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改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改革](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870117.jpg)
- 黄楠森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0701287X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黄枬森1
第一篇 唯物史观与方法论1
一 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变革1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1
目录1
(二)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的结果8
(三)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11
二 恩格斯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新探14
(一)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14
(二)恩格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7
(三)对恩格斯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的评价20
(四)恩格斯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的现实意义25
三 认识社会规律的科学方法27
(一)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特殊性27
(二)用实践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31
维方法34
(三)坚持“具体——抽象——具体”的思34
四 唯物史观的导向功能38
(一)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功能的实质38
(二)运用唯物史观功能的态度和方法42
(三)研究唯物史观功能的现实意义47
五 深化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武器51
(一)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51
(二)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54
(三)坚持唯物史观深化对社会主义再认识58
第二篇 社会形态与历史动力67
一 恩格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贡献67
(一)恩格斯是社会形态理论的拓荒者67
(二)恩格斯科学论证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70
自然历史过程70
(三)恩格斯对社会形态统一性理论的发展75
方法论意义80
(四)社会形态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80
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揭示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82
(一)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揭示了原始社会的83
基本特征83
(二)共同揭示了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86
过渡的历史必然性86
(三)共同完善了两种生产理论89
展动力论92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发92
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论92
(二)科学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化95
(三)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与历史运动的合力104
四 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10
(一)恩格斯关于历史偶然性的基本观点110
(二)对恩格斯偶然性思想的片面理解113
(三)研究历史偶然性的现实意义115
定作用119
(一)劳动生产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119
第三篇 物质生活119
一 生产劳动是贯穿金部历史进程的红线119
(二)物质生产在私有制和阶级划分的形成、120
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20
(三)物质生产对于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归根122
到底的决定作用122
(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检验123
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23
二 两种生产和两种生产关系129
(一)关于人类的两种生产和两种生产关系129
(二)家庭血缘关系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131
制约和联系131
(三)两种生产和两种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137
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137
三 三种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框架的构想142
(一)关于物质生产的两个序列的规律143
(二)关于人的生产的两个序列的规律146
(三)关于精神生产的两个序列的规律151
四 物质利益观和物质利益分析法157
(一)物质利益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157
观点157
(二)阶级分析方法是物质利益分析法在阶159
级社会中的具体运用159
(三)物质利益分析法是正确认识我国新对161
期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161
五 企业改革与发展生产力166
(一)进行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实行厂长负167
责制167
(二)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分配制度改革171
(三)探索“一厂多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74
一 对社会革命形式的再认识178
(一)革命的两种形式和两种策略178
第四篇 政治生活178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平过渡的可能性183
二 恩格斯的社会改革思想189
(一)社会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189
(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92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的社会197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决策发生了根204
本变革204
三 唯物史观与社会决策204
(二)尊重历史主体的观点是社会决策的根206
本观点206
(三)坚持调查研究实行民主决策是社会决211
策的根本途径211
(四)生产力标准是验证社会决策效应的根213
本标准213
四 自由与人类解放217
(一)自由与必然217
(二)自由与政治220
(三)自由与历史226
五 社会主义与自由231
(一)自由是历史范畸23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是相对的、有限的235
(三)社会主义为自由提供了重要条件238
六 恩格斯平等观的新思考243
(一)平等是社会历史范畸,由经济关系所243
决定243
(二)绝对平等的理想王国是一种虚无飘缈247
的幻想247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248
第五篇 精神生活252
一 对人性论的再认识252
(一)人性论的历史演变及其实质252
(二)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人性论过程中创258
立唯物史观258
(三)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人性261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264
(一)道德的经济根源264
(二)道德的相对独立性267
(三)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272
三 对资产阶级道德的再审视277
(一)审视资产阶级道德的立足点277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铸造的资产阶级道德282
(三)对资产阶级道德两重性的剖视285
四 恩格斯论家庭291
(一)恩格斯和马克思关于家庭形式发展的292
顺序和内容292
(二)恩格斯和马克思关于家庭形式演化的296
动力296
(三)恩格斯关于家庭形式演化问题研究的299
独特贡献299
编后记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