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炯文存 第3卷 文学史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炯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13751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文学-作品综合集-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张炯文存 第3卷 文学史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5
第一章 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5
从《沁园春&长沙》谈起5
毛泽东的革命历程6
作为理论家与诗人的毛泽东的崇高历史地位10
第二章 毛泽东与旧中国的新文学14
历史不能割断14
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学的参与和评价14
《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16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四十年代中国文学21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生长的土壤30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与建筑师30
毛泽东与中国五十年代的思想文化33
理想的纯洁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35
毛泽东后的社会主义新时期39
新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43
第四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中国的发展47
建国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形成47
新的历史条件使毛泽东文艺思想获得新的发展52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58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思潮63
新中国文学思潮嬗变的历史原因63
几次大的思想文化批判与毛泽东64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推进及其日益“左”倾72
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与文艺思潮多元化77
第六章 毛泽东和新中国的文学理论建设84
“向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借鉴与初步建立84
新的努力——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尝试86
文学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开放和深化90
第七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诗歌96
新中国诗歌中的毛泽东颂歌96
毛泽东与新中国新旧诗体双水分流101
毛泽东对新诗发展的意见及其引发的讨论和创作实绩104
毛泽东诗风的深远影响113
毛泽东诗论在新时期诗歌发展中的投影116
第八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123
毛泽东实际上十分重视小说123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题材的更新126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的艺术方法131
毛泽东与新中国小说的人物形象139
第九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戏剧147
中国戏剧传统和毛泽东的戏剧改革思想147
毛泽东制定的戏剧改革方针及其执行中的曲折149
毛泽东时期戏剧改革和创作的实绩153
“革命样板戏”与十年动乱中的戏剧凋零156
毛泽东后时期戏剧的复苏与繁荣157
历史教训的沉思159
第十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161
毛泽东对古典文学的总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和借鉴161
毛泽东提倡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去研究古典文学164
毛泽东十分重视古典文学的多种社会功能168
毛泽东注意知人论世,并重视材料翔实的考证171
毛泽东对古典文学很重视“古为今用”173
第十一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的十年凋零179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几个批示及其他179
“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文学的灾难184
“革命样板戏”和其他文艺创作186
毛泽东的是非功过与“文化大革命”189
第十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作家192
毛泽东与许多新中国作家有亲密友谊192
毛泽东善于站在革命的立场去热忱帮助作家196
涉及“敌我矛盾”,毛泽东对作家也不徇情199
第十三章 新中国文学中的毛泽东形象201
新中国文学中领袖形象刻画从被禁止到逐步开放201
毛泽东形象从神到人的历史变化203
毛泽东形象刻画中的形似与神似205
结束语208
新时期文学格局213
第一章 绪论:新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折213
第一节 “五四”以来文学的三次历史转折213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转折的历程217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转折的历史特征221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转折的深刻历史原因228
第二章 理论批评:批判与拓展234
第一节 理论批评与思想文化234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多向探索236
第三节 理论批评拓展的实绩239
第四节 观念嬗变与方法引进242
第五节 理论批评的不足与期望246
第三章 反思:一个不断深化的思想主题248
第一节 “反思”词语的由来248
第二节 “伤痕文学”对十年动乱的反思250
第三节 “反思文学”对“左”倾迷误的反思252
第四节 “改革文学”对现行体制的反思253
第五节 “寻根文学”对历史文化的反思254
第六节 “反思”主题的当代思想内涵255
第四章 人学:一个重新崛起的文学思潮259
第一节 人学思潮复起的历史原因259
第二节 人学思潮的历史发展261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表现的突破264
第四节 有关的失误267
第五章 创作主潮:现实主义的发扬与拓新271
第一节 现实主义传统的中断与复苏271
第二节 新时期现实主义拓新的特征272
第三节 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潮的深刻必然性277
第六章 艺术流向:多种探索的格局281
第一节 艺术规律与单一模式281
第二节 现实主义面临现代主义挑战283
第三节 多种探索格局的形成288
第四节 多种流向的历史原因291
第七章 现实图画:改革浪潮与“改革文学”293
第一节 “改革文学”崛起的因由293
第二节 题材与主题的不断深化294
第三节 “改革文学”的可贵经验297
第四节 “改革文学”的历史意义301
第八章 寻根:文化视角的艺术反思303
第一节 “文化寻根”的渊源与界说303
第二节 城乡文化的不同艺术观照305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文化风情307
第四节 批判眼光与个性风格308
第五节 “文化寻根文学”的历史意义310
第九章 军事文学:显著的历史超越312
第一节 当代军事文学的基本格局和特色312
第二节 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历史性突破及其美学品格314
第三节 军事文学建设的展望317
第十章 城市文学:一个方兴未艾的现象320
第一节 “城市文学”的界定与源流320
第二节 新时期“城市文学”的蓬勃发展322
第三节 “城市文学”作家与诗人323
第四节 “城市文学”展望325
第十一章 通俗文学:不容忽视的审美层次329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悠远传统与重要意义329
第二节 新时期通俗文学浪潮与“金庸热”、“琼瑶热”331
第三节 通俗文学的新品种:推理小说、科幻文艺、纪实报告332
第四节 通俗文学的歧途与希望333
第十二章 历史:广阔的题材领域(上)337
第一节 历史题材主题的空前广阔丰富337
第二节 史诗规模与悲剧意识的追求341
第三节 内心丰富复杂的人物典型的刻画344
第四节 古朴、典雅、清丽的语言描写347
第五节 历史小说观念与流向的多元349
第十三章 历史:广阔的题材领域(下)354
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领域也十分广阔354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358
第三节 对生活描写的综合化361
第四节 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363
第五节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当代意识365
第十四章 发展态势:繁荣·倾斜·攀登368
第一节 文学在繁荣中前进的表现368
第二节 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倾斜376
第三节 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攀登380
文学史探讨38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两卷本《前言》389
历史主义与实事求是——《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绪论》398
走向完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华文学通史》导言408
中国文学史的史观与分期及前沿问题442
关于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464
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486
重写文学史中的方法论问题495
加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