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862419.jpg)
- 杨国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507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6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绪论11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11
一、本土心理学在台湾、香港与祖国大陆的发展11
(一)本土心理学在台湾的发展11
(二)本土心理学在香港的发展17
(三)本土心理学在祖国大陆的发展20
(四)三地本土心理学的比较21
二、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及其建立的目的24
(一)文化性与生物性因素的兼重并顾24
(二)本土性契合是本土心理学的判准26
(三)本土心理学的消极与积极目的29
(四)广义的与狭义的本土心理学31
三、如何才能有效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34
(一)不利本土化研究的做法原则35
(二)有利本土化研究的做法原则37
(三)发展多元化的本土性方法论39
四、本土心理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关系与定位42
(一)西方本土心理学的发达与输出42
(二)非西方国家西化心理学的形成43
(三)西化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背景45
(四)非西方国家本土心理学的出现47
(五)各国的本土心理学应分头并进49
(六)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为最终目标50
(七)几项重要问题的分析讨论52
五、结语58
第三章 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86
一、人与环境的基本互动方式86
二、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特征92
(一)家族取向92
(二)关系取向95
(三)权威取向105
(四)他人取向109
三、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由来114
四、结语120
第四章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132
一、前言132
二、中国人之家族主义的概念分析136
(一)家族主义之认知层次的内涵137
(二)家族主义之情感层次的内涵141
(三)家族主义之意愿层次的内涵144
三、研究目的与策略151
四、家族主义认知量表题目的编拟与选择153
(一)预试题目的搜集与编拟153
(二)预试题本的试用与修改154
(三)预试工作的从事154
(四)心理成分的分析157
五、正式量表的编制164
六、家族主义各成分变项的信度171
七、家族主义各层次与各成分的关系173
八、家族主义的强弱程度178
九、未来的研究方向182
十、摘要与结论184
附录1做法说明191
附录2做法说明192
附录3做法说明194
第五章 孝道的社会态度与行为:理论与测量197
一、前言197
二、概念架构201
三、目的与方法206
(一)受测样本207
(二)研究程序211
四、结果与讨论216
(一)孝道内涵成分的界定216
(二)孝道成分变项的信度230
(三)孝道层次成分的关系237
(四)各孝道成分上的平均数247
五、摘要与结论255
附录1个人认知量表(FC)261
附录2个人意愿量表(FI)264
附录3个人行为量表(FB)265
附录4个人感情量表(FA)268
第六章 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方法及发现271
一、前言271
二、有关孝道之以往研究的检讨274
三、孝道之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研究279
四、孝道之认知结构与发展的研究288
五、未来孝道研究的方向与课题300
六、结语:孝道研究的展望与意义306
附录1个人认知量表(MC)314
附录2个人感情量表(MA)317
附录3孝道个别施访问卷说明318
第七章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反应:心理学的观点322
一、前言322
二、人类对环境变迁的基本适应方式325
(一)适应变迁的基本反应方式325
(二)适应变迁的主要心理机制329
三、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思想反应335
四、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变方式344
(一)观念与行为的解离化现象345
(二)行为与功能的解离化现象347
(三)器物与用途的解离化现象349
五、结语354
第八章 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概念与测量363
一、前言363
二、新旧观念的比较367
(一)对立性或分离性367
(二)单向度或多向度368
(三)单范畴或多范畴369
(四)普同性或本土性371
三、研究目的与策略372
四、量表题目的撰写373
五、预试工作的从事375
六、心理成分的分析379
七、内容范畴的厘定393
八、正式量表的编制395
九、信度效度的衡鉴399
十、摘要411
第九章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418
一、前言418
二、研究的方法与程序422
三、结果的分析与讨论427
四、建构新理论的尝试442
五、结语456
第十章 传统价值观、个人现代性及组织行为:后儒家假说的一项微观验证464
一、前言464
二、方法472
(一)受试样本472
(二)测量工具474
(三)研究程序485
三、结果486
(一)儒家化传统价值观与个人传统性、个人现代性二者的关系486
(二)儒家化传统价值观与成就动机的关系487
(三)儒家化传统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88
(四)个人传统性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92
(五)个人现代性与组织行为的关系497
(六)成就动机与组织行为的关系501
四、讨论505
附录1传统价值观量表514
附录2个人传统性量表515
附录3个人现代性量表517
附录4成就动机量表519
附录5工作偏好量表521
附录6组织投注量表523
附录7工作绩效量表524
附录8社会赞许量表525
附录9传统价值观个别项目与工作偏好变项间的简单相关系数526
附录10传统价值观个别项目与组织投注、工作绩效两类变项间的简单相关系数529
索引531
汉英对照531
本书作者学术著作目录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