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适应性城市设计 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适应性城市设计 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849366.jpg)
- 陈纪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6935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适应性城市设计 一种实效的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1
摘要1
第一章 绪论——城市设计的困境与出路1
1.1 国外现代城市设计走向特征及其局限性2
1.1.1 功能主义走向及其局限性3
1.1.2 人文主义走向及其局限性5
1.1.3 系统主义走向及其局限性7
1.1.4 形态主义走向及其局限性10
1.1.5 实用主义走向及其局限性12
1.2 国内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13
1.2.1 观念引介的阶段13
1.2.2 理论研究的阶段14
1.2.3 实践和总结的阶段16
1.2.4 存在的问题18
1.3 课题的提出及其目的与意义22
1.3.1 课题的提出22
1.3.2 目的和意义24
1.3.3 特点26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27
1.4.1 研究内容27
1.4.2 研究方法28
1.4.3 研究框架29
第二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概念辨析与建构31
2.1 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延异及其角色职能反思31
2.1.1 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延异31
2.1.2 现代城市设计的角色和职能反思35
2.2 适应性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36
2.2.1 适应观的引入36
2.2.2 适应观的思想基础38
2.2.3 城市设计适应观的方法基础40
2.2.4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概念45
2.3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适应关系46
2.3.1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历史联系46
2.3.2 城市设计的恢复和发展48
2.3.3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分离52
2.3.4 规划实践中的城市设计54
2.3.5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适应关系55
2.4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适应关系58
2.4.1 “联结”的观点58
2.4.2 “线索”的观点59
2.4.3 工作内涵的差异61
2.4.4 操作程序的承接63
2.4.5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形态控制差异63
2.5 适应性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辩证适应64
本章小结67
第三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研究70
3.1 传统城市建设中的适应性因素70
3.1.1 西方历史经验中的适应性因素70
3.1.2 中国历史经验中的适应性因素74
3.1.3 中西方历史经验总结83
3.2 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中的适应性因素83
3.2.1 对城市多样性的再认识83
3.2.2 对小规模的重视84
3.2.4 对城市深层文化结构的认识86
3.2.3 对人的城市角色和公众参与作用的认识86
3.2.5 类型学和形态学87
3.2.6 城市片段性和文脉考虑91
3.2.7 对城市整体性、连续性研究92
3.2.8 对设计过程性的适应性控制尝试93
3.2.9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中的适应性要素小结95
3.3 现代城市设计制度的适应特性比较96
3.3.1 美国城市设计制度概述97
3.3.2 日本城市设计制度概述108
3.3.3 英国城市设计制度概述112
3.3.4 比较与启示115
3.3.5 对策思考121
本章小结125
第四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理论特征研究128
4.1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内涵129
4.1.1 适应人与自然环境需要130
4.1.2 适应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131
4.1.3 适应城市形体空间132
4.1.4 适应形成运作机制133
4.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形态133
4.2.1 作为一种观念的适应性城市设计134
4.2.2 作为一种制度的城市设计139
4.2.3 作为一项管理策略的城市设计139
4.2.4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城市设计140
4.3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控制理念141
4.3.1 控制的目标141
4.3.3 结构控制143
4.3.2 概念控制143
4.3.4 类型控制145
4.3.5 要素控制146
4.3.6 控制的技术策略147
4.4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协调理念154
4.4.1 整体性原则(whole)155
4.4.2 延续性原则(continue)155
4.4.3 小规模原则(Small-scale)156
4.4.4 多样性原则(diversity)156
4.4.5 可生长性原则(growth)157
4.4.6 过程原则(process)157
4.5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系统158
4.5.1 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158
4.4.8 适宜性原则(fit)158
4.4.7 参与和合作原则(participation)158
4.5.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目标系统161
4.6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层系与内容162
4.6.1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层系162
4.6.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167
4.7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运作程序174
4.7.1 分析174
4.7.2 综合176
4.7.3 评估177
本章小结178
第五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基本适应要素研究180
5.1 人的适应性需求分析180
5.1.1 人的基本需要180
5.1.2 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181
5.1.3 人的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182
5.2 观念要素研究183
5.2.1 精神要素184
5.2.2 理念要素186
5.2.3 知觉要素187
5.2.4 认知要素189
5.3 文化性要素研究193
5.3.1 文化要素193
5.3.2 社会性要素198
5.3.3 政治性要素201
5.3.4 经济性要素202
5.4 自然要素研究205
5.4.1 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206
5.4.2 地貌要素208
5.4.4 植被要素212
5.4.3 气候要素212
5.4.5 自然保护要素214
5.4.6 风和空气质量要素215
5.4.7 噪声要素215
5.5 人工环境要素研究216
5.5.1 城市形态特征要素216
5.5.2 城市功能要素224
5.5.3 运动系统要素229
5.5.4 建筑物要素232
5.5.5 城市街廓设施238
本章小结241
第六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研究242
6.1 适应性城市设计成果构成242
6.1.1 文本242
6.2 适应性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245
6.1.2 图则245
6.2.2 过程性246
6.2.3 参与性246
6.2.4 法制性246
6.2.1 综合性246
6.3 适应性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影响因素247
6.3.1 设计观念247
6.3.2 政策法律制度247
6.3.3 行政管理机构248
6.3.4 资本经济运作248
6.3.5 群众参与意识249
6.4.2 阶段性原则250
6.4.3 可操作性原则250
6.4.1 弹性原则250
6.4 适应性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250
6.4.4 引导与控制相结合的适应原则251
6.5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编制阶段与控制要素251
6.5.1 适应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251
6.5.2 适应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261
6.5.3 适应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街区)城市设计275
6.5.4 外部环境设计内容281
6.5.5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实例分析288
6.5.6 深圳市中心街区城市设计实例分析290
6.6 适应性城市设计编制与实施的环境保障294
6.6.1 城市设计编制与实施的现实环境294
6.6.2 城市设计编制与实施的环境保障297
本章小结301
7.1 适应性城市设计运作系统模型分析302
第七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分析评价体系研究302
7.2 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评价要素、主体和体系305
7.2.1 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评价要素305
7.2.2 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评价主体307
7.2.3 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308
7.3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评价基础309
7.3.1 经济效益310
7.3.2 社会效益311
7.3.3 环境效益312
7.3.4 综合效益314
7.4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315
7.4.1 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分析315
7.4.2 适应性城市设计综合评价标准的建立319
本章小结321
第八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系统研究324
8.1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组织程序——社会参与325
8.1.1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社会参与概念与内涵325
8.1.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社会参与系统326
8.1.3 中西方城市设计的社会参与发展概况330
8.1.4 设计参与在适应性城市设计中的运用333
8.1.5 决策参与在适应性城市设计中的运用335
8.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法律制度——管理控制338
8.2.1 基本概念和特征338
8.2.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管理控制内容和实施方式343
8.2.3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法制化途径349
8.3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运作模式——组织机构355
8.3.1 组织机构的作用和形式355
8.3.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356
8.4 可借鉴的城市设计管理实施模式359
8.4.1 广泛的城市设计主体360
8.4.2 多元的设计评价标准361
8.4.3 民主的管理步骤362
本章小结369
第九章 适应性城市设计与城市开发的互动研究371
9.1 城市开发与适应性城市设计的互动机制371
9.1.1 城市开发及其要素与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内在联系371
9.1.2 城市开发对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影响375
9.1.3 适应性城市设计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376
9.2 不同开发类型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研究378
9.2.1 城市开发类型378
9.2.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基本策略380
9.2.3 公私合作开发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381
9.2.4 民间非商业开发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384
9.2.5 旧建筑再开发利用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388
9.3 多样化投资渠道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研究392
9.3.1 投资规模多样化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392
9.3.2 多种投资途径结合下的适应性城市设计394
9.3.3 投资环境效率、滚动模式与适应性城市设计396
9.4 适应性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的策动作用实例分析400
9.4.1 密尔沃基市的城市设计实践简介400
9.4.2 适应性城市设计的策动作用分析和思考408
本章小结410
结语413
主要参考文献416
后记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