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政策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共政策分析
  • 张泰峰,(美) Eic Reader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8709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公共管理-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政策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论1

第一节公共政策1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1

目录1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和功能3

三、公共政策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5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主体和客体10

一、公共政策主体10

二、公共政策客体14

第三节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16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6

二、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诸环节20

三、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22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25

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25

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因25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26

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则27

一、协调性原则27

二、系统性原则27

三、预测性原则28

四、必要的多样性原则28

五、分解综合原则29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29

一、政策目标30

二、备选方案30

四、政策评价标准31

三、政策效果31

第四节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32

五、政策模型32

一、阐释目标33

二、寻找方案34

三、预测效果35

四、构造模型35

五、评估方案36

第五节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模式与方法37

一、公共政策分析过程模式37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40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43

四、公共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47

一、模型53

二、模型的特征53

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53

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53

三、模型认识论的意义55

第二节西方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56

一、理性主义模型56

二、渐进主义模型58

三、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59

四、政治系统模型61

五、机构—制度模型61

六、集团模型62

七、精英模型63

一、建立中国特色决策模型的必要性64

第三节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64

二、“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构建65

三、“上来下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67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69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69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69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70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71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分析72

一、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72

二、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原因74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75

四、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76

一、政策议程84

第三节建立政策议程84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85

三、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87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89

第一节公共政策制定综述89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内涵89

二、公共政策制定原则90

第二节公共政策制定程序91

一、确立公共政策目标92

二、设计公共政策方案93

三、评估公共政策方案94

四、选择公共政策方案98

一、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内涵100

第三节公共政策合法化100

五、公共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100

二、公共政策合法化的程序102

三、西方国家的政策合法化105

四、公共政策法律化107

五、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经验109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111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含义、原则和模型111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111

二、正确执行政策应坚持的原则112

三、政策执行模型113

第二节政策执行过程及其手段115

一、政策执行过程115

二、公共政策执行手段118

一、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120

第三节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120

二、政策对象124

三、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127

第七章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133

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估133

一、政策评估的含义133

二、政策评估的类型134

三、政策评估的作用135

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和过程137

一、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137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139

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141

一、过程对比分析法141

二、价值分析法144

一、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146

第四节公共政策评估失效分析146

二、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147

三、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148

四、政策评估的经费无保障148

五、有关人员的抵制148

六、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相关资料难以获取149

七、评估结论不被重视149

第五节公共政策监控150

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机制与功能150

二、公共政策监督152

三、公共政策控制153

一、政策终结的含义157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终结与周期157

第一节政策终结157

二、政策终结的作用159

第二节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161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161

二、政策终结的措施162

第三节公共政策周期165

一、政策周期类型165

二、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167

第九章财政政策分析179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179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179

二、财政政策目标及其内容180

三、财政政策的类别181

四、财政政策的功能182

第二节国家与企业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分析183

一、利润留成政策183

二、利改税政策184

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86

四、税利分流188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分析190

一、货币政策简述190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191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套形式193

四、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套问题195

第四节我国财政运行问题与发展取向分析196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196

二、财政运行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97

三、当前财政政策的取向201

第十章产业政策分析203

第一节产业政策203

一、产业政策的内涵203

二、为什么要实施产业政策205

三、产业政策体系207

第二节现阶段我国的产业政策状况分析209

一、中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210

二、当前产业政策的投资领域和制定原则211

三、制约我国产业政策实际效果的因素分析212

第三节中国的产业政策,路在何方219

一、积极应对入世的挑战219

二、我国的产业政策将怎样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220

三、加快产业政策调整,实施西部开发战略222

第十一章外贸政策分析225

第一节外贸政策综述225

一、自由贸易理论225

二、保护贸易理论228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230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政策分析232

一、实践中的外贸政策232

二、为什么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233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分析234

一、实行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235

二、外贸体制改革的内容237

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241

第一节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状况241

第十二章改革中的农业政策分析241

二、制定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依据243

三、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主要内容245

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效果评价250

五、完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建议253

第二节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253

一、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253

二、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的政策建议255

三、入世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257

第十三章科技政策分析261

第一节科技政策综述261

一、科技政策的含义261

二、科技政策的形式261

三、科技政策的内容262

四、科技政策的作用263

五、制定科技政策的原则265

第二节新时期科技政策效果评价267

一、科技政策施行与体制改革的成效268

二、科技政策施行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270

第三节转轨时期我国科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272

一、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272

二、关于技术政策的完善274

三、关于科学政策的制定275

四、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276

第十四章社会保障政策分析281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281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281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283

第二节经济社会转型对社会保障改革的要求288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288

二、新旧社会保障体制之间的矛盾289

第三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94

一、改革的目标294

二、改革的原则295

三、改革的内容296

四、改革的主要途径299

第四节转型时期社会保障政策及制度的完善301

一、社会保障政策应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301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的管理302

三、改革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与管理304

四、妥善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两个难题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