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辩证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辩证法史
  • 田文军,吴根友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5378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6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97页
  • 主题词:辩证法-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辩证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目录1

第一编 奴隶制时代辩证思维的萌芽2

第一章 殷周时期宗教观念的嬗变2

第一节 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2

第二节 殷周时期的帝命意识5

第二章 殷周时期素朴矛盾观的形成10

第一节 《尚书》中的“五行”观念10

第二节 《易经》中的辩证思维15

第三节 “和同”范畴的形成及意蕴22

第四节 “阴阳”范畴的出现与旨趣24

第五节 “物生有两”说与“常变”观念27

第一节 孔丘与儒家学派31

第三章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思维方式31

第二节 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论架构33

第三节 “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36

第四章 墨家对天人关系的新思考41

第一节 墨翟与墨学41

第二节 崇尚人力否定天命43

第三节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45

第五章 《老子》的矛盾观50

第一节 《老子》与道家50

第二节 相反相成的矛盾依存说52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54

第四节 “贵柔”“不争”的自然无为论56

第六章 思孟学派对儒家天人之学的拓展63

第一节 子思与《中庸》63

第二编 封建制形成时期辩证思维的勃兴63

第二节 《中庸》的基本内容与思想特征65

第三节 孟轲的天人合一说70

第四节 思孟学派的“五行”学说75

第七章 庄周相对主义的思维方法80

第一节 庄周的事迹与著作80

第二节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81

第三节 “齐知之所知”85

第四节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88

第八章 名家思维方法的历史特征92

第一节 名辩思潮与名家92

第二节 惠施“历物之意”的思维方法93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与思维特征100

第一节 《墨辩》与后期墨家112

第九章 后期墨家的辩证思维112

第二节 《墨辩》中的辩证思维内容114

第十章 先秦兵家的辩证理性123

第一节 兵家与兵家著作123

第二节 “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126

第三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9

第四节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132

第十一章 道家辩证思维对荀子哲学的影响137

第一节 “粹而能容杂”的“兼术”137

第二节 对道气问题的总结140

第三节 对天人问题的总结143

第四节 对名实问题的总结145

第五节 对礼法问题的总结148

第十二章 韩非的辩证法思想153

第一节 韩非与法家153

第二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155

第三节 “审合刑名”,“抱法处势”157

第四节 “冰炭不同器而久”,“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161

第十三章 《易传》的辩证思维成就与局限165

第一节 《易传》与《易经》165

第二节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66

第三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169

第四节 “天尊地卑”“保合太和”172

第三编 封建社会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发展187

第十四章 《黄老帛书》中的辩证法思想187

第一节 《黄老帛书》简介187

第二节 “万物有恒道”的变化观188

第三节 “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的矛盾统一观189

第四节 “先而不凶者,是恒备雌节存也”194

第一节 董仲舒的事迹与著作198

第十五章 董仲舒神学的形而上学特征198

第二节 主观附会的“天人相副”说199

第三节 否定转化的“合有阴阳”说202

第四节 否定发展的“天道不变”论”204

第十六章 司马迁的历史辩证法思想206

第一节 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206

第二节 利与义的辩证关系207

第三节 天与人的辩证关系212

第四节 古与今的辩证关系217

第十七章 王充的辩证法思想223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与著作223

第二节 “殊气相革而相成”的辩证矛盾观224

第三节 生命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226

第四节 “幸”、“偶”、“遭逢”、“命”230

第五节 人性论中的辩证法思想234

第六节 文艺美学中的辩证法思想237

第十八章 魏晋玄学中的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241

第一节 魏晋玄学及其代表人物241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辩证法思想243

第三节 裴頠“崇有论”中的辩证法思想254

第四节 向秀、郭象哲学中的形而上学259

第十九章 僧肇的“物不迁论”267

第一节 僧肇生平与著作267

第二节 “不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268

第三节 “去住虽殊,其致一也”271

第四节 “古不至今,今不至古”273

第五节 “果不俱因”,“因不来今”275

第一节 华严宗的宗教谱系和代表作品276

第二十章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276

第二节 “法界缘起论”的思想内容及其实质277

第三节 “事事无碍”280

第四节 “理事无碍”284

第二十一章 孔颖达《周易正义》中的辩证思维288

第一节 孔颖达的生平与著作288

第二节 易兼象义289

第三节 “理”包有无293

第四节 道体器用297

第二十二章 刘禹锡的辩证法思想303

第一节 刘禹锡的生平与著作303

第二节 “空者,有形之微也”304

第三节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天人观307

第四节 对事物变化规律及认识过程辩证性质的阐述311

第五节 政治论中的辩证法思想313

第六节 人生论中的辩证法思想315

第二十三章 周敦颐的辩证法思想319

第一节 周敦颐的生平与著作319

第二节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321

第三节 “物则不通,神妙万物”323

第四节 “是万为一,一实万分”326

第二十四章 王安石“新故相除”的发展观329

第一节 王安石的生平与著作329

第二节 “行”即“动”331

第三节 “道”与“两”334

第四节 “新”与“故”339

第二十五章 张载的“一物两体说”343

第一节 张载的事迹与著作343

第二节 “一物两体”345

第三节 “一故神,两故化”349

第四节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353

第五节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356

第二十六章 程颢程颐哲学中的辩证思维361

第一节 二程的生平与著作361

第二节 “万物生生,莫不负阴而抱阳”363

第三节 “物极必反,事极则变”367

第四节 “偏则不是中”“不正便无序”369

第二十七章 朱熹的辩证法思想372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与著作372

第二节 宇宙演化论中的辩证思维374

第三节 “理主动静”的动因说377

第四节 “分阴分阳”的矛盾定位论379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与著作384

第二十八章 王阳明的主观辩证法384

第二节 “指个真知行与人看”386

第三节 “知行合一”乃“知行之本体”392

第四节 “知行如何得合一”394

第二十九章 王廷相“气有偏盛论”中的辩证思维400

第一节 王廷相的生平与著作400

第二节 “气者造化之本”403

第三节 “气之动,由力排之”409

第四节 “气有偏盛”412

第五节 “‘变有要乎?’曰:‘渐’”414

第三十章 黄宗羲的社会矛盾观416

第一节 黄宗羲的生平与著作416

第二节 追溯历史,呼唤未来419

第三节 剖析君民矛盾,批判封建专制421

第四节 暴露社会危机,抨击封建制度424

第五节 提倡民主精神,设计理想社会429

第三十一章 方以智的自然辩证法432

第一节 方以智的生平与著作432

第二节 “代错无穷”的运动观434

第三节 “两间日新日故”的发展观439

第四节 “尽化知变”的变化观442

第五节 “格通内外”的认识论444

第三十二章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457

第一节 王夫之的生平与著作457

第二节 絪缊生化的自然史观459

第三节 理势相成的人类史观466

第四节 以理御心、以德凝道的认识辩证法477

第一节 康有为的生平与著作493

第三十三章 康有为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形而上学归宿493

第四编 近代启蒙思潮中的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493

第二节 以“变易”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494

第三节 康有为的社会进化论思想496

第四节 康有为的人道进化论497

第五节 康有为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因素498

第三十四章 严复的辩证法思想及其进化论思想的局限性500

第一节 严复的生平与著作500

第二节 “不变法则必亡”的尚变观502

第三节 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506

第四节 社会进化论中的辩证观念510

第三十五章 谭嗣同的辩证法思想515

第一节 谭嗣同的生平与著作515

第二节 “即中即西”的思想来源517

第三节 “仁以通为第一义”的辩证思想521

第四节 “异则相攻,同则相取”的矛盾观与“破对待”说的相对主义归结524

第五节 变化“日新”的发展观念526

第三十六章 梁启超的辩证法思想529

第一节 梁启超的生平与著作529

第二节 “凡天地之间者,莫不变”的“尚变”观531

第三节 历史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534

第四节 十德相反相成说538

第五节 “淬厉其所本有”,“采补其所本无”的辩证文化观541

第三十七章 章太炎的辩证法思想544

第一节 章太炎的生平与著作544

第二节 “人之相竞以器”的进化观547

第三节 “言名相”与“立辩论”549

第四节 俱分进化论中的发展观念551

第五节 “操齐物以解纷”553

第一节 孙中山的生平与著作557

第三十八章 孙中山的辩证法思想557

第二节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自然进化论559

第三节 以“民生”为历史重心的社会进化论563

第四节 “精神虽为物质之对,然实相辅为用”566

第五节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的辩证知行观569

第六节 孙中山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倾向573

第五编 中国现代辩证思维的更新与发展579

第三十九章 “五四”以来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579

第一节 “五四”到2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初步传播579

第二节 30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深入传播586

第四十章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潮595

第一节 西方辩证法的传播595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论战605

第一节 熊十力的生平与著作612

第四十一章 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612

第二节 “境不离心”与主体的认识功能613

第三节 “翕辟成变”与主体的实践功能619

第四节 “反求自证”的直觉主义思维方式624

第四十二章 冯友兰的大化流行论630

第一节 冯友兰的生平与著作630

第二节 “无极而太极”632

第三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636

第四节 循环与日新639

第四十三章 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643

第一节 青年毛泽东的辩证思维643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648

第三节 毛泽东晚年对辩证法的探索658

后记6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