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
  • 赵曜,张中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750981346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亮点”:旗帜·道路·理论体系1

导论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6

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

上篇33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备(1949年1月—1956年3月)33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和新社会的构建33

第一节 革命转变的方针和共同纲领33

一、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转变方针33

二、《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3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与新民主主义建设41

一、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41

二、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45

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48

四、确立经济文化新秩序56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65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65

一、新中国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两种估计66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制定6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74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最初探索74

二、农业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80

三、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赎买”政策8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确立100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贯彻执行1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特征104

一、公有制为唯一基础的经济制度104

二、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109

三、社会主义文化制度117

第四章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制定与最初实践126

第一节 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方针126

一、“二战”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127

二、外交原则与方针的制定129

三、“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32

第二节 积极开展和平外交137

一、分层次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138

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141

三、建立和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145

参考文献149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孕育(1956年4月—1978年11月)153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53

第一节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及初步成果153

一、《论十大关系》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启153

二、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初步总结159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63

一、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突显164

二、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提出166

第三节 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左”倾冒进170

一、整风中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误判和反右派斗争170

二、“大跃进”运动及其经验教训176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超阶段过渡187

四、庐山会议与错误的“反右倾”斗争200

第六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成就和“左”倾思想的发展211

第一节 经济严重困难与对国民经济的调整211

一、国民经济发展遭遇的严重困难211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实事求是精神213

三、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贯彻220

四、《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制定与实行224

五、对科学、教育、文艺工作的调整227

六、七千人大会和调整的全面推进2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234

一、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34

二、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35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239

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239

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41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244

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社会主义探索的重大挫折246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过程246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246

二、“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249

三、“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过程250

第二节 十年内乱后的思考255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55

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与启示256

三、“文化大革命”中正义力量的抗争261

第八章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执行与创新264

第一节 判明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264

一、美苏利用两大阵营冷战对抗争夺世界霸权264

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公开化与加深267

三、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和第三世界国家兴起270

四、西方国家民族自主意识的增强272

第二节 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成就276

一、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276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278

三、改善和发展与第二世界各国的关系282

四、积极参与联合国工作283

第三节 国际与外交理论的创新286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切国家关系286

二、世界有两个中间地带287

三、“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291

参考文献293

下篇299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1978年12月—1992年2月)299

第九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299

第一节 从中央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99

一、“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300

二、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301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03

第二节 理论务虚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05

一、思想领域出现的无序和混乱现象305

二、理论务虚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306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与调整社会关系308

一、平反冤假错案308

二、调整社会关系309

第四节新“八字”方针与调整国民经济311

一、新“八字”方针的内容312

二、经济调整的明显效果313

第五节 有关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14

一、新中国建立30年的基本评价315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16

第十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320

第一节 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321

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农业发展史321

二、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创造322

三、对于农村联产承包制认识的逐步深入324

四、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带来的影响327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铺开329

一、中国城市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329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两个阶段330

第三节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机构改革334

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内容和原则335

二、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37

三、改革党政机构和干部制度338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39

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的拓展342

第一节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纲领342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343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344

三、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345

四、全面整党346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347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347

二、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突破348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349

第三节 经济特区的设立351

一、经济特区的由来352

二、围绕经济特区展开的争论353

三、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354

第四节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356

一、改革开放前的乡镇企业356

二、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357

三、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358

四、乡镇企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359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360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361

二、精神文明建设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363

三、教育领域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突破364

四、高考制度的突破366

五、尊师重教的提出368

第六节“一国两制”的提出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369

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由来与发展370

二、“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基本含义373

三、“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香港的实践375

四、“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澳门的实践381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385

第一节 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85

一、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386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认识历程38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科学内涵389

第二节 经济改革中的治理整顿390

一、出现宏观经济过热现象的原因391

二、治理整顿中的“硬着陆”393

第三节“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本质论395

一、南方谈话的背景396

二、南方谈话澄清了困惑399

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400

四、南方谈话的深远影响403

第四节 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405

一、国际形势与时代主题的新变化405

二、外交政策的调整407

三、继续致力建立国际新秩序409

参考文献410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992年2月—)413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推进4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14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4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41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特征418

第二节 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422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22

二、“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4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30

一、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430

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43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44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48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452

第五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56

一、当今时代的主题456

二、新形势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61

第六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6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46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46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471

第十四章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474

第一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47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与背景475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481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89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9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和意义497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要求50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506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508

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516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背景和重大意义516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重点523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举措526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30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530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532

三、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力量538

第五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544

一、中国对外关系新理念提出的背景544

二、中国对外关系新理念的内涵548

三、中国对外关系新理念的贯彻落实549

第六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54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指导思想554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内容558

三、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62

参考文献564

结束语56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566

二、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578

后记6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