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理学
  • 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9195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27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647页
  • 主题词:法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历史3

第一节 法学与法理学3

一、法学的概念和品格3

二、法理学的性质与沿革6

三、学习研究法理学的重要意义7

四、法理学的课程体系8

第二节 法理学史纲9

一、古代法理学思想9

二、近代的法理学12

三、西方现代法理学1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14

一、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创立14

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16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丰富与创新16

四、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主要内容17

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重大意义1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0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20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构成21

三、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渊源22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特征22

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意义23

第二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4

一、治国方略根本原则的历史考察24

二、“三者统一”是我国民主法治的科学总结25

三、“三者统一”的辩证关系29

第三节 尊重与保障人权31

一、人权属性上的突破31

二、人权主体上的突破32

三、人权内容上的突破32

四、人权实现上的突破32

第四节 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的保障33

一、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理念的更新33

二、创新社会管理与法的功能的发挥36

三、创新社会管理与法治价值的实现38

第三章 法学方法论42

第一节 法学方法概述42

一、法学方法的含义42

二、法学方法的作用45

三、法学方法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46

四、法学基本方法48

第二节 法律推理53

一、法律推理概述54

二、形式推理55

三、辩证推理59

第三节 法律论证61

一、法律论证的含义与作用61

二、法律论证的理论模型63

三、法律论证的方法69

四、法律论证的基本要求72

第二编 本体论77

第四章 法的本质77

第一节 法的词源与词义77

一、“法”的中文词源77

二、“法”的西文词源78

三、现代汉语中的法的词义79

第二节 法的本质79

一、中国古代礼法传统观念与法的本质79

二、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对法的本质的认识81

三、当代中国法理学对法的本质问题的认识83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85

一、法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85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86

三、法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社会规范86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87

第四节 法的分类87

一、法的一般分类87

二、法的特殊分类90

第五章 法的本原94

第一节 法的本原的重要性94

一、对法的本原的不同态度94

二、正确认识法的本原的重大意义96

第二节 经济基础——法的本原96

一、法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96

二、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98

三、法服务于经济基础100

第三节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101

一、商品交换与法的产生101

二、商品经济与法的发展103

三、市场经济与法律体系的形成104

第四节 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106

一、法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06

二、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110

第六章 法的要素115

第一节 法的要素释义115

一、法的要素的定义与形成115

二、法的要素的学说与分类116

第二节 法律概念120

一、法律概念释义120

二、法律概念的分类121

三、法律概念的特征与要求122

第三节 法律规则122

一、法律规则释义122

二、法律规则的结构123

三、法律规则的分类124

第四节 法律原则127

一、法律原则释义127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28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128

四、法律原则的形式与适用129

第五节 技术性事项131

一、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由来131

二、法律技术性事项的类别131

第三编 发展论135

第七章 法律发展概论135

第一节 法律发展的概念与特征135

一、法律发展的概念135

二、法律发展的特征137

第二节 法律发展的过程140

一、法律发展过程的种种解说140

二、当代中国法理学对法律发展过程的阐释142

第三节 法律发展的依据143

一、外部因素143

二、内部因素145

第八章 法律的起源与演进148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148

一、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48

二、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151

第二节 法律的演进152

一、奴隶制法152

二、封建制法153

三、资本主义法154

四、社会主义法158

第三节 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162

一、法律的现代化162

二、法律的全球化164

三、中国法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166

第九章 法律发展的路径169

第一节 法律继承169

一、法律继承的含义169

二、法律继承的内容170

三、法律继承的依据171

第二节 法律移植173

一、法律移植的含义与依据173

二、法律移植的原则与方法175

第三节 法律改革179

一、法律改革的基本依据179

二、法律改革的主要原则181

三、法律改革的基本内容185

第四节 法律革命187

一、法律革命的含义与本质187

二、中国的法律革命191

第四编 运行论197

第十章 立法197

第一节 立法概述197

一、立法的由来197

二、立法的概念与特征199

三、立法的形式和分类200

第二节 立法的基本原则201

一、合法性原则201

二、民主性原则202

三、实效性原则203

第三节 立法体制204

一、立法体制的概念和类型204

二、我国现行的立法程序206

三、我国的法律冲突与解决208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210

一、宪法及其相关法212

二、民商法213

三、行政法213

四、经济法213

五、社会法214

六、刑法214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214

第十一章 执法216

第一节 执法的概念与原则216

一、法的实施与执法的概念216

二、执法的分类220

第二节 执法的原则222

一、合法性原则222

二、合理性原则222

三、效率原则223

四、应急性原则223

第三节 执法的体系224

一、政府的执法224

二、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225

三、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226

四、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227

第四节 执法的基本要求与保障228

一、执法的基本要求228

二、执法的保障229

第十二章 司法231

第一节 司法的概念231

一、司法的含义231

二、司法的特征232

三、司法的功能与价值233

第二节 司法的过程235

一、启动236

二、审理237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体制及改革239

一、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概况239

二、当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要点243

第十三章 守法246

第一节 守法的概念、要素246

一、守法的概念246

二、守法的要素247

第二节 守法的动机和理由250

一、守法的动机250

二、守法的理由251

第三节 守法的途径254

一、以普法教育塑造公民守法精神254

二、以良法理念培植公民守法内在信念256

三、以完善的法律适用提升法律公信力258

第十四章 法律监督260

第一节 法律监督释义260

一、法律监督的含义与特征260

二、法律监督的意义262

三、法律监督的原则263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265

一、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265

二、社会的法律监督271

第十五章 法律解释274

第一节 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275

一、作为立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275

二、现行中国法律解释体制276

第二节 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281

一、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含义281

二、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必要性282

三、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目标284

四、作为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的方法287

第五编 范畴论299

第十六章 权利与义务299

第一节 权利与义务释义299

一、权利与义务的含义299

二、权利与义务的类型302

第二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05

一、权利与义务的相关相存305

二、权利与义务的互补互促306

三、权利与义务的等量等值306

四、权利与义务的对立一致307

第三节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307

一、依存309

二、区别310

三、冲突310

第四节 法律关系、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311

一、法律关系概述311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314

三、法律责任317

四、法律制裁320

第十七章 人治与法治322

第一节 人治及其主要历史形态322

一、神治322

二、德治325

第二节 法治及其历史表现328

一、法治的思想脉络328

二、法治的制度演变333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336

一、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基本范畴336

二、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341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344

第一节 法律规范344

一、法律规范释义344

二、法律规范与相关概念辨析346

第二节 法律事实349

一、法律事实的含义与特征349

二、法律事实的分类352

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355

四、法律事实的认定357

第三节 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关系359

一、事实的法律意义359

二、法律的事实意义360

三、法律事实与规范的连接方式361

第四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62

一、基本要求362

二、内在根据363

第十九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366

第一节 法律意识366

一、法律意识的界定366

二、法律意识的类型370

第二节 法律行为373

一、法律行为释义373

二、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375

三、法律行为的类型377

第三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关系381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区别381

二、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相互联系382

第二十章 法的应然与实然385

第一节 法的应然与实然范畴的历史演变385

一、自然法学说对法的应然的追问385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法的实然的探究388

三、现代西方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争论390

第二节 法的应然与实然的法学意义392

一、道德与法律392

二、价值与事实393

三、规律与法律394

第二十一章 法的实体与程序396

第一节 实体法与程序法396

一、实体、实体法与程序、程序法的定义396

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398

第二节 法律程序的意义401

一、程序性是法的基本特征401

二、正当性是衡量法律程序的独特标准403

三、正当程序具有独立价值405

第六编 价值论411

第二十二章 法的价值的一般理论411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释义与分类411

一、法的价值的释义411

二、法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414

第二节 法的价值的功能与流变416

一、法的价值的功能416

二、法的价值的流变419

第三节 法的价值冲突与整合423

一、法的价值冲突界定423

二、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因424

三、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模式425

四、法的价值冲突的整合427

第二十三章 人权430

第一节 人权的基本含义430

一、对“人权”一词的不同解说430

二、人权的定义与构造432

第二节 人权的本质属性433

一、西方学者的观点433

二、人权的本质属性438

第三节 人权的分类443

第四节 人权与法律的相互关系448

一、人权和法律相互结合的历程448

二、人权法律化的内在根据449

三、法对人权的作用450

第二十四章 正义452

第一节 正义理论的历史回顾452

一、古代法哲学时期453

二、中世纪法哲学时期455

三、近代法哲学时期456

第二节 正义的法律价值457

一、作为法律价值批判标准的正义457

二、作为法律基本原则的正义461

第三节 法律正义的当代主题462

一、宪政人权462

二、多样宽容463

三、形式平等464

四、社会利益464

第二十五章 法律与秩序466

第一节 秩序466

一、秩序466

二、社会秩序467

第二节 法律秩序469

一、法律秩序469

二、法律秩序的基本特征471

第三节 法律的秩序价值472

一、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472

二、法律对秩序的作用475

第四节 秩序与自由478

一、法律自由478

二、法律自由的存在形式480

三、秩序对自由的功能481

四、自由对秩序的功能482

五、秩序与自由的冲突与整合483

第二十六章 效率487

第一节 效率与法律的效率分析487

一、效率的含义487

二、法律的效率分析488

第二节 效率与法律的关系491

一、法律对效率的功能491

二、效率对法律的价值495

第三节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96

一、公平的含义496

二、公平的分类497

三、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协调498

第七编 关联论509

第二十七章 法与政治509

第一节 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509

一、政治的概念509

二、法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510

第二节 法与政策512

一、政策的概念512

二、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512

三、法与政策的相互作用513

第三节 法与民主514

一、民主的概念及其分类514

二、法与民主的关系518

第四节 法与政治文明523

一、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构成要素523

二、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528

三、法治国家对政治文明的意义532

第二十八章 法律与道德535

第一节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由来535

一、西方法学史上有关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观点535

二、“二战”后围绕法与道德关系的几次重要论战540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543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543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546

三、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548

第二十九章 法与文化556

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与外延556

一、文化的定义556

二、文化的内在结构557

三、文化的外在分类559

第二节 法与文化的关系561

一、作为文化现象的法律561

二、法律的文化解释564

第三十章 法律与科学技术570

第一节 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与区别570

一、科学技术概说570

二、法律与科学技术的联系572

三、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5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575

一、科学技术对法律意识的影响575

二、科学技术对法律规范的影响576

三、科学技术对法律运行的影响577

四、科学技术对法学教育的影响578

第三节 法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580

一、法律为科学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80

二、法律引导、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581

三、法律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581

四、法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582

五、法律防范与消解科技的负面效应583

第四节 依法治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584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584

二、依法治国方略与创新型国家战略586

第三十一章 和谐与法律589

第一节 和谐与法律的思想渊源589

一、西方的和谐法律观589

二、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法律观593

三、当代中国的和谐法律观594

第二节 和谐的立法观595

一、从斗争法律观向人本法律观的转变596

二、从形式正义向社会公平立法观的转变597

三、从利益分化向多元利益整合的立法观转变599

第三节 和谐的执法观601

一、和谐司法观601

二、和谐执法观604

第四节 法律对和谐的意义606

一、法律促进主体维度的和谐606

二、法律促进客体维度的和谐608

三、法律促进空间维度的和谐610

四、法律促进时间维度的和谐611

参考文献614

后记6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