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彭树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999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6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518页
- 主题词:史学-学术思想-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卷369
第四集 文明遐思369
第一编 静夜沉思369
一 由《静夜思》所引起的沉思与慎思369
二 文化:一个洞穴、一棵树、一条河375
三 文化的民族性379
四 文化的载体及其自我超越380
五 文化寻踪381
六 文明与文化的整体观384
七 爱敏的文化观388
八 资本主义文化的当代批判论390
九 论西方政治传统中的自由主义传承链条391
十 印度的政治和文化认同392
十一 文明的复兴与帝国的复兴394
十二 文艺复兴与两种文化交流395
十三 复兴不是简单的回归397
十四 丁韪良笔下中国的觉醒和复兴399
第二编 文明交往401
一 文明交往的理想和现实401
二 人为三大交往主题的主体401
三 政治交往402
四 文明交往中的文学与政治403
五 文明对话和文明冲突406
六 文明对话:交往的最佳联系408
七 文明交往中的语言因素409
八 穆沙拉夫论和平与文明对话411
九 文字开始了人类文明交往史412
十 交往融于生活娱乐方式413
十一 香料在东西方交往中的意义413
十二 走为上和走出去414
十三 音乐与学术的两种中西文化观415
十四 第一个向中国介绍地球知识的人417
十五 全球化与现代性418
十六 世界文学与人类科学419
十七 制度文明问题随笔420
十八 制度文明与平等422
十九 正义——文明交往的社会理念423
二十 制度催化文明和文明推动制度424
二十一 制度与自然426
二十二 汉字的交往特点427
二十三 “通天塔”与语言交往429
二十四 文明和野蛮430
二十五 从俄国两位学者的全球化视角说起432
二十六 “之际”的“间性”交往转折性特征435
二十七 变化——文明交往的关键词438
二十八 文明交往随记438
第三编 文明自觉440
一 人类文明自觉源于精神的觉醒440
二 文明自觉与文化自觉意识442
三 文明自觉三题443
四 文明自觉与文学的自觉444
五 文明自觉是对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446
六 文明自觉的几个关键点447
七 文明自觉与理性449
八 价值理性的自觉450
九 文明交往自觉论手记451
十 从文明交往到文明自觉452
十一 蒙特霍的文明自觉之路453
十二 交往平衡的文明自觉454
十三 启蒙运动是人类文明的自觉运动455
十四 启蒙问题琐记458
十五 冯友兰的“和通”及其他464
十六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465
十七 再谈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467
十八 大江健三郎的文明自觉观469
十九 斯诺的文明交往独特逻辑思维471
二十 翦伯赞对文明交往的见解472
二十一 加藤周一的《羊之歌》与《羊年善美谈》474
二十二 宇宙灵魂的和谐美477
二十三 《纯粹的精灵》与文明之间的交往477
二十四 交而通,通而和479
二十五 文化自觉479
二十六 再论文化自觉480
第四编 智慧致知482
一 智慧是什么482
二 《周易》的平实、玄奥与智慧483
三 古希腊的智慧485
四 智慧在何处485
五 智慧、智力、智性486
六 知性、能性、德性488
七 “智”为何物489
八 再问“智”为何物491
九 人的自觉:智慧人493
十 知与人类的文明自觉495
十一 “智”、学问与道德的自觉498
十二 智者善对人生499
十三 智者库尔特·冯内古特501
十四 文明的“智障”501
十五 致知、致良知与致真502
十六 知人与自知503
十七 自知之明、幸福与心灵505
十八 文明比较505
十九 文明交往的三个观念506
二十 人类文明交往的遐思和近思508
第五集 人文解说515
第一编 人文精神515
一 何谓人文515
二 人文理念517
三 升华人文精神的条件518
四 文明自觉是人文精神的自觉519
五 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520
六 人文精神手记521
七 中华文明中的人文精神526
八 文化交流是人文精神的体现528
九 卢梭论人528
十 从人文精神层面上理解人性529
十一 《中东国家通史》终卷六记补531
十二 人类共建的“文化双塔”533
十三 自然科学的人文精神根源534
十四 西方人文科学的人文化进程535
十五 柏拉图呼唤文明自觉536
十六 文明真谛536
十七 省身与文明对话537
第二编 文而化之539
一 文化交流的作用539
二 宗教与民族冲突根源540
三 20世纪和21世纪科学之谜541
四 文化核心问题542
五 再论文化543
六 文化与人文精神544
七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545
八 论文化比较546
九 文明交往论导读547
十 审美文化548
十一 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549
十二 自然科学家谈文化与文明549
十三 “打开关闭房间”的犹太文学家550
十四 文化与文明551
十五 软实力唤起文化记忆551
第三编 文而明之553
一 文明是什么553
二 文明、公民与天性554
三 早期文明556
四 蒙古民族是人类文明史上耀眼的交往明星558
五 重提“文明冲突论”560
六 文明复兴的两翼和四轮561
七 21世纪文明的不同思考562
八 文明的创造与继承563
九 中西文明交往的另一面情结564
十 改革开放与文明交往565
十一 文明——理解世界史的关键性概念566
十二 “向东转”与“反转过来影响”:互动中的互变567
十三 现代化和人性的认识过程568
十四 文明交往的自觉与“间性”569
十五 甘英在海湾闻希腊女妖神话570
十六 道教与儒家的交往572
十七 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弱者要服从强者573
十八 杜威的互动论573
十九 重提爱德华·W.赛义德574
二十 《未来时速》与智有所不明575
二十一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576
二十二 文明如星球、如地层577
二十三 古老“交流”思想的变化578
二十四 社会结构:文明深层579
二十五 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的自主性580
二十六 《全球伦理》探讨普世价值581
第六集 信仰力量585
第一编 信仰与生命585
一 信仰的形态585
二 信仰的三性586
三 信仰四题587
四 信仰与科学589
五 信仰与哲学590
六 科学信仰的价值590
七 信仰通过世代文明交往而传承591
八 信仰与人的本性592
九 宗教信仰者与研究者593
十 信仰与宗教的未来594
十一 生命与信仰595
十二 信仰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595
十三 信仰、道德和人性596
十四 信仰的心灵资源599
十五 信仰与人类文明599
十六 信仰的变与常600
十七 信仰需求的经济法则600
十八 罗素把知识归结于信仰601
十九 信仰在交往中的复杂性602
二十 当代西方旧正宗派信仰603
二十一 荣毅仁的信仰604
二十二 信仰与文明交往605
二十三 信仰的心灵资源606
二十四 灵魂的扭曲607
二十五 约旦王后的“信仰飞跃”607
二十六 信仰的宗教性和民族性610
第二编 宗教信仰613
一 从人类文明交往角度看宗教613
二 需要论与文明交往论的联系616
三 宗教需要论——巴哈伊教的复兴617
四 佛教的人文精神620
五 观音信仰的穿透力——《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序621
六 从城隍信仰看民间信仰的演变627
七 信仰对象与思维对象629
八 “文化基督教”的“五问”630
九 中东地区的宗教文明交往631
十 信仰圣地需要和平632
十一 伊斯兰文明的两项信仰因素633
十二 戴维·基斯论伊斯兰教的信仰634
十三 中国伊斯兰教革新的启示637
十四 《古兰经》中的经济问题638
十五 “缠回”引起的文明交往话题639
十六 天启与文明交往640
十七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札记642
十八 信仰“中道”646
十九 宗教与哲学意义上的信仰647
二十 最欠缺的信仰是诚信649
第七集 民族国家655
第一编 现代全球655
一 亚非民族国家的若干问题655
二 民族独立国家的建构657
三 民族独立国家的文明比较659
四 国家体制与人类文明交往660
五 民族国家问题思考661
六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662
七 在世界体系中考虑自己在文明中的位置663
八 文明交往、现代化与民族国家664
九 文明交往的跨国性与民族性671
十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672
十一 西方与东方的民族国家问题674
十二 21世纪:发展中大国与人类文明的新世纪675
十三 大国与小国676
十四 理解民族性678
十五 姆扎利论民族性与文化678
十六 民族国家的政治自觉679
十七 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680
第二编 民族主义682
一 民族主义问题手记及续记682
二 世界现代史上三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688
三 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文化本质689
四 民族主义与宗教的极端性690
五 国民性、民族性693
六 陈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694
七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695
八 卡夫卡的民族国家思想696
九 政治是什么697
十 论政治交往699
十一 民族国家与文化帝国主义701
十二 查吉特论民族主义702
第三编 中东民族国家708
一 中东民族独立国家问题708
二 中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外力因素710
三 中东民族国家会成为美国“民主”的复制品吗710
四 犹太民族成为民族国家才有力量713
五 土耳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714
六 民族性与土、美交往715
七 所谓“黄祸”、“黄色间谍”诸论720
八 民族主义的变数——《伊拉克复兴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序721
九 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724
第八集 学问学术729
第一编 书路学步729
一 《书路新语》续729
二 学问、学术:问题、方法、细节734
三 学问、学术:责任、敬业、良知737
四 学问、学术:传承、理性、知学738
五 学术为本位740
六 学术自觉740
七 学术要有人的温度741
八 学问,知不足742
九 学问:人类文明交往的自觉美745
十 学科的学术自觉748
十一 “通”与学术自觉750
十二 重新估定与学术自觉752
十三 学派雅风753
十四 通古今之“变”解754
十五 历史研究三题755
十六 历史深处756
十七 中国学人的“自知之明”758
十八 自知之明759
十九 “为”的第三种表现760
二十 情感体验与问题意识762
二十一 学问之道在学与问结合764
第二编 学贵自得768
一 学贵自得源流768
二 学问得于“间、际”之中769
三 劝学二则770
四 问学、谏往与省今772
五 方法论手记772
六 问题意识与学术对话774
七 何故——因果律的局限775
八 哲理问题与文明自觉777
九 《摩西五经》四问779
十 学问与书779
十一 读书札记780
十二 读和写是我每天的“功课”781
十三 “我思故我在”的底蕴782
十四 哲学问题782
十五 用多维视角并以交互律为经来观察国际问题783
第三编 治学逻辑785
一 《中庸》“五之”的文明自觉785
二 个案研究问题786
三 经典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786
四 说“志”与“志业”787
五 理解研究对象788
六 全面的反传统思潮788
七 活着和死了789
八 文明交往提问789
九 苏格拉底(问题中的哲人)式的提问789
十 问题是时代的课题790
十一 问题意识后面的三个意识792
十二 理智生活不易793
十三 文化人类学的启示793
十四 简析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794
十五 秩序与自律796
十六 文学六题796
十七 时间与和平797
十八 评估学术研究成果的标准798
十九 为何围着“轴心时代”旋转799
二十 史情、国情与世情800
二十一 合理性在人类文明交往实践中的意义801
二十二 “二战”与人类文明801
第四编 诗意治学803
一 诗意治学解803
二 诗人自觉的诗外思考807
三 《兰亭序》与人生俯仰之间810
四 治学中的诗意境界812
五 由《竹扇吟》所想起的814
六 两副昆明西山名联814
七 诗意治学:芭蕉篇三趣815
八 诗可以怨817
九 简单是平凡的真理818
十 后学与现代性819
十一 治学随感集(共26则手记)819
十二 谷超豪的诗意治学境界834
十三 诗的文化意境835
十四 不觅封侯但觅诗836
第五编 学问人生838
一 蒙田的治学观和生命观838
二 演绎怀特海的名言839
三 甘地的坚持理念840
四 “蛮族”是移民、难民840
五 帕斯卡尔论哲学与艺术841
六 名家读书的艺术842
七 童年阅读记842
八 梁漱溟的治学思想843
九 费孝通的学术交往845
十 《垮掉一代》及其作者的命运847
十一 写作、思维和交流847
十二 童心·真心·真人848
十三 学而思,思而写851
十四 学思而后知不足853
十五 人类需要创造怎样一个世界855
十六 适度地工作和持续地思考856
十七 《名理探》一书中的“三通”之门856
十八 汪曾祺论“三通”857
十九 审美的特点857
二十 从知识到市场859
二十一 再谈东方和西方860
二十二 西北大学的伯仲叔季顺序862
二十三 2005年教师节的讲话稿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