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析化学
  • 张少文主编;关润伶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51112678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分析化学的概念、任务与作用1

1.2 分析化学的发展2

1.3 分析化学的内容3

1.3.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

1.3.2 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3

1.3.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4

1.3.4 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4

1.3.5 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5

1.3.6 快速分析和标准分析5

1.3.7 分析方法的选择6

1.4 分析化学过程6

1.5 如何学好分析化学7

第2章 误差和数据处理9

2.1 准确度与精密度9

2.1.1 准确度与误差9

2.1.2 精密度与偏差10

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12

2.2 误差的来源与分类13

2.2.1 系统误差14

2.2.2 随机误差14

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4

2.3.1 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24

2.3.2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25

2.4 可疑数据的取舍25

2.4.1 Q检验法26

2.4.2 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27

2.4.3 4?检验法28

2.5 显著性检验28

2.5.1 t检验法29

2.5.2 F检验法31

2.6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33

2.7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35

2.7.1 有效数字及位数35

2.7.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36

2.7.3 有效数字在分析工作中的应用38

2.8 回归分析法40

2.8.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回归直线40

2.8.2 相关系数42

2.9 实验设计与实验条件的优化44

2.9.1 单因素试验的设计与分析44

2.9.2 多因素的试验设计46

思考题48

习题49

第3章 滴定分析基础52

3.1 滴定分析概述52

3.1.1 滴定反应的条件52

3.1.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53

3.1.3 滴定方式53

3.2 标准溶液54

3.2.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54

3.2.2 化学试剂的分类58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59

3.3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63

3.3.1 换算因数法63

3.3.2 等物质的量规则64

思考题68

习题69

第4章 酸碱滴定法70

4.1 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70

4.1.1 酸碱反应70

4.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73

4.2 不同pH溶液中酸碱的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分布曲线77

4.2.1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78

4.2.2 酸度对酸碱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浓度的影响78

4.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82

4.3.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82

4.3.2 强酸或强碱溶液84

4.3.3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86

4.3.4 多元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90

4.3.5 混合溶液pH值计算92

4.3.6 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94

4.4 缓冲溶液96

4.4.1 缓冲作用原理97

4.4.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98

4.4.3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01

4.4.4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102

4.5 酸碱指示剂104

4.5.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104

4.5.2 混合指示剂106

4.5.3 影响指示剂使用的因素108

4.6 酸碱滴定原理109

4.6.1 强酸强碱的滴定109

4.6.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114

4.6.3 多元弱酸、混合酸和多元弱碱的滴定120

4.7 终点误差123

4.7.1 滴定强酸、碱的终点误差123

4.7.2 滴定弱酸、碱的终点误差126

4.7.3 滴定多元酸和混合酸的终点误差128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31

4.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31

4.8.2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133

4.9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137

4.9.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138

4.9.2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141

4.9.3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的应用143

思考题145

习题146

第5章 配位滴定法149

5.1 配位化合物149

5.1.1 乙二胺四乙酸150

5.1.2 EDTA配合物的特点152

5.1.3 EDTA配合物的离解平衡153

5.2 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156

5.2.1 EDTA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157

5.2.2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159

5.3 条件稳定常数161

5.4 金属指示剂163

5.4.1 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163

5.4.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164

5.4.3 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氧化变质现象164

5.4.4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165

5.5 EDTA滴定法基本原理168

5.5.1 滴定曲线168

5.5.2 影响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171

5.6 单一离子准确滴定173

5.6.1 准确滴定判别式173

5.6.2 配位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175

5.7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78

5.7.1 选择性滴定中的酸度控制178

5.7.2 掩蔽效应的利用180

5.8 配位滴定方式182

5.8.1 直接滴定法182

5.8.2 返滴定法182

5.8.3 置换滴定法183

5.8.4 间接滴定法183

5.9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及其应用184

5.9.1 配位滴定法的特点184

5.9.2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184

思考题187

习题187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90

6.1 氧化还原平衡190

6.1.1 概述190

6.1.2 条件电极电位191

6.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93

6.2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94

6.2.1 氧化还原反应的复杂性195

6.2.2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195

6.3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197

6.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97

6.3.2 检测终点的方法202

6.4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205

6.4.1 预氧化和预还原205

6.4.2 有机物的除去209

6.5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209

6.5.1 高锰酸钾法209

6.5.2 重铬酸钾法214

6.5.3 碘量法218

6.6 氧化还原滴定计算示例224

思考题228

习题229

第7章 重量分析法及沉淀滴定法232

7.1 重量分析法概述232

7.1.1 重量分析法分类和特点232

7.1.2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233

7.2 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235

7.2.1 沉淀溶解度235

7.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238

7.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246

7.3.1 沉淀的类型246

7.3.2 沉淀的形成过程246

7.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249

7.4.1 共沉淀现象249

7.4.2 后沉淀现象251

7.4.3 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252

7.5 沉淀条件的选择253

7.5.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53

7.5.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54

7.5.3 均匀沉淀法255

7.6 有机沉淀剂256

7.7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257

7.8 沉淀滴定法260

7.8.1 滴定曲线261

7.8.2 沉淀滴定指示剂263

7.8.3 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268

7.8.4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269

思考题270

习题271

第8章 仪器分析274

8.1 吸光光度分析法274

8.1.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274

8.1.2 分光光度计279

8.1.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81

8.1.4 分析条件的选择和吸光光度分析误差控制287

8.1.5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应用290

8.2 电位分析法294

8.2.1 概述294

8.2.2 电位分析中的电极296

8.2.3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307

8.3 气相色谱分析法314

8.3.1 概述314

8.3.2 气相色谱分离原理315

8.3.3 气相色谱固定相324

8.3.4 色谱定性分析328

8.3.5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329

8.3.6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331

8.3.7 气相色谱的主要应用333

8.4 高效液相色谱法335

8.4.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335

8.4.2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类型336

8.4.3 高效液相色谱仪336

8.4.4 正反相色谱体系336

8.4.5 高效液相色谱速率方程337

8.4.6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339

8.4.7 液-固吸附色谱340

8.4.8 液-液分配色谱342

8.4.9 键合相高效液相色谱342

8.4.10 离子交换色谱344

8.4.11 体积排阻色谱346

思考题347

习题348

第9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350

9.1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350

9.1.1 试样的采集350

9.1.2 分析试样的制备354

9.2 试样处理原则355

9.3 试样的分解356

9.3.1 溶解法356

9.3.2 熔融法359

9.3.3 半熔法361

9.3.4 干式灰化法361

9.3.5 微波辅助消解法362

9.4 分析化学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363

9.4.1 气态分离法364

9.4.2 沉淀与过滤分离364

9.5 萃取分离法368

9.5.1 液-液萃取分离法368

9.5.2 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分离法374

9.5.3 微波辅助萃取分离法376

9.5.4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376

9.6 复杂试样处理实例377

思考题378

习题379

第10章 分析检测的质量保证与控制381

10.1 分析检测质量保证概述381

10.1.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382

10.1.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383

10.1.3 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386

10.2 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87

10.2.1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87

10.2.2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89

10.2.3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97

10.2.4 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操作程序399

10.2.5 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400

10.3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400

10.3.1 标准分类与标准化400

10.3.2 分析方法标准402

10.3.3 标准物质与标准试样402

10.4 实验室认可408

10.4.1 现场考核试验409

10.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410

10.4.3 量值溯源413

思考题415

参考文献416

附表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