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 吕乃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098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技术革命-影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篇 引论3

第一章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3

第一节 科学与科学的发展规律3

一 科学4

二 科学发展规律的本体论视角7

三 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论视角13

四 科学发展规律的历史观视角19

第二节 技术和技术的发展规律22

一 技术23

二 技术哲学的本体论视角27

三 本体论视角的技术发展规律30

四 人化37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1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转型41

一 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子系统的功能耦合41

二 功能耦合的演变44

三 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48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50

一 科学与文化经由知识相互作用50

二 科学与文化经由方法相互影响59

三 科学与文化在历史观领域的相互作用63

第三节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68

一 技术与社会经由物质系统相互作用69

二 技术与社会经由制度相互影响79

三 技术与社会经由观念相互作用84

第四节 科学技术——自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91

一 作为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之中介和桥梁的科学技术92

二 作为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过程之中介和桥梁的科学技术93

三 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科学技术96

第二篇 内生型国家发展道路101

第三章 由传统到现代——近代科技革命与现代化101

第一节 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101

一 古典时期的遗产101

二 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否定因素和外部的影响105

三 文艺复兴运动第一阶段109

四 文艺复兴运动第二阶段111

五 “否定性放大”和宗教改革的影响113

第二节 近代科学革命116

一 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精神萌芽116

二 近代科学革命——机械自然观之发轫121

三 近代科学革命的意义124

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127

第三节 工业革命与现代化127

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129

三 工业革命的启示132

四 近代科技革命与现代化132

第四章 由现代到后现代——现代科技革命与后现代化136

第一节 当代反科学思潮137

一 当代反科学思潮138

二 反科学思潮的实质142

三 反科学思潮的根源146

第二节 现代科技革命与后现代化149

一 现代科学革命149

二 后现代科学153

三 高技术155

四 现代科技革命与后现代化156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上)165

第五章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165

一 知识经济的条件166

二 知识经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168

三 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172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下)——由IT的发展看当代知识的走向175

一 由封闭到开放176

二 由集中到分散和个性化179

三 个性之间的兼容与贯通181

四 IT步入模糊、虚拟和情感的领域183

五 自举185

第三节 全球化187

一 全球化的基本内容188

二 全球化是科技发展和资本扩张的必然趋势189

三 全球化的特征191

第四节 全球化的本质——处于传统与后现代化之中的现代化和现代性197

一 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推广现代性198

二 全球化在特殊意义上塑造现代化及其选择的不对等性202

第三篇 传统一现代—后现代:哲学分析207

第六章 传统—现代—后现代:哲学分析207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208

第二节 论“底”211

一 艺术史视角212

二 逻辑的视角——经济学的地位214

三 综合的视角——文化史216

第三节 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221

一 认识论分析221

二 本体论分析227

第四节 知识的历程233

一 古代:嵌入的编码知识、隐性知识、想象234

二 近现代:非嵌入的编码知识236

三 后现代:嵌入的编码知识、虚拟知识和隐性知识239

第四篇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转型247

第七章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247

第一节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247

一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初级阶段的背景和条件248

二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初级阶段对于现代化的优势250

三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初级阶段对于现代化的不利影响254

第二节 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259

一 如何认识三强三弱260

二 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264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两个阶段——民主化与市场化269

一 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结构转型的两个阶段270

二 由五四运动到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第一阶段274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第二阶段278

一 走向分叉点——1978年至今中国的道路280

第四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面临分叉点280

二 分叉点282

三 走出分叉点——2003年后中国的道路285

第八章 中国社会转型291

第一节 中国的定位291

一 中国的定位291

二 历史的重负——不同的初始条件293

三 迟到的转型与叠加的转型298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之路301

一 普遍性——与国际接轨302

二 特殊性——坚持中国特色307

三 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09

四 基于必由之路的跨越式发展311

五 缠绕的时间箭头——全球化中的中国之路312

结束语317

后记3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