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
  • 袁东风,张海霞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0860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7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191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先进信道编码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香农限及其信道编码技术的最新进展1

1.1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史1

1.2 信道编码技术的最新进展9

1.3 基于OFDM的高速信道编码技术10

本章参考文献12

第2章 Turbo码14

2.1 Turbo码的编码结构14

2.1.1 Turbo码编码器的基本结构14

2.1.2 非系统卷积码(NSC)和循环系统卷积码(RSC)14

2.1.3 交织器17

2.1.4 截断器17

2.2 Turbo码的译码17

2.2.1 译码器结构18

2.2.2 BCJR算法[6]19

2.2.3 MAP算法[1]20

2.2.4 Max-Log-MAP算法[3]24

2.2.5 Log-MAP算法[3]25

2.2.6 SOVA算法[4][5]25

2.3 各种信道中的码率与香农限及算法的简化26

2.3.1 二进制对称信道27

2.3.2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AWGN)28

2.3.3 带信道信息的瑞利信道(SI)29

2.3.4 不带信道信息的瑞利信道(NSI)31

2.4 Turbo码各种算法的比较33

2.4.1 硬判决33

2.4.2 软判决[20]34

2.5 Turbo码的交织器36

2.5.1 分组型交织器36

2.5.2 随机型交织器38

2.5.3 Code matched交织器39

2.6 Turbo码的性能分析39

2.6.1 利用卷积码分析性能界40

2.6.2 利用重量枚举函数分析性能界41

2.7 非二进制Turbo码43

2.7.1 编码器结构43

2.7.2 译码算法45

2.7.3 译码结构46

2.8 Turbo码的应用47

2.8.1 Turbo码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49

本章参考文献51

第3章 低密度校验码53

3.1 线性分组码基础53

3.2 低密度校验码的定义及编码55

3.2.1 低密度校验码定义55

3.2.2 校验矩阵的构造方法和矩阵中的周期57

3.3 低密度校验码的译码57

3.4 译码错误概率67

3.5 校验矩阵的构造及密度进化68

3.6 低密度校验码构成的高效编码调制方案70

3.7 低密度校验码最新进展76

本章参考文献80

第4章 多级编码调制85

4.1 信道容量规则及不同集分割方案下的信道容量85

4.1.1 信道容量规则及其在MLC最优方案设计中的应用86

4.1.2 在AWGN信道中不同集分割方案下的信道容量90

4.1.3 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采用三种不同集分割方案时的信道容量93

4.1.4 分析、比较与结论97

4.2 MLC不同译码方法在衰落信道中的性能100

4.2.1 编码方案中分量码的选择100

4.2.2 多级编码的译码102

4.2.3 MSD及MLC/PDL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中的性能108

4.3 高效调制下MSD的简化译码116

4.3.1 多级编码译码方法的研究与比较116

4.3.2 映射方法与译码方法之间的关系117

4.3.3 几种新的集分割方案及对应的MSD译码结构119

4.3.4 仿真结果121

4.4 小结122

本章参考文献123

第5章 自适应传输与自适应信道编码126

5.1 自适应传输概述126

5.1.1 自适应传输的概念126

5.1.2 自适应传输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28

5.1.3 自适应传输技术的应用129

5.2 链路自适应中的关键环节129

5.2.1 衡量信道质量的参数及其使用129

5.2.2 信道估计130

5.2.3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132

5.2.4 自适应频率137

5.3 LA中的两个问题138

5.3.1 具有鲁棒性的自适应算法138

5.3.2 自适应传输与非自适应传输140

5.4 更加广泛的研究兴趣140

本章参考文献141

第6章 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145

6.1 无线移动信道145

6.1.1 平衰落信道145

6.1.2 宽带多径衰落信道146

6.1.3 无线移动信道的选择性衰落147

6.1.4 频率选择性信道149

6.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154

6.2.1 OFDM技术的基带IFFT/FFT实现原理156

6.2.2 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157

6.2.3 OFDM的优缺点159

6.2.4 基于小波包正交多载波调制系统(WOFDM)161

6.3 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164

6.3.1 采用卷积码作为信道编码方案时OFDM系统的BER性能164

6.3.2 不同正交基的OFDM的性能比较167

6.3.3 不同小波包作为正交基时的性能比较169

6.3.4 不同码参数的Turbo码在基于小波包基的OFDM中的性能170

6.3.5 Turbo码和LDPC码在基于小波包基的OFDM中的性能比较171

6.3.6 基于MLC的UEP方案在WOFDM中的应用173

本章参考文献1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