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唯心论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唯心论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0827242.jpg)
- 张立文,周桂钿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535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4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63页
- 主题词:唯心主义-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唯心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哲学诞生,天命主宰1
第一节 天命论产生的远古时代2
第二节 三代天命论基本内容4
第三节 天命论产生的历史意义6
第四节 天命论的发展衍变8
第五节 天命论影响久远15
第二章 孔孟学派仁义首创24
第一节 至圣孔子的理论构筑24
第二节 性善修身的思想重组33
第三节 诚敬中庸的价值向度42
第三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50
第一节 老子的突破和超越52
第二节 人生哲理的凸现65
第三节 黄老哲学的政治实践82
第四节 汉代道家学说的演变104
第四章 独尊儒术 奠定汉魂116
第一节 惟董仲舒明于春秋公羊学116
第二节 天人三策 董学标志119
第三节 大一统论与凝聚力126
第四节 汉代经学 华夏特色130
第五章 寓创造于模仿的《法言》136
第一节 广评诸子归宗孔门136
第二节 性善恶 混修身为本142
第三节 为政以德 道有因革147
第四节 天道无为 生死自然154
第五节 礼义立世 明哲保身160
第六章 敢与儒佛分庭抗礼167
第一节 道教思潮应运而生167
第二节 早期道教的创世神学169
第三节 隋唐道教的重玄哲学177
第四节 内丹道与全真派哲学思想186
第五节 道教符篆派的咒术哲学198
第七章 糅合儒道的玄学210
第一节 信念危机与玄学的产生211
第二节 以道绌儒到糅合儒道214
第三节 玄学火花,五颜六色218
第四节 玄学是非,后世评价233
第八章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241
第一节 印度佛教241
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243
第三节 佛教宗派哲学思想245
第九章 隋唐儒学的困境258
第一节 申周孔、续六经的王通258
第二节 贬斥佛老 扶树教道270
第三节 辟佛尊儒 复性成圣283
第四节 三教争立与隋唐儒教301
第一节 宋明哲学的心智取向312
第十章 濂溪学派心性奠基312
第二节 心性学说的和合建构316
第三节 心智本体的象数观照333
第十一章 伊洛学派自家体贴346
第一节 天理范畴的逻辑结构346
第二节 二程差异:仁心器用与德性道体368
第三节 关洛分别:太虚之气与天命之理376
第十二章 朱子学派系统集成382
第一节 理气之序383
第二节 心性之间399
第三节 天人之际414
第十三章 象山学派独辟蹊径424
第一节 剥落心病明本心425
第二节 此心此理不容二432
第三节 朱陆同归而殊途438
第十四章 阳明学派别开生面449
第一节 明代心学的承接开启450
第二节 心学思想的理论结晶457
第三节 王门后学的分化解体472
第十五章 蕺山学派心气理的融合480
第一节 刘宗周哲学的逻辑结构480
第二节 刘宗周的心性一体论489
第三节 黄宗羲心为万殊之本499
第四节 陈确的道体无穷尽论508
第五节 蕺山学派的传播及影响516
第十六章 近代改革派的哲学”523
第一节 近代中国改革思潮的兴起524
第二节 龚自珍天地众人自造论531
第三节 魏源身在心中的思想538
第四节 曾国藩的格物诚意545
第五节 张之洞的尊天崇命553
第十七章 戊戌变法派的哲学559
第一节 前期改革思潮与变法运动的兴起560
第二节 康有为人为天地之心论563
第三节 严复以心亲物的思想569
第四节 谭嗣同仁为天地之源论575
第五节 梁启超境由心造论582
第十八章 辛亥革命派的哲学590
第一节 改良运动的失败与革命思潮的兴起591
第二节 唐才常物皆具脑气论593
第三节 章炳麟的宇宙本非实有论597
第四节 孙中山生元有灵论608
第十九章 现代新儒家的道德形上学616
第一节 形上学的道德化与道德的形上化616
第二节 形上学绝对与绝对形上学623
第三节 道德形上学与实践的脱离631
第四节 哲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丧失639
后记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