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学初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训诂学初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0752990.jpg)
- 周大璞主编;黄孝德,罗邦柱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864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训诂-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训诂学初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1
第二节 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4
(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4
(二)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5
(三)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5
(四)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6
(五)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7
第三节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8
(一)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8
(二)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9
第四节 信息时代训诂学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13
第五节 研究训诂学的方法20
(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20
(二)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理解语言20
(三)要把语言的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结合起来21
(四)摆脱经学附庸地位,古为今用22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上)23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23
(一)解释词语24
(二)串讲句意25
(三)说明章旨26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27
(一)注疏的名称27
(二)注疏的内容35
(三)注疏的分类47
(四)注疏的驸经50
第三章 训诂体式(下)54
第三节 通释语义的专著54
(一)单解语义的专著55
1.《尔雅》56
2.《小尔雅》62
3.《释名》63
4.《广雅》、《广雅疏证》65
5.《拾雅》、《比雅》68
6.《经籍籑诂》、《故训汇纂》68
7.《转语》、《文始》78
8.《读书杂志》、《经义述闻》80
9.《群经平议》、《诸子平议》84
10.《毛诗传义类》、《说雅》、《选雅》85
11.《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通俗编》86
12.《常用字训》、《难字》、《杂字解故》、《异字》、《错误字》87
13.《埤雅》、《尔雅翼》、《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87
14.《石药尔雅》、《本草尔雅》88
15.《骈雅》、《叠雅》、《别雅》、《辞通》88
16.《果裸转语记》、《释大》89
17.《语助》、《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文言虚字》、《虚词历时词典》90
18.《方言》、《续方言》、《新方言》、《蜀尔雅》、《吴下方言考》99
19.《羌尔雅》、《番尔雅》、《佛尔雅》101
(二)音义兼注的专著101
1.《经典释文》101
2.《群经音辨》102
3.《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华严音义》102
(三)形音义结合的专著103
1.《说文解字》103
2.《字林》111
3.《玉篇》112
4.《类篇》114
5.《字汇》、《正字通》116
6.《康熙字典》117
7.《辞源》、《辞海》122
8.《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128
9.《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162
10.《匡谬正俗》167
第四节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169
第四章 训诂条例174
第一节 释义的方法174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174
(二)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186
(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191
(四)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196
第二节 行文的格式202
(一)语言贵精练202
(二)次序不固定203
(三)说解可用韵205
第三节 常用的术语209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209
(二)曰、为、谓之、之谓209
(三)谓、言210
(四)犹211
(五)貌212
(六)之言、之为言213
(七)辞、词213
(八)属、别213
(九)读若、读如、读为、读曰、读若某同、读与某同、读214
(十)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通215
(十一)以某为某、名某为某216
(十二)当为、当作216
(十三)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216
(十四)今文、古文、故书217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217
(十六)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218
(十七)通语、凡语219
(十八)转语、代语219
(十九)文219
(二十)互文220
第五章 训诂的运用222
第一节 用于阅读古书222
(一)能准确地理解词义223
(二)能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章句226
(三)能细心地琢磨古人行文的体例227
第二节 用于整理古籍228
(一)训诂与校勘228
(二)训诂与标点230
(三)训诂与注释232
(四)训诂与翻译233
(五)训诂与辑佚235
(六)训诂与辨伪236
(七)训诂与简帛书整理238
第三节 用于编纂辞书248
(一)训诂与资料收集249
(二)训诂与解形250
(三)训诂与注音250
(四)训诂与释义251
(五)训诂与引证255
(六)训诂与信息字典的编纂256
第四节 用于其他方面258
(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分支258
(二)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化262
第六章 读注和作注265
第一节 读注265
(一)读注以前,要反复阅读正文265
(二)读注要汲取其精华,吐弃其糟粕266
(三)读注与读正文联系起来,相互对照271
(四)对不同的注释要择善而从277
(五)不可误解注文,不可误信注文279
第二节 作注280
(一)批判地继承前人传注的优良传统281
(二)认真准确地辨明词义282
(三)准确确定具体词义284
(四)注意词语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时代的风俗习惯289
(五)作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91
(六)作注应避免的几种弊病293
第七章 训诂源流312
第一节 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312
(一)训诂的萌芽与发展312
(二)训诂萌芽与发展的动力315
第二节 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316
(一)兴盛的原因316
(二)兴盛的表现319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322
第三节 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328
(一)扩大了训诂的范围328
(二)出现了义疏和集解330
(三)训诂新著的涌现331
(四)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332
第四节 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336
(一)宋代训诂的概况337
(二)宋代训诂的特点339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340
第五节 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343
第六节 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345
(一)训诂学复兴的原因345
(二)复兴的表现346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348
第七节 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350
(一)“五四”以来训诂学概况350
(二)训诂学振兴的必要与可能353
(三)训诂学光辉前程的展望354
原版后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