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温病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0870018.jpg)
- 林培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426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温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绪论1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1
目 录1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2
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3
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5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7
第一节温病的特点7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7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7
(一)传染性7
(四)地域性8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8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8
(三)季节性8
(二)流行性8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及分类9
一、温病的范围9
二、温病的分类9
(一)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9
(二)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10
三、温病与伤寒10
四、温病与温疫10
五、温病与温毒11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12
第一节病因12
一、风热病邪12
二、暑热病邪13
三、湿热病邪13
四、燥热病邪14
五、温热病邪14
六、温毒病邪15
七、疠气15
一、发病因素16
第二节发病16
二、感邪途径17
三、发病类型17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19
第一节卫气营血辨证19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19
(一)卫分证19
(二)气分证20
(四)血分证21
(三)营分证21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22
第二节三焦辨证23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理23
(一)邪在上焦23
(二)邪在中焦24
(三)邪在下焦25
二、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27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27
一、发热29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29
第一节辨常见症状29
二、汗出异常31
三、口渴31
四、神志异常32
五、痉33
(一)实证33
(二)虚证33
六、厥脱33
(一)斑与疹的鉴别34
第二节辨斑疹、白?34
一、辨斑疹34
(二)斑疹的临床意义35
二、辨白?35
第三节辨舌36
一、舌苔36
(一)白苔36
(三)灰、黑苔37
(二)黄苔37
二、舌质38
(一)红舌38
(二)绛舌38
(三)紫舌39
三、舌态39
四、温病的舌诊注意点39
(一)舌苔舌质互参39
一、齿燥40
第四节验齿40
(二)注重舌象的动态变化40
二、齿缝流血41
三、齿垢41
第五节察咽喉41
第六节诊胸腹、切脉象42
一、胸腹42
(一)胸胁42
滑脉43
(一)浮脉、洪脉、数脉、43
(二)胃脘43
二、切脉象43
(三)腹部43
(二)濡脉、缓脉、弦脉、44
沉脉、伏脉44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45
第一节温病治疗原则45
一、祛除温邪45
二、扶助正气46
第二节温病的主要治法46
一、泄卫透表法46
二、清解气热法47
三、和解表里法48
四、祛湿清热法49
五、通下逐邪法49
六、清营凉血法50
七、开窍息风法51
八、滋阴生津法52
九、固脱救逆法53
十、外治法53
第三节温病兼夹证的治疗55
一、兼痰饮55
二、兼食滞55
三、兼气郁56
四、兼血瘀56
第四节温病瘥后调理56
一、正虚未复56
二、余邪未尽57
三、复证治法57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59
第一节历代医学家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59
一、对预防温病的认识59
(三)保持饮食卫生60
(二)注意个人卫生60
(一)重视环境卫生60
二、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60
(四)除害灭虫61
(五)避邪隔患61
(六)药物预防61
(七)接种免疫62
第二节温病的预防方法62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62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63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64
各论65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65
第一节风温65
一、概述65
二、病因病机66
三、诊断要点66
四、辨证治疗原则66
一、概述67
第二节春温67
二、病因病机68
三、诊断要点68
四、辨证治疗原则69
第三节暑温69
一、概述69
二、病因病机70
三、诊断要点71
四、辨证治疗原则71
第四节秋燥72
一、概述72
二、病因病机73
三、诊断要点73
四、辨证治疗原则73
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74
一、卫分证治74
(一)邪热在肺76
二、气分证治76
(二)热在胸膈78
(三)邪热犯胃79
(四)邪热在肠80
(五)热郁少阳81
(六)热盛动风81
三、营分证治82
四、血分证治84
五、后期证治85
第六节临床运用指导88
一、文献辑要88
(一)风温88
(二)春温89
(三)暑温92
(四)秋燥93
二、临床举要94
三、临床病案96
一、概述100
第一节湿温100
第八章湿热类温病100
二、病因病机101
三、诊断要点102
四、辨证治疗原则102
第二节暑湿103
一、概述103
三、诊断104
四、辨证治疗原则104
二、病因病机104
第三节伏暑105
一、概述105
二、病因病机105
三、诊断要点106
四、辨证治疗原则106
第四节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107
一、卫气分证治107
二、气分证治110
三、营血分证治114
四、后期证治116
第五节临床运用指导119
一、文献辑要119
(一)湿温119
(二)暑湿121
(三)伏暑121
二、临床举要123
三、临床病案125
一、概述130
二、病因病机130
第九章温毒类温病130
第一节大头瘟130
三、诊断要点131
四、辨证治疗原则131
第二节烂喉痧131
一、概述131
四、辨证治疗原则132
三、诊断要点132
二、病因病机132
第三节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133
一、卫分证治133
二、气分证治134
三、营血分证治136
四、后期证治136
第四节临床运用指导137
一、文献辑要137
(一)大头瘟137
(二)烂喉痧139
二、临床举要140
三、临床病案141
第十章温疫类温病145
第一节湿热疫145
一、概述145
三、诊断要点146
二、病因病机146
四、辨证治疗原则147
第二节暑燥疫147
一、概述147
二、病因病机148
三、诊断要点148
四、辨证治疗原则148
二、邪遏膜原证治149
一、卫气同病证治149
第三节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149
三、清浊相干证治150
四、秽浊郁闭中焦证治151
五、疫困脾土证治151
六、疫漫三焦证治152
七、邪传阳明证治152
八、疫毒充斥证治153
九、正气欲脱证治153
十、正衰邪恋证治154
一、文献辑要155
第四节临床运用指导155
二、临床举要159
三、临床医案160
附篇165
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165
一、叶天士《温热论》简介165
二、《温热论》原文类编166
(一)温病大纲166
(二)邪在肺卫168
(三)流连气分169
(四)邪留三焦170
(五)里结阳明171
(六)论湿172
(七)邪入营血174
(八)辨舌验齿175
(九)辨斑疹白?183
(十)论妇人温病185
(一)湿热病提纲188
二、《湿热病篇》原文类编188
第十二章薛生白《湿热病篇》188
一、薛生白《湿热病篇》简介188
(二)邪在卫表189
(三)邪在气分191
(四)邪入营血195
(五)变证197
(六)类证201
(七)后期调理206
第十三章吴瑭《温病条辨》(选)209
一、吴瑭《温病条辨》简介209
二、《温病条辨》重要原文类编209
(一)温病大纲209
(二)上焦篇212
(三)中焦篇221
(四)下焦篇230
(五)治病法论234
附录方剂汇编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