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学 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理学 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970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03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心理学-师范大学-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理学 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心理学概况1

一、心理学的对象1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6

三、心理学的体系9

四、心理学的发展11

第二节 科学的心理观16

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17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19

三、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26

四、心理具有主观性29

五、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30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30

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1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32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33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38

五、心理学研究的道德问题41

第四节 高师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42

一、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未来教学工作42

的质量42

二、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未来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43

三、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未来教育科研43

四、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促进现时的自身发展44

五、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现时的社会适应能力45

上编49

第二章 感知觉49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49

一、感知觉的概念49

二、感知觉的水平及其种类51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62

第二节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性62

二、影响某些复杂知觉的因素68

三、知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70

四、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74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76

一、感知觉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76

二、感知觉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78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82

第三章 思维87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88

一、思维的概念88

二、思维的种类89

三、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92

四、思维的心智操作93

五、思维的品质96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97

第二节 思维的一般规律性97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100

三、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104

四、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特点109

五、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114

第三节 思维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119

一、思维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119

二、思维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122

三、思维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124

第四章 记忆129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129

一、记忆的概念129

二、记忆的种类131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141

四、记忆的测量方法144

第二节 记忆的一般规律性145

一、人类的遗忘145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151

三、影响保持的因素155

四、影响回忆的因素159

五、青少年记忆的特点164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168

一、记忆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168

二、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170

三、记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177

一、能力的概念181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181

第五章 能力181

二、能力的种类182

三、智力的结构185

第二节 能力的一般规律性194

一、能力的个别差异194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97

三、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200

五、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01

四、智力和知识的关系201

六、青少年能力的特点203

第三节 能力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05

一、能力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205

二、能力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215

三、能力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218

第六章 知识的习得221

第一节 知识习得的概述221

一、知识习得的概念221

二、知识习得的种类及其特点223

三、知识习得的理论226

第二节 知识习得的一般规律性228

一、知识习得的一般条件228

二、知识习得的过程233

三、青少年知识习得的特点241

一、知识习得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243

第三节 知识习得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43

二、知识习得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250

三、知识习得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252

第七章 注意255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255

一、注意的概念255

二、注意的种类256

三、注意的品质258

第二节 注意的一般规律性261

一、注意的功能261

二、注意发生的心理机制261

三、影响注意引起或保持的因素263

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267

五、青少年注意的特点270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273

一、注意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273

二、注意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278

三、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282

第八章 动机284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284

一、动机的概念284

二、动机的种类285

第二节 动机的一般规律性289

一、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289

二、影响动机的因素293

三、动机系统决定个体行为301

四、青少年学习动机的特点303

第三节 动机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308

一、动机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308

二、动机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315

三、动机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318

第九章 情感322

一、情感的概念323

第一节 情感的概述323

二、情感的种类324

三、情绪状态329

第二节 情感的一般规律性331

一、情绪的特性331

二、情感的功能335

三、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344

四、青少年情感的特点349

第三节 情感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354

一、情感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354

二、情感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368

三、情感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372

第十章 意志377

第一节 意志的概述377

一、意志的概念377

二、“意志自由”问题379

三、意志的社会历史性381

第二节 意志的一般规律性382

一、意志和认识382

二、意志和情感384

三、意志和动机386

四、意志行动的过程389

五、意志品质392

六、青少年意志的特点398

第三节 意志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400

一、意志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400

二、意志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403

三、意志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409

下编415

第十一章 气质415

第一节 气质的概述415

一、气质的概念415

二、气质的心理特征417

三、气质的类型419

第二节 气质的一般规律性422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气质的对应关系422

二、气质是天赋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424

三、气质对性格和能力的影响425

四、青少年气质的特点427

第三节 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429

一、气质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429

二、气质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433

三、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435

第十二章 性格439

第一节 性格的概述439

一、性格的概念439

二、性格的结构441

三、性格的类型443

一、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445

第二节 性格的一般规律性445

二、性格形成的微观机制454

三、性格的动态特征457

四、青少年性格的特点458

第三节 性格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460

一、性格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460

二、性格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469

三、性格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473

第一节 品德心理的概述476

第十三章 品德心理476

一、品德的概念477

二、品德的结构478

三、品德心理研究主题的扩展483

四、品德心理研究的任务486

第二节 品德心理的一般规律性488

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488

二、道德认识的发展491

三、道德情感的发展498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501

五、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504

第三节 品德心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505

一、品德心理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505

二、品德心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513

三、品德心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515

第十四章 自我意识521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522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522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524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规律性527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527

二、自我意识中的自我529

三、自我意识的增强及其效应535

四、元认知537

五、“自我”的形成机制540

六、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545

第三节 自我意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554

一、自我意识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554

二、自我意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556

三、自我意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560

第十五章 人际交往564

第一节 交往的概述565

一、交往的概念565

二、交往的过程566

三、交往的重要性568

第二节 交往的一般规律性571

一、作为信息沟通的交往571

二、作为相互认知的交往575

三、作为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交往580

四、人际吸引585

五、青少年交往的特点595

一、交往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602

第三节 交往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602

二、交往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608

三、交往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612

第十六章 性心理615

第一节 性心理的概述615

一、性心理的概念615

二、性心理与性生理619

三、性度621

四、性心理的异常表现623

第二节 性心理的一般规律性625

一、性意识发展的基本阶段625

二、性兴趣与性兴奋发展的基本特点630

三、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632

第三节 性心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641

一、性心理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641

二、性心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647

三、性心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649

第十七章 心理健康653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述653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654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655

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660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一般规律性663

一、心理健康对人的影响664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665

三、挫折与适应669

四、心理健康的机理672

五、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678

第三节 心理健康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679

一、心理健康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679

二、心理健康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688

三、心理健康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举例691

参考文献6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