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
  • 陈晓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355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97页
  • 文件大小:219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实在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灵、语言与实在 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从功能系统的角度看心身问题——基于实践论的心灵哲学3

第1章 随附性、因果性与功能系统3

1.1 引言3

1.2 何谓“随附性”4

1.3 随附性与因果性6

1.4 功能系统与两种随附性9

1.5 功能结构可以还原而功能意义不可还原13

1.6 整体—部分随附性和宏观—微观随附性15

1.7 活力系统与第三种随附性18

1.8 活力系统与康德的目的论21

第2章 对金在权的“随附性”概念的分析与改进27

2.1 弱随附性与强随附性27

2.2 全总随附性及其与强、弱随附性的关系31

2.3 随附性的意义底线34

2.4 对金在权的“全总随附性困境”的消除37

2.5 关于随附性的分辨表述和变化表述38

2.6 对金在权的强、弱“随附性”的初步改进40

2.7 全总随附性是最弱的43

2.8 对“随附性”定义的进一步改进45

2.9 再谈三种“随附性”的关系和涵义50

2.10 此三种随附性与彼三种随附性53

第3章 结构还原与功能实现56

3.1 从随附性到共变性和可还原性56

3.2 功能的多重实现及其局部化60

3.3 对金在权的事件结构的改进:心身融合事件64

3.4 下向因果可以消除吗?66

3.5 内格尔的推导还原模型70

3.6 金在权的功能还原模型73

3.7 感受性的不可还原性及其论证76

第4章 评戴维森与金在权关于心身问题的争论83

4.1 戴维森的非则一元论83

4.2 非则一元论的三个原则87

4.3 关于心理因果性和性质二元论的争论89

4.4 关于“严格规律”的争论93

4.5 结论95

第5章 物理主义与功能主义99

5.1 功能的“物理实现原则”及其表述99

5.2 从心脑同一论到功能主义102

5.3 机器功能主义106

5.4 因果理论功能主义110

5.5 对基础理论的选择113

5.6 关于功能主义的物理主义论证116

第6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心灵哲学119

6.1 物理主义的十字路口119

6.2 评金在权的“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122

6.3 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及其生物自然主义126

6.4 查默斯关于意识问题的划分131

6.5 查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135

6.6 信息两面原则与随附性138

6.7 信息本体论与功能系统本体论142

6.8 十字路口上的趋同与分异145

第二编 语言、知识与真理——基于认识论的语言哲学153

第7章 专名和语句的涵义—指称问题——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谈起153

7.1 什么是函数?153

7.2 涵义—指称问题的提出156

7.3 主词和谓词159

7.4 摹状函项和命题函项162

7.5 摹状词和命题的涵义与指称166

第8章 谓词的涵义—指称与概念悖论172

8.1 谓词的涵义与指称172

8.2 概念悖论及其解决175

8.3 概念、谓词与通名180

第9章 对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澄清187

9.1 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187

9.2 罗素的“命题”与弗雷格的“语句”之比较192

9.3 指称对象、指称意向和语境201

9.4 涵义的本体论地位和指称意向的认识论意义207

第10章 关于摹状词和名称的指称问题:从语境论的角度看212

10.1 实指语境、世界语境和认同语境212

10.2 名称的指称与开放的簇摹状词217

10.3 严格指示词和必然同一性220

10.4 主词存在原则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223

10.5 关于“指谓”、“指示”和“归属”的界定227

10.6 摹状词和专名在实指语境中的功能转化230

10.7 摹状词与实在论232

10.8 结论239

第11章 “知识”定义与“盖梯尔问题”241

11.1 “知识”的传统定义及其困境241

11.2 为JTB增加第四条件的若干思路243

11.3 关于盖梯尔问题的语境主义方案248

11.4 对语境主义方案的一种改进253

11.5 对盖梯尔反例的消除和知识自评问题257

第12章 知识、信念和本体论承诺262

12.1 柏拉图关于“知识”的论述及其启示262

12.2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评析264

12.3 “知识”与“信念”概念辨析270

12.4 语境主义的本体论承诺275

第13章 对塔斯基“真”理论的批评与重建278

13.1 T模式的内容恰当性278

13.2 对T模式的内容恰当性的质疑与T'模式的提出281

13.3 对T模式的形式正确性的质疑283

13.4 将T模式中的“p”换成X是不必要的286

13.5 用“满足”来定义“真”是不必要的289

13.6 塔斯基关于“满足”的递归定义及其改造294

13.7 语言层次论及元语言的实质丰富性298

13.8 对语言层次论的进一步澄清:T与T'之关系301

13.9 关于T模式和T'模式的概括性比较304

第14章 真之收缩论和膨胀论以及各种“真”定义307

14.1 真之收缩论与真之膨胀论的分野307

14.2 T模式与戴维森的真之初始论310

14.3 对“存在”定义和两种等同论的澄清314

14.4 罗素的外在符合论和内涵等同论317

14.5 弗雷格的内在符合论和外延等同论321

14.6 统一多元论以及融贯论和实用论在其中的位置324

第15章 真之多元论的发展:对真之符合论的合理重建329

15.1 普特南的多元实在论及其真之定义329

15.2 赖特的论域多元论332

15.3 林奇的功能多元论335

15.4 林奇的真之功能模型及其改进338

15.5 谢尔的符合多元论与真之歧义性问题的解决341

15.6 统一多元论:真之制造者和真之承担者的多元统一346

15.7 摈弃“上帝之眼”和超验的“真”概念348

第三编 存在、实在与先验自我——对康德体系的改进和对笛卡尔问题的再思考353

第16章 先验统觉与感性直观353

16.1 从先验分析到先验综合353

16.2 先验统觉:一切知识能力的源头355

16.3 从“思思”到“我思”再到“我在”358

16.4 主体和客体是对称的吗?362

16.5 对“实体”、“自在之物”和“先验”的澄清366

16.6 从“我思之我”到“自由意志”369

16.7 康德时空观的缺陷373

16.8 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378

第17章 实体化思维与知性范畴384

17.1 何谓知性的“实体化思维”384

17.2 “实体—属性—事态”范畴组386

17.3 “存在—虚无—实在”范畴组389

17.4 “时间—空间—变化”范畴组392

17.5 经验意志与自由意志394

17.6 时空的可度量性和无限性395

17.7 先验范畴体系之重建398

17.8 因果性范畴及其范导原则401

17.9 康德解决“休谟问题”了吗?405

17.10 对休谟问题的一种解决408

第18章 二律背反与理性范导411

18.1 何为理性?411

18.2 建构原则与范导原则416

18.3 先验理念与先验理想419

18.4 康德对前两种“二律背反”的论证423

18.5 关于前两种二律背反的消解426

18.6 第三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429

18.7 第四种“二律背反”的论证与消解433

18.8 “无限”的知性—理性双重性435

18.9 “必然”的知性—理性双重性439

18.10 自由意志与道德原则442

第19章 笛卡尔问题及其解决446

19.1 笛卡尔问题及其哲学定位446

19.2 康德解决笛卡尔问题了吗?450

19.3 康德与笛卡尔的哲学立场之比较454

19.4 笛卡尔问题之我见457

参考文献461

索引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