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827086.jpg)
- 周大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740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24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745页
- 主题词: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远景-中国-202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篇3
2020中国能源情景综合报告3
1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
1.1满足长期需求的挑战4
1.2国内优质能源资源不足/开发困难4
1.3国内能源环境问题5
1.4能源供应安全的挑战5
1.5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6
2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7
3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
4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分析方法论概述12
4.1情景分析方法12
4.2情景设定的步骤13
4.3能源消费部门和行业划分16
4.4情景计算的模型选择19
4.5模型结构及各部门的描述特点19
4.6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计算22
4.7模型参数标定24
5影响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26
5.1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6
5.2可持续能源需求情景的设置及情景定义34
6情景设置36
6.1主要宏观情景的设置36
6.2分部门情景的设置42
7主要结论81
7.1基本结论81
7.2主要部门结论91
8思考和探索129
9情景计算结果综述132
9.1能源消费总量132
9.2能源消费品种构成133
9.3能源消费部门构成136
9.4能源效率水平141
9.5碳排放142
9.6电源结构及发电效率143
钢铁工业篇150
2020中国钢铁工业能源情景150
1钢铁工业概况150
1.1钢铁工业发展现状150
1.2产品的市场流向152
1.3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154
2.1政府的作用157
2现行节能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分析157
2.2财政政策的作用158
2.3主管部门的作用158
2.4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及技术引进的作用161
2.5市场的作用161
2.6促进节能的其他有关政策162
3钢铁工业节能的主要成果分析163
3.1建立企业能源管理机制163
3.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164
3.3推进节能技术进步165
3.4创建并推广节能型工厂167
3.5节能主要成果分析168
4国内外能效差距及主要原因170
4.1国内外工艺技术水平的比较170
4.2国内外能源效率水平的比较173
4.3政策法规、财政激励和决策机制方面的国内外对比174
5未来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77
5.1宏观经济发展因素177
5.2国际贸易影响因素178
5.3产业发展政策179
5.4工艺技术发展水平180
5.5结构调整趋势181
6中长期钢铁工业提高能效情景分析183
6.1钢铁工业情景分析框架结构183
6.2钢铁工业情景分析方案的选择184
6.3模型预测数据的确定187
6.4模型预测结果分析197
6.5碳排放结果分析208
6.6结论及建议209
1.1有色金属生产现状214
1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基本概况214
202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情景214
有色金属工业篇214
1.2有色金属产品的市场流向215
1.3有色金属能源消费现状216
2有色金属工业节能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分析219
2.1已颁布实施的节能法规和标准219
2.2 工二艺技术水平与节能效益221
2.3节能法规及标准执行中的问题及主要障碍224
3有色金属工业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及主要原因225
3.1能源利用效率状况的国内外比较225
3.2影响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效率的主要障碍228
4.1有色会属工业发展战略231
4“十五”及2020年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趋势231
4.2有色金属工业提高能效措施232
5有色金属工业未来提高能效情景分析233
5.1情景分析框架结构233
5.2情景分析方案的选择233
5.3模型预测所需的基本数据234
5.4模型预测结果分析241
1造纸工业基本概况250
1.2主要产品产量250
1.1经济发展状况250
2020中国造纸工业能源情景250
造纸工业篇250
1.3产品供应来源的变化251
1.4能源消费现状252
2造纸工业节能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有效性分析253
2.1已颁布的节能法规、标准及环保政策253
2.2节能法规、标准及环保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53
2.3不同因素在推行节能中的作用254
3能源利用效率状况的国内外比较256
3.1原料结构256
3.2企业规模结构257
3.4管理水平258
3.3生产技术装备258
4.1未来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259
4“十五”至2020年造纸工业发展趋势259
4.2结构调整措施260
4.3节能技术改造措施260
5造纸工业提高能效情景分析264
5.1情景分析框架结构264
5.2情景分析方案的选择264
5.3模型预测所需的基本数据266
5.4模型预测结果分析268
1.1研究背景277
1.2研究思路和方法277
化学工业篇277
1项目总结277
2020中国化学工业能源情景277
1.3研究的概述278
1.4结论281
2化学工业基本概况282
2.1概述282
2.2化工部门及其行业发展回顾282
3.1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现状284
3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现状和特点284
3.2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特点285
4已颁布的节能法规和标准的评述287
4.1现有节能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评估287
4.2部门节能工作的主要障碍288
5能源效率状况评估及提高效率的措施分析289
5.1合成氨289
5.2烧碱297
5.3纯碱301
5.4电石303
5.5黄磷308
6.1化学工业情景分析框架310
6中长期化学工业提高能源效率情景分析310
6.2主要影响因素分析312
6.3化学工业经济活动水平的设定313
6.4化学工业情景分析方案的设定316
6.5情景结果分析329
7结论和政策建议336
7.1主要结论336
7.2政策建议337
1.1炼油工业341
1炼油和石油化工的基本情况341
2020中国炼油及石油化工工业能源情景341
石油、石化工业篇341
1.2石油化工工业342
2炼油和石化典型工艺技术及节能技术发展345
2.1主要炼油工艺345
2.2乙烯生产装置情况348
2.3合成树脂350
2.4合成橡胶350
2.5合成纤维原料351
2.6石化工业生产企业特点及节能技术发展351
3.1炼油工业能源水平综合分析353
3能源消费现状及主要产品能耗情况353
3.2石化工业及主要产品能耗综合分析356
3.3储运系统能耗分析357
4我国炼油及主要石化产品发展和能耗目标预测358
4.1炼油能力和能耗预测358
4.2乙烯需求和能耗预测358
4.3其他石化产品需求和能耗目标预测360
5炼油及石化工业节能潜力分析361
5.1炼油节能潜力分析361
5.2石化产品节能潜力分析361
6.1情景没置364
6 LEAP模型结构、情景设置及主要运行结果364
6.2炼油及石化工业的模型结果分析与比较369
7影响炼油及石化工业提高能效的因素分析373
7.1规模373
7.2技术进步374
7.3加入WTO的影响378
8降耗的宏观措施与政策建议382
8.1节能降耗的宏观措施382
8.2政策建议384
1电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89
1.1电力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389
电力工业篇389
2020中国电力工业能源情景389
1.2电力投资需求390
2电力生产391
2.1发电装机情况391
2.2电网规模393
2.3发电能源消费394
2.4火电的环境影响394
3.2分地区电力消费397
3.1分部门电力消费397
3电力消费397
3.3人均用电398
4我国在电力发展方面的差距399
4.1电水平399
4.2煤炭用于发电的比例399
4.3水电开发程度400
4.4火电厂能耗400
4.5线损率401
5.1电力投资政策的影响402
5.2电价的影响402
5影响电力部门能耗水平的因素402
5.3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403
5.4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的作用403
5.5管理体制404
6电力部门的节能措施及效果405
6.1火电厂节能措施405
6.2发展非化石燃料发电408
6.3节能措施的效果408
7未来发电能源资源和主要技术选择410
7.1燃煤火电410
7.2燃油发电421
7.3天然气发电422
7.4水力发电426
7.5核电428
7.6风力发电428
7.7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429
8电力部门可持续发展情景研究430
8.1模型方法简介430
8.2电力需求430
8.3情景设定431
8.4情景2的计算结果435
8.5其他情景的计算结果439
8.6各情景的费用估算444
9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451
建材工业篇457
2020中国建材工业能源情景457
1情景分析方法的介绍457
1.1情景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457
1.2建材工业在情景分析中的考虑457
2 LEAP模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情景设置459
2.1 LEAP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459
2.2有关统计数据的说明460
3.1建材工业的发展现状461
3建材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描述461
3.2已有节能政策及法规的评述470
4情景设定的基本假设与分析472
4.1宏观经济社会因素的分析与假定472
4.2经济总量的假定474
4.3情景2的相关假定479
4.4情景3的基本假定493
4.5情景1的基本假定498
5模型预测结果分析500
5.1情景2的预测结果分析500
5.2情景3的预测结果分析503
5.3情景1的预测结果分析506
5.4三种情景的分析结果比较509
6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511
6.1主要结论511
6.2主要政策建议513
民用能源篇518
2020中国民用能源情景518
1我国民用能源消费现状分析518
1.1我国民用能源消费总体状况518
1.2城乡地区的民用能源消费情况520
1.3居民电力消费状况521
2国家有关民用能源节能政策、法规、标准调查评估523
3.1我国民用能源终端利用效率评估525
3.2主要家用电器能源效率评估525
3我国民用能源效率水平现状分析525
4我国民用能源消费的节能潜力分析533
4.1城乡居民炊事热水节能潜力分析533
4.2家用电器节能潜力技术分析533
5.2模型结构框架538
5.3主要影响因素分析538
5.1分析方法概述538
5未来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情景预测分析538
5.4能源需求预测计算方法540
5.5模型参数的选择原则541
6未来情景描述与参数选取542
6.1主要情景方案的选择542
6.2特殊情景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的选择542
6.3主要情景方案的描述和情景参数542
6.4特殊情景方案和敏感性分析方案的描述及情景参数551
7民用能源参考方案预测结果分析553
7.1终端用能总量结果分析553
7.2炊事热水用能结果分析554
7.3家用电器及照明用电结果分析555
8不同情景方案的对比分析556
8.1三个主要情景方案结果对比分析556
8.2特殊情景方案及敏感性分析方案结果比较分析557
8.3 C()2排放结果分析559
9结论与建议560
9.1结论560
9.2建议560
10我国家用电器市场调查562
10.1中国家电行业发展情况562
10.2家用电器主要产品产量562
10.3家用电器集中度变化情况563
10.4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564
公用建筑及居民采暖篇568
2020中国公用建筑及居民采暖能源情景568
1研究背景568
1.1公用建筑能源消费现状570
1.2居民采暖能源消费特点572
2建筑节能工作的回顾与评价574
2.1政府发布的有关建筑节能的政策、标准574
2.2主要节能技术、措施577
2.3建筑节能的现状评述580
3.1建筑节能潜力的分析585
3建筑节能潜力和支撑条件的分析585
3.2实现节能的支撑条件分析586
3.3未来20年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先技术选择587
4公用建筑及居民采暖碳排放情景分析590
4.1情景分析在建筑用能发展趋势分析中的作用和意义590
4.2在建筑用能情景分析中考虑的主要因素590
4.3 LEAP模型在建筑用能情景分析中的应用及模型特点592
4.4建筑用能情景分析的量化过程及初步结果594
4.5建筑用能情景的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627
1有关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能源、环境问题研究回顾及评述654
1.1研究回顾654
2020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情景654
交通运输篇654
1.2主要项目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结论655
1.3以往研究的主要评述659
1.4本研究报告的方法论介绍660
2交通运输发展及能源消费现状回顾661
2.1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回顾661
2.2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费状况回顾666
3交通运输工具的演变状况及其能源效率水平672
3.1各种运输工具拥有量的演变状况及其特点分析672
3.2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效率水平分析675
3.3交通运输行业节能法规和标准评述679
4交通运输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节能潜力分析683
4.1提高交通工具燃料效率的技术潜力分析683
4.2燃料替代技术潜力分析688
4.3道路状况潜力分析688
5中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的方法论介绍691
5.1情景分析法简介691
5.2本项目研究方法的考虑691
5.3 LEAP模型分析框架692
5.4情景分析的影响因素考虑693
6.1情景1的基本设定695
6情景分析与预测方案选择695
6.2情景2的基本设定697
6.3情景3的基本设定702
7模型预测所需的基本输入数据与背景研究705
7.1城市客运705
7.2货运与城间客运712
7.3几点说明715
8模型结果分析与基本结论716
8.1不同方案结果比较716
8.2主要结论720
9政策建议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