经理7

1.3现代信息系统的业务驱动力7

1.3.1经济全球化8

1.3.2电子商务和电子业务8

1.3.3安全和隐私10

1.3.4协作与合伙经营10

1.3.5知识产权管理10

1.3.6持续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10

1.3.7业务过程重构10

1.4信息系统的技术推动力11

1.4.1网络和因特网11

1.4.2移动和无线技术12

1.4.3对象技术12

1.4.4协作技术13

1.4.5企业应用软件13

1.5过程——系统开发过程16

1.5.1系统启动16

1.5.2系统分析16

1.5.3系统设计17

1.5.4系统实现18

1.5.5系统支持和持续改进18

第2章 信息系统开发21

2.1系统开发过程24

2.1.1能力成熟度模型24

2.1.2系统生命周期和系统开发方法25

2.1.3系统开发基本原理26

2.2系统开发过程28

2.2.1项目确定28

2.2.2项目开发阶段30

2.2.3跨生命周期活动36

2.2.4顺序开发和迭代开发37

2.3选择开发路线和策略37

2.3.1模型驱动开发策略41

2.3.2快速应用开发策略43

2.3.3商用应用软件包实现策略45

2.3.4混合策略47

2.3.5系统维护47

2.4自动化工具和技术48

2.4.1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48

2.4.2应用开发环境51

2.4.3过程和项目管理器52

第3章 项目管理55

3.1什么是项目管理56

3.1.1项目失败的原因57

3.1.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58

3.2项目管理生命周期62

3.2.1活动1——协商范围63

3.2.2活动2——确定任务64

3.2.3活动3——估计任务工期64

3.2.4活动4——说明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65

3.2.5活动5——分配资源66

3.2.6活动6——指导团队工作69

3.2.7活动7——监督和控制进展70

3.2.8活动8——评估项目结果和经验75

第二部分 系统分析方法82

第4章 系统分析82

4.1什么是系统分析83

4.2系统分析方法84

4.2.1模型驱动分析法84

4.2.2加速系统分析法86

4.2.3需求获取法87

4.2.4业务过程重构法88

4.2.5系统分析策略88

4.3范围定义阶段88

4.3.1任务1.1——列出问题和机会89

4.3.2任务1.2——协商项目的初步范围91

4.3.3任务1.3——评估项目价值92

4.3.4任务1.4——计划项目进度表和预算92

4.3.5任务1.5——汇报项目计划92

4.4问题分析阶段93

4.4.1任务2.1——研究问题领域93

4.4.2任务2.2——分析问题和机会96

4.4.3任务2.3——分析业务过程96

4.4.4任务2.4——制定系统改进目标97

4.4.5任务2.5——修改项目计划98

4.4.6任务2.6——汇报调查结果和建议98

4.5需求分析阶段99

4.5.1任务3.1——定义需求100

4.5.2任务3.2——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100

4.5.3任务3.3——修改项目计划100

4.5.4任务3.4——交流需求陈述101

4.5.5持续不断的需求管理101

4.6逻辑设计阶段101

4.6.1任务4.1a——结构化功能需求101

4.6.2任务4.1 b——建立功能需求的原型(可选)101

4.6.3任务4.2——验证功能需求102

4.6.4任务4.3——定义验收测试用例102

4.7决策分析阶段102

4.7.1任务5.1——确定候选方案103

4.7.2任务5.2——分析候选方案105

4.7.3任务5.3——比较候选方案105

4.7.4任务5.4——修改项目计划106

4.7.5任务5.5——推荐一种系统方案107

第5章 需求获取的调查研究技术110

5.1需求获取简介111

5.2需求获取过程112

5.2.1发现和分析问题112

5.2.2获取需求113

5.2.3归档和分析需求113

5.2.4需求管理114

5.3调查研究技术114

5.3.1对现有文档、表和文件进行抽样114

5.3.2调研和实地访问116

5.3.3观察工作环境116

5.3.4调查表117

5.3.5面谈119

5.3.6如何进行面谈119

5.3.7获取原型123

5.3.8联合需求计划123

5.4调查研究策略126

第6章 使用用例建模系统需求130

6.1用例建模简介131

6.2用例建模的系统概念131

6.2.1用例132

6.2.2参与者132

6.2.3关系133

6.3需求用例建模过程134

6.3.1第1步:确定业务参与者134

6.3.2第2步:确定业务需求用例135

6.3.3第3步:构造用例模型图136

6.3.4第4步:记录业务需求用例描述137

6.4用例和项目管理139

6.4.1分级和评估用例141

6.4.2确定用例依赖关系141

第7章 数据建模和分析145

7.1数据建模简介146

7.2数据建模的系统概念147

7.2.1实体147

7.2.2属性148

7.2.3关系150

7.3逻辑数据建模过程158

7.3.1战略数据建模158

7.3.2系统分析期间的数据建模158

7.3.3对系统设计的考虑159

7.3.4数据建模的自动化工具159

7.4如何构造数据模型160

7.4.1获取实体160

7.4.2上下文数据模型161

7.4.3基于键的数据模型163

7.4.4泛化层次体系165

7.4.5具有完整属性的数据模型165

7.5分析数据模型167

7.5.1好的数据模型的标准168

7.5.2数据分析168

7.5.3规范化举例169

7.6将数据需求映射到地点175

第8章 过程建模178

8.1过程建模简介179

8.2过程建模的系统概念179

8.2.1外部代理179

8.2.2数据存储181

8.2.3过程概念182

8.2.4数据流185

8.3逻辑过程建模的过程192

8.4如何构造过程模型193

8.4.1上下文数据流图194

8.4.2功能分解图194

8.4.3事件响应或用例清单196

8.4.4事件分解图197

8.4.5事件图198

8.4.6系统图200

8.4.7基本图200

8.4.8完成规格说明203

第9章 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建模210

9.1面向对象分析简介211

9.2对象建模的系统概念211

9.2.1对象、属性、方法和封装211

9.2.2类、泛化和特化212

9.2.3对象/类关系214

9.2.4消息和消息发送216

9.2.5多态性216

9.3 UML模型图217

9.4对象建模过程218

9.4.1建模系统的功能性描述218

9.4.2构造分析用例模型218

9.4.3建模用例活动224

9.4.4构造活动图指南226

9.4.5绘制系统顺序图227

9.4.6构造系统顺序图指南228

9.4.7发现和确定业务对象228

9.4.8组织对象并确定其关系230

第10章 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238

10.1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238

10.1.1可行性分析——逐步投入法239

10.1.2系统分析——范围定义阶段的检查点239

10.1.3系统分析——问题分析阶段的检查点239

10.1.4系统设计——决策分析阶段的检查点239

10.2可行性的6个准则241

10.2.1运行可行性241

10.2.2技术可行性241

10.2.3进度可行性241

10.2.4经济可行性242

10.3成本效益分析技术242

10.3.1系统将花费多少242

10.3.2系统将提供什么收益243

10.3.3建议的系统合算吗244

10.4候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247

10.4.1候选系统矩阵247

10.4.2可行性分析矩阵249

10.5系统方案建议250

10.5.1书面报告251

10.5.2正式汇报252

第三部分 系统设计方法259

第11章 系统设计259

11.1什么是系统设计259

11.2系统设计方法259

11.2.1模型驱动方法260

11.2.2快速应用开发263

11.2.3系统设计策略263

11.3系统设计之内部开发——“构造”方案263

11.3.1任务5.1——设计应用架构263

11.3.2任务5.2——设计系统数据库266

11.3.3任务5.3——设计系统接口268

11.3.4任务5.4——打包设计说明269

11.3.5任务5.5——修改项目计划269

11.4系统设计之集成商用软件——“购买”方案269

11.4.1任务4.1——研究技术评价准则和选项271

11.4.2任务4.2——向供应商征求建议(或报价)272

11.4.3任务5A.1——验证供应商的声明和性能272

11.4.4任务5A.2——评价和分级供应商建议273

11.4.5任务5A.3——签订合同并听取供应商汇报273

11.4.6购买决定对剩余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274

第12章 应用架构和建模278

12.1应用架构279

12.2物理数据流图279

12.2.1物理过程280

12.2.2物理数据流282

12.2.3物理外部代理284

12.2.4物理数据存储284

12.3信息技术架构285

12.3.1分布式系统285

12.3.2数据架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292

12.3.3接口架构——输入、输出和中间件293

12.3.4过程架构——软件开发环境297

12.4建模信息系统应用架构299

12.4.1绘制物理数据流图299

12.4.2网络架构299

12.4.3数据分布和技术确定300

12.4.4过程分布和技术确定301

12.4.5 人/机边界302

第13章 数据库设计307

13.1系统分析员的数据库概念308

13.1.1字段308

13.1.2记录308

13.1.3文件和表309

13.1.4数据库309

13.2数据库设计的前置条件——规范化314

13.3现代数据库设计315

13.3.1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和前置条件315

13.3.2数据库模式315

13.3.3数据完整性和访问完整性319

13.3.4角色320

13.3.5数据库分布和复制321

13.3.6数据库原型321

13.3.7规划数据库容量321

13.3.8数据库结构生成322

第14章 输出设计和原型化325

14.1输出设计概念和指南325

14.1.1输出的分布和观众326

14.1.2输出的实现方法327

14.2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出331

14.2.1用于输出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331

14.2.2输出设计指南332

14.2.3输出设计过程333

14.2.4基于Web的输出和电子业务339

第15章 输入设计和原型化344

15.1输入设计概念和指南344

15.1.1数据收集、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345

15.1.2输入方法和实现346

15.1.3输入设计的系统用户问题348

15.1.4内部控制——输入数据的编辑349

15.2输入设计的GUI控件350

15.2.1常用GUI输入控件351

15.2.2高级输入控件354

15.3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入355

15.3.1输入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355

15.3.2输入设计过程355

15.3.3基于Web的输入和电子业务359

第16章 用户界面设计363

16.1用户界面设计概念和指南363

16.1.1计算机用户的类型364

16.1.2人的因素364

16.1.3人类工程学指南364

16.1.4对话语气和词汇365

16.2用户界面技术366

16.2.1操作系统和Web浏览器366

16.2.2显示器366

16.2.3键盘和指点设备367

16.3图形用户界面风格367

16.3.1窗口和框367

16.3.2菜单驱动的界面368

16.3.3指令驱动的界面373

16.3.4提问-回答对话374

16.3.5用户界面设计的特殊考虑375

16.4如何设计用户界面378

16.4.1用于用户界面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378

16.4.2用户界面设计过程378

第17章 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设计和建模385

17.1设计面向对象系统385

17.1.1实体类386

17.1.2接口类386

17.1.3控制类386

17.1.4持续类386

17.1.5系统类387

17.1.6设计关系387

17.1.7属性和方法可见性387

17.1.8对象责任387

17.2面向对象设计过程388

17.2.1精炼用例模型388

17.2.2建模支持用例情境的类交互、行为和状态389

17.2.3修改对象模型以反映实现环境396

第四部分 系统分析和设计完成后的工作402

第18章 系统构造和实现402

18.1什么是系统构造和实现402

18.2构造阶段402

18.2.1任务6.1——构建和测试网络(如果需要)402

18.2.2任务6.2——构建和测试数据库405

18.2.3任务6.3——安装和测试新软件包(如果需要)405

18.2.4任务6.4——编写和测试新程序405

18.3实现阶段406

18.3.1任务7.1——进行系统测试406

18.3.2任务7.2——准备转换计划406

18.3.3任务7.3——安装数据库408

18.3.4任务7.4——培训用户408

18.3.5任务7.5——转换到新系统409

词汇表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