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0872227.jpg)
- 张荣立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01956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547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1167页
- 主题词:矿山开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2
第一篇 常用技术资料2
第一章 常用数学公式、力学2
公式2
第一节 常用数学公式2
一、代数2
目录2
二、平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15
双曲函数15
三、微分20
四、积分26
五、几何38
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8
七、线性规划及网络技术92
一、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121
第二节 常用力学公式121
二、工程力学127
三、强度校核理论150
四、各种形状截面的几何特性152
第二章 常用符号、计量单位及157
换算157
第一节 字母表157
第二节 常用计量单位及换算15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5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62
名词解释16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163
使用方法163
四、计量单位换算167
一、图纸幅面尺寸171
第一节 制图一般规定171
第三章 采矿制图与图纸编号171
二、图框格式172
三、标题栏173
第二节 比例174
第三节 字母代号175
第四节 图线及画法176
一、图线176
二、图线的画法176
第五节 剖面(断面)符号及画法178
第六节 尺寸标注方法179
一、基本规则179
二、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线179
三、标注尺寸的符号183
四、简化注法184
一、平面直角坐标的标注186
第七节 平面直角坐标、提升方位角186
及标高的标注186
二、井口方位角的标注188
三、井口标高的标注190
四、井口坐标、提升方位角及标高的192
联合标注192
第八节 编号、代号及文字说明192
标注192
第九节 采矿图形符号193
一、对采矿图形符号的几点要求193
二、采矿图形符号规定194
三、常用地质图例209
第十节 设计图纸分类及符号217
一、设计图纸的分类217
三、图号组成218
二、各类图纸的符号及代号218
第十一节 固定图号221
一、矿井设计固定图号221
二、矿井设计采矿专业固定222
图号222
第四章 岩石性质与围岩分类224
第一节 岩石和岩体的性质224
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224
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228
三、岩石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和232
抗弯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232
经验关系232
四、几种岩石力学强度的经验数据232
五、松软岩石的某些力学特性233
七、岩体的工程性质234
膨胀岩石的关系234
六、松碎岩石、松软岩石同松软234
第二节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241
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241
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242
三、有关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经验244
数据244
四、边坡稳定性指标249
第三节 围岩分类251
一、锚喷围岩分类251
二、普氏岩石分类254
三、铁路、公路隧道围岩分类255
四、缓倾斜、倾斜煤层回采巷道257
围岩分类257
五、工程岩体分级标准258
六、国外巷道围岩分类262
第四节 煤层及其顶、底板分类264
一、煤层分类264
二、煤层构造分类265
三、煤层结构分类265
四、采煤工作面顶、底板分类265
第五章 煤的性质、分类及271
用途271
第一节 煤的性质271
一、煤的物理性质271
二、煤的化学性质271
三、煤的工艺性质274
四、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276
五、中国不同牌号煤的主要指标288
一、中国煤炭分类289
第二节 煤的分类及用途289
二、国际煤炭分类291
三、主要煤质指标的分级及可选性、294
可浮性等级294
四、煤的特性及用途301
第三节 各种工业用煤的技术306
要求306
一、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306
二、动力用煤的质量要求308
三、气化用煤的质量要求309
四、高炉喷吹用煤的质量要求312
五、其他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312
第六章 矿井开采抗震设计资料314
第一节 概述314
一、地震烈度314
二、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的关系315
三、岩石性质对地震烈度的影响316
四、水文地质条件对地震烈度的316
影响316
五、地震时砂土液化的地质特征316
六、地形地质条件对地震烈度的317
影响317
七、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及标准317
八、建筑地震破坏等级318
九、我国煤矿区地震烈度划分318
十、煤炭生产建筑设防等级319
十一、名词术语含义319
第二节 井巷工程震害与采矿抗震320
设计的有关规定320
一、地震对井巷工程的影响320
二、采矿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321
第三节 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有关322
规定322
第七章 保护煤柱留设324
第一节 基本概念324
第二节 保护煤柱的留设方法330
一、保护煤柱的设计原则330
二、保护煤柱的设计方法333
第三节 保护煤柱设计实例340
一、立井井筒保护煤柱的设计340
二、急倾斜煤层群立井井筒保护341
煤柱设计341
三、斜井井筒保护煤柱设计342
四、反斜井井筒及工业场地保护343
煤柱设计343
五、工业场地保护煤柱设计344
六、长方形工业场地保护煤柱设计345
七、铁路保护煤柱设计346
八、铁路立交桥保护煤柱设计347
九、水体安全保护煤柱设计350
第八章 常用工程材料352
第一节 钢铁材料352
一、各种型钢的型号、规格尺寸、352
重量及有关参数352
二、常用钢板规格尺寸、重量及378
有关参数378
三、钢管386
四、矿用钢406
五、钢轨及附件415
六、钢丝绳及绳具420
一、石料430
第二节 石、砂材料430
二、石子431
三、砂433
第三节 水泥及水泥砂浆435
一、水 泥435
二、水泥砂浆437
第四节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441
一、混凝土441
二、钢筋化学成分442
三、钢筋力学性能443
四、混凝土与钢筋应用要求447
五、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448
六、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最小449
配筋百分率449
七、常用混凝土配合比参考表449
八、常用混凝土外掺剂及其配方451
九、矿用菱镁混凝土制品453
十、铁钢砂混凝土456
十一、喷射混凝土457
十二、冻结井壁低温早强高强硅粉458
混凝土458
十三、混凝土标号与强度等级换算表以及钢筋常用数据表460
第五节 注浆材料464
一、一般概念464
二、无机系浆液465
三、有机化学浆液材料471
四、注浆材料的选择474
第六节 其他材料475
一、铸石475
二、树脂477
三、树脂锚杆锚固剂478
四、胶管480
五、塑料制品482
六、保温隔热材料484
七、煤矿假顶用菱形金属网485
八、煤矿用风筒487
九、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488
十、玻璃钢及其复合材料489
十一、液压支架用乳化油492
第九章 采掘设备及部分煤矿495
专用设备495
第一节 采煤机械495
一、滚筒式采煤机495
二、刨煤机525
三、连续采煤机526
一、液压支架532
第二节 煤矿支护设备532
二、单体支柱551
三、其他支护设备563
第三节 综采工作面配套设备567
一、破碎机567
二、乳化液泵站569
三、喷雾泵站572
第四节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配套574
设备实例574
第五节 掘进、装载机械577
一、掘进机577
二、全液压双臂履带掘进钻车580
三、全液压钻车580
四、全液压钻装锚机581
六、凿岩机组582
五、双臂液压钻装机582
七、矿用隔爆支腿式电动凿岩机584
八、气腿式凿岩机584
九、旋转式岩石电钻585
十、煤电钻585
十一、风镐587
十二、耙斗装岩机587
十三、铲斗装岩机591
十四、立爪装岩机593
十五、蟹爪式装煤机594
十六、煤巷装运机594
十七、水仓清理机595
第六节 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配套596
实例596
第七节 煤矿井巷工程设备597
一、单体锚杆钻机597
二、台车式锚杆打眼安装机598
三、MFC系列风动单体锚杆钻机599
四、锚杆拉力计599
五、干式混凝土喷射机600
六、潮(湿)式混凝土喷射机601
七、螺旋式混凝土搅拌机602
八、蜗浆式混凝土搅拌机603
九、喷射混凝土液压机械手603
十、矿用滑片移动式空气压缩机604
十一、发爆器604
十二、激光指向仪605
第八节 矿井小绞车606
一、滚筒式提升绞车606
二、调度绞车610
三、回柱绞车611
四、风动回柱绞车612
五、慢速绞车612
六、双速多用绞车613
七、无极绳绞车614
八、乘人器运输绞车614
九、液压安全绞车615
第九节 工业泵615
一、采掘工作面小水泵615
二、污水泵616
三、风动潜水泵618
四、煤水泵619
五、煤层注水泵619
七、YD系列煤矿井下移动式瓦斯620
抽放泵620
六、清仓泵620
第十节 通风、除尘设备621
一、矿用隔爆型局部通风机621
二、斜流式通风机622
三、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622
四、矿用建井风机622
五、湿式除尘风机624
第十一节 钻机625
一、TXU钻机625
二、MYZ钻机625
三、MAZ—200钻机626
四、反井钻机627
第十章 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628
第一节 有关法律、法规目录628
第二节 有关规程规范目录629
第三节 有关采矿专业设计标准目录630
主要参考资料632
第二篇 矿区开发和井田开拓636
第一章 矿区、矿井设计程序、636
依据及内容636
第一节 矿区设计程序、依据及636
内容636
一、矿区设计程序636
二、矿区综合开发规划637
第二节 矿井设计程序、依据及640
内容640
一、矿井设计程序640
二、矿井设计依据及内容640
地质的配合650
评价650
一、地质报告的重要性及设计与650
第一节 矿区、矿井地质资料分析650
评价与现场调查研究650
第二章 矿区、矿井地质资料分析650
二、地质报告分析评价内容及651
方法651
第二节 现场调查研究660
一、矿区内现有生产、在建矿井660
(露天矿)情况660
二、邻近矿区生产建设的基本660
情况660
第三章 矿区开发661
第一节 矿区开发设计原则661
第二节 井田划分661
一、井田划分考虑的主要因素662
二、井田划分方法667
三、井田尺寸676
四、井田划分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78
方案比较方法678
五、井田划分实例679
第三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95
一、矿井井型分类695
二、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主要696
因素696
第四节 矿区建设规模与均衡生产700
年限700
一、矿区建设规模700
二、矿区均衡生产年限701
第五节 矿区建设顺序703
一、编制矿区、矿井建设顺序的703
原则703
一、煤炭工业环境保护的原则704
二、编制矿井建设顺序的依据704
第六节 煤炭工业环境保护704
二、煤炭工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705
三、矿区环境治理706
四、环境监测707
第四章 井田开拓709
第一节 开拓方式709
一、开拓方式分类709
二、主要开拓方式的选择713
第二节 井口位置和数量762
一、井口位置762
二、井筒数量763
三、井口坐标计算、提升方位角及767
井筒方位角767
四、井口标高及洪水位标高775
一、上、下山开采777
第三节 开拓水平划分及上、下山777
开采777
二、水平(或阶段)垂高778
三、水平的设置781
第四节 主要巷道布置784
一、主要运输大巷布置784
二、总回风巷道布置786
第五节 采区划分与接替计划788
一、采区划分的原则788
二、开采顺序和接替计划789
三、实 例790
第六节 改扩建矿井开拓792
一、改扩建的条件和要求792
二、改扩建矿井井田开拓系统的794
主要类型794
三、矿井改扩建开拓实例805
第一节 方案编制步骤及技术分析814
一、方案编制步骤814
二、技术分析814
第五章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814
第二节 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817
一、方案比较的原则及注意事项817
二、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方法817
三、参数的选取计算824
第三节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内容826
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方案比较826
内容826
二、井筒(平硐)形式和井口位置827
方案比较内容827
四、运输大巷布置方案比较内容830
三、水平划分方案比较内容830
五、总回风道布置方案比较内容831
第四节 井田开拓方案比较实例831
一、概况831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832
三、井田开拓方案比较833
附录一 煤田地质848
附录二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887
附录三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926
附录四 煤炭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及939
条文说明(煤矿、选煤厂)939
主要参考资料958
二、采区布置要求960
第一节 采区布置设计依据及要求960
一、采区布置设计依据960
第三篇 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960
第一章 采区布置及主要参数960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长度962
一、采煤工作面长度的确定962
二、影响采煤工作面长度的因素962
三、确定采煤工作面长度参考资料963
四、区段长度964
五、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964
六、同时回采工作面错距967
七、上行开采层间距968
第三节 采区尺寸969
一、采区尺寸范围969
二、影响采区尺寸的因素970
三、采区走向长度的优化971
四、采区尺寸设计参考资料971
二、确定采区生产能力的方法972
第四节 采区生产能力972
一、影响采区生产能力的因素972
三、确定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参考975
资料975
第五节 采区煤柱及回采率990
一、采区煤柱990
二、工作面回采率991
三、采区储量损失992
四、采区回采率(采出率)992
第二章 采煤方法993
第一节 采煤方法、工艺及设备993
选择993
一、采煤方法分类及其选择993
二、长壁采煤工艺特征及适用条件993
三、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的选型994
四、普通机械化采煤设备的选型1015
五、爆破落煤采煤设备的选型1017
第二节 缓及倾斜煤层长壁垮落1018
采煤法1018
一、薄及中厚煤层采煤法1018
二、厚煤层采煤法1038
第三节 放顶煤采煤法1058
一、综采放顶煤采煤法1059
二、普采放顶煤采煤法1105
三、炮采放顶煤采煤法1110
四、放顶煤开采安全技术1111
五、放顶煤开采中顶煤冒放性评价1113
方法及步骤1113
一、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1115
放顶煤采煤法1115
第四节 急倾斜煤层采煤法1115
二、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1116
三、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1117
四、急倾斜煤层其他采煤法1120
第五节 充填采煤法1129
一、水力充填采煤法1129
二、风力充填采煤法1132
第六节 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法1135
一、适用条件1136
二、巷道布置及盘区准备1136
三、连续采煤机配套设备1136
四、采煤工艺1137
五、劳动组织及技术指标1140
六、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应用1140
实例1140
神东矿区的应用实践1148
煤法——旺格维利采煤法在1148
七、连续采煤机高效短壁柱式采1148
第三章 采(盘)区巷道布置1156
第一节 采煤工作面与采区巷道矿山1156
压力显现规律及应用1156
一、采煤工作面采动后压力显现的1156
状况1156
二、采区巷道受压后的一般状态1158
三、采区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规律1160
及巷道维护措施1160
四、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1165
第二节 煤层群分组开采和采区巷道1169
联合布置1169
一、煤层群分组的主要依据1170
二、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的适用范围1171
三、采区巷道联合布置实例1176
第三节 倾斜、缓倾斜及近水平煤层1183
采(盘)区巷道布置1183
一、采区(盘区)巷道布置1183
二、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1193
三、综采采区巷道布置1200
第四节 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1208
一、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的1208
特点1208
二、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1209
方式1209
第五节 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煤层的采区巷道布置1218
一、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1218
开采的有关规定1218
二、开采保护层1219
三、井下瓦斯抽放巷道布置方式1223
四、采区巷道布置1228
第四章 采掘关系1229
第一节 配采1229
一、配采计划1229
二、编制配采计划的方法和步骤1229
三、编制配采计划时的原则及应1230
注意的问题1230
第二节 巷道掘进工程排队1230
一、接替时间要求和巷道掘进速度1230
二、巷道掘进工程排队和进度图表1234
编制1234
第三节 采掘关系的有关指标1235
一、采掘面比1235
二、掘进率1235
资料1236
三、果掘面比和掘进率的参考1236
第四节 采掘机械配备1237
第五章 建(构)筑物、铁路和1239
水体压煤开采1239
第一节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一般1239
特征1239
一、上覆岩层移动的一般特征1239
二、地表移动的一般特征1241
第二节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1242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概念1242
二、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1244
三、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方法1250
第三节 建(构)筑物压煤开采1259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构)1259
筑物的影响1259
二、建(构)筑物的保护1260
三、建筑物下安全开采条件的确定1263
四、建(构)筑物下采煤设计1264
五、减少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开采1265
措施1265
六、建(构)筑物的地面加固保护1270
措施1270
七、建(构)筑物下采煤实例1270
第四节 铁路压煤开采1276
一、铁路压煤开采的特点和要求1276
二、地表移动对线路的影响1276
三、铁路压煤安全开采条件的确定1277
四、铁路压煤开采设计1278
五、开采技术措施1279
七、铁路压煤开采实例1280
六、铁路压煤开采的线路维修措施1280
第五节 水体压煤开采1285
一、影响水体下采煤的地质及水文1285
地质因素1285
二、水体压煤开采的一般途径1287
三、覆岩破坏的基本特征及分布1287
形态1287
四、水体压煤安全开采条件的确定1288
五、水体压煤开采设计1290
六、水体下采煤的开采技术措施1295
七、水体下采煤实例1297
第六节 堤(坝)压煤开采1298
一、采动地表变形引起地表及堤1299
(坝)开裂的规律1299
二、解决堤(坝)压煤开采的1299
一般途径1299
三、堤(坝)压煤开采措施1300
四、堤(坝)压煤开采实例1301
第七节 井筒及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的1301
开采1301
一、立井保护煤柱开采对立井1302
井筒的影响1302
二、井筒变形预计1302
三、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1303
四、立井煤柱回收的技术措施1304
五、斜井井筒保护煤柱的回收1306
六、回收井筒煤柱的观测工作1307
第八节 石灰岩承压含水层上带压1307
开采1307
一、石灰岩承压含水层上采煤防治1307
水途径及技术应用特点1307
二、石灰岩承压含水层上带压开采的技术条件及影响因素1308
三、石灰岩承压含水层上带压开采的适用条件及技术措施1309
四、石灰岩承压含水层上带压开采1310
实例1310
第六章 水力采煤1311
第一节 水采适用条件与生产工艺1311
一、中国现有水采矿井、采区概况1311
二、水力采煤的适用条件1313
三、水力采煤生产工艺1317
第二节 采煤方法及巷道布置1321
一、水力落煤及短壁无支护采煤法1321
二、采掘工作面供水工艺、设备及1334
管道1334
三、水力采煤巷道布置1341
第三节 大巷运输与提升1351
一、大巷运输与提升方式1351
二、煤水管道运输1357
一、工艺分类及硐室组成1370
第四节 煤水制备储运硐室1370
二、筛机硐室1373
三、块煤破碎工艺及硐室1381
四、煤水仓1383
五、污水储集与浓缩硐室1396
六、煤水泵房1402
主要参考资料1407
中册1410
第四篇 井筒及相关硐室1410
第一章 立井井筒平面布置1410
第一节 概述1410
一、井筒断面形状1410
二、井筒名称1410
二、井筒平面布置形式1412
第二节 井筒平面布置1412
一、井筒平面布置设计依据和要求1412
三、立井提升容器布置形式1414
第三节 井筒断面的确定1427
一、井筒断面确定步骤1428
二、刚性罐道的井筒断面确定1428
三、钢丝绳罐道的井筒断面确定1433
四、风井井筒断面确定1433
五、井筒断面积计算1434
六、井筒断面布置实例1434
第二章 立井井筒装备1440
第一节 钢丝绳罐道1440
一、概述1440
二、钢丝绳罐道布置原则及形式1441
三、钢丝绳罐道安全间隙的确定1442
四、钢丝绳罐道使用实例1443
第二节 刚性罐道1448
一、概述1448
二、罐道梁1448
三、罐道1452
四、罐道布置形式1460
五、罐道梁固定方式1460
六、树脂锚杆1465
七、托架1466
第三节 刚性罐道的计算1473
一、荷载分析1473
二、罐道、罐道梁上的荷载计算1474
三、断绳制动荷载为主时罐道、1478
罐道梁的计算1478
罐道梁的计算1482
四、水平运行荷载为主时罐道、1482
五、悬臂式罐道梁计算1483
六、罐道梁层间距的确定1484
七、计算实例1485
第四节 罐道与罐道、罐道与罐道1496
梁的连接1496
一、罐道接头1496
二、钢罐道梁接头1501
三、罐道与罐道梁的连接1502
第五节 管路敷设及梯子间1508
一、管路布置及管子梁的选择1508
二、电缆布置与敷设1511
三、梯子间1511
第六节 井筒装备的防腐1519
一、井筒中钢材构件的防腐1520
三、老矿井井筒装备防腐1525
二、井筒中木质构件的处理1525
第七节 井筒装备材料消耗1526
第八节 立井垂直胶带提升系统1531
第三章 立井井筒支护1533
第一节 支护类型、材料及施工1533
方法1533
一、井壁支护设计依据及要求1533
二、支护类型及支护材料1533
三、立井施工方法1538
第二节 井筒支护设计参数和常用1539
资料1539
一、立井地压计算1539
二、井壁厚度及圆环内力计算1543
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构件及1549
计算1549
计算1554
四、砖石构件(砂浆砌体)的强度1554
第三节 基岩井筒支护1558
一、一般基岩井壁厚度的确定1558
二、井筒过煤层措施1558
三、深井(千米立井)井筒支护1559
第四节 井筒锚喷临时支护1560
一、支护参数的选择1560
二、立井锚喷支护计算1564
第五节 井筒注浆1570
一、注浆法的分类及适用条件1570
二、浆液注入量的计算1572
三、常用的注浆材料1572
四、地面预注浆1573
五、工作面注浆1573
六、设计计算实例1577
第六节 壁座设计和梁窝计算1578
一、壁座设计1578
二、梁窝尺寸计算1581
第四章 冻结法凿井井壁设计1586
第一节 概述1586
第二节 冻结深度及壁座位置的1592
选择1592
一、冻结深度的确定1592
二、壁座(或内外壁整体浇筑段)1592
位置的选择1592
第三节 设计荷载1592
一、冻结井壁受力的一般规律1592
二、地压1593
四、冻结压力1594
三、不均匀地压1594
五、纵向力和负摩擦力1599
六、冻结井壁的温度应力1600
七、基岩交界面剪力及纵向弯矩1604
第四节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井壁1605
设计1605
一、井壁安全度的确定1605
二、混凝土井壁的设计计算1606
三、钢筋混凝土井壁的设计计算1610
四、冻结井筒混凝土井壁强度增长1617
特点及对策1617
五、混凝土外加剂1620
第五节 复合井壁1624
一、复合井壁的类型1624
二、复合井壁的材料及使用条件1626
三、复合井壁的组成和作用1644
四、复合井壁的设计计算1651
五、壁座设计1673
第六节 井塔荷载作用下的井壁结构1676
计算1676
一、概述1676
二、井塔基础不与井筒相联时井壁1677
圆环受力计算1677
三、井塔直接支承在井筒上时井壁1678
结构设计计算1678
第七节 冻结法井壁设计计算实例1695
一、计算原则1696
二、确定井壁厚度1696
三、井壁环向稳定性验算1697
四、按冻胀力对外层井壁环向1699
配筋的计算1699
环向配筋计算1700
五、内层井壁按承受静水压力的1700
六、把内外层井壁看作整体结构,1701
按共同承受水土压力校核1701
七、按吊挂力计算外层井壁坚向1704
钢筋及抗裂验算1704
八、井壁竖向荷载计算1706
九、壁座设计计算1707
十、基岩与表土交界面处井壁1709
设计计算1709
第五章 立井钻井法井壁结构1712
设计1712
第一节 概述1712
一、钻井法凿井特点1712
二、井壁结构的一般形式和要求1713
特征1714
三、煤炭系统钻井法凿井施工情况1714
四、国内外立井钻机主要技术1714
第二节 钻井井壁设计基本参数的1717
确定1717
一、钻井法施工井筒直径的确定1717
二、井壁厚度的确定及限量1718
三、荷载计算1719
四、结构安全度的确定1722
第三节 预制钢筋混凝土井壁的设计1722
计算1722
一、井壁内力及配筋计算1722
二、井壁稳定性验算1725
三、施工过程井壁强度验算1728
四、壁后补注浆井壁强度校核1730
五、井壁接头设计1731
第四节 钢板混凝土复合井壁的设计1736
计算1736
一、钢板混凝土复合井壁设计一般1736
要求1736
二、井壁内力计算1737
三、井壁内层钢板锚卡设计1739
四、井壁接头设计1740
五、节间注浆孔的留设1741
六、钢板防腐1743
第五节 井壁底的设计1743
一、浅碟式井壁底1743
二、截锥式井壁底1747
三、半球和削球式井壁底1748
四、半椭圆回转扁球壳井壁底1750
实例1757
五、回转椭圆扁球壳井壁底的计算1757
第六节 使用小型钻机时的井壁结构1767
形式1767
一、钻井机类型1767
二、井壁结构形式1768
第六章 立井沉井法结构设计1769
第一节 概述1769
一、沉井法分类1770
二、沉井法的适用条件1770
三、国内煤矿沉井技术特征1771
第二节 沉井井壁结构设计1779
一、设计依据及所需资料1779
二、设计步骤1779
三、沉井井筒设计1779
一、刃脚的作用及形状1790
第三节 沉井刃脚设计1790
二、刃脚受力计算1792
三、刃脚的配筋计算1794
四、刃脚钢靴钢板厚度的计算1795
五、刃脚基座的设置1796
第四节 沉井构造要求1796
第五节 套井结构设计1797
一、套井尺寸的确定1797
二、套井结构型式及特点1799
第六节 沉井结构计算实例1800
一、地质情况1800
二、沉井井筒尺寸确定1800
三、按下沉条件验算井壁厚度1802
四、井壁环向配筋计算1803
五、竖向钢筋计算1804
七、沉井的刃脚计算1805
六、联系钢筋1805
第七章 立井混凝土帷幕1809
第一节 概述1809
一、帷幕法的工艺流程和特点1809
二、帷幕法适用条件和一般要求1811
三、常用的造孔设备1811
四、国内帷幕法施工简况1813
第二节 混凝土帷幕设计1816
一、帷幕深度的确定1816
二、帷幕厚度的确定1816
三、钻孔容许最大偏斜率1817
四、混凝土帷幕槽孔段数的划分1817
五、立井混凝土帷幕内套砌井壁1817
厚度的确定1817
要求1818
一、护井1818
六、壁座设计1818
第三节 混凝土帷幕的结构及建造1818
二、混凝土帷幕1819
第四节 井筒掘砌设计应注意的1825
问题1825
一、井筒掘砌1825
二、帷幕底部壁座的施工1825
三、帷幕内表面与套壁结合面的1825
处理1825
第八章 立井井筒相关硐室设计1826
第一节 罐笼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1826
连接处1826
一、设计依据1826
二、连接处形式1826
三、连接处尺寸的确定1827
四、连接处断面形状及支护1831
五、连接处附属硐室及行人通道1831
六、其他要求1833
七、部分矿井副井连接处设计1833
索引1833
第二节 罐笼立井井底水窝1842
一、设计依据1842
二、井底水窝分类1842
三、井底水窝深度的确定1842
四、井底水窝结构及支护1847
五、井底水窝梯子间及平台梁1847
六、井底水窝清理及排水方式1847
七、副井井底清理斜巷及排水硐室1850
通用设计索引1850
二、休息硐室的布置1851
一、设计依据1851
第三节 休息硐室1851
三、断面及支护1852
第四节 井底煤仓及箕斗装载硐室1852
一、设计依据1852
二、井底煤仓与装载硐室布置1853
三、井底煤仓1855
四、箕斗装载硐室1879
五、装载带式输送机巷及机头、1885
给煤机、贮气罐硐室1885
六、配煤带式输送机巷1890
七、井底煤仓、箕斗装载硐室设计1890
索引1890
溜道1899
三、井底受煤漏斗、挡煤器及撒煤1899
布置方式1899
一、设计依据1899
及水窝泵房1899
第五节 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煤硐室1899
二、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煤系统1899
四、沉淀池硐室及水仓、水窝泵房1906
五、清理斜巷及绞车房1910
六、索引及实例1914
第六节 立风井井口及井底车场1918
一、设计依据1918
二、井口布置1919
三、立风井井底车场1926
四、风井井底连接处通用设计索引1930
第一节 斜井井筒分类1935
二、按提升方式分类1935
一、按用途分类1935
及主要设计原则1935
第九章 斜井井筒分类、断面形状1935
第二节 斜井井筒断面形状1937
一、断面形状及适用范围1937
二、国内斜井井筒断面形状及支护1938
实例1938
第三节 斜井穿过松软土层和流砂1939
层的施工方法1939
一、简易施工方法1939
二、特殊施工方法1941
第四节 设计中考虑的主要原则1943
第十章 斜井井筒浅部地压和支护1944
计算1944
第一节 斜井井筒浅部地压估算1944
一、支护要求1945
第二节 斜井井筒浅部支护计算1945
二、支护厚度的确定1946
第十一章 斜井井筒装备、设施1947
及斜风井1947
第一节 轨道1947
一、轨型选择1947
二、轨道固定形式1947
三、轨道防滑1947
四、铺轨及轨道布置1955
第二节 水沟及排水斜井1956
一、水沟设置原则1956
二、水沟布置形式1957
第三节 人行台阶与扶手1958
一、设置原则1958
三、排水斜井1958
二、布置形式1959
三、台阶踏步尺寸的确定1959
四、台阶材料消耗1959
五、扶手1962
第四节 管线敷设1963
一、敷设要求1963
二、管路敷设形式1964
三、电缆敷设形式1966
第五节 斜风井1968
一、斜风井井筒布置一般规定1968
二、回风斜井1969
三、进风斜井1974
一、井筒断面布置1975
第一节 普通带式输送机斜井井筒1975
及硐室1975
第十二章 带式输送机斜井井筒1975
及硐室1975
二、普通带式输送机系统1977
三、硐室1978
第二节 钢绳芯带式输送机斜井井筒1983
及硐室1983
一、井筒断面布置1983
二、钢绳芯带式输送机系统1983
三、硐室1986
第三节 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斜井2004
井筒及硐室2004
一、井筒断面2004
二、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系统2004
三、硐室2009
一、井筒断面的布置2042
第四节 大倾角带式输送机斜井井筒2042
及硐室2042
二、大倾角带式输送机2043
三、硐室2049
第十三章 串车斜井井筒及硐室2051
第一节 井筒断面及线路布置2051
一、井筒断面布置2051
二、线路布置2060
第二节 斜井井筒内人员运送2060
一、人员运送的要求2060
二、斜井人车类型2060
第三节 硐室2060
一、乘人车场2060
三、等候室2061
四、信号硐室2061
二、人车存车场2061
五、躲避硐室2062
第四节 斜井井筒跑车防护装置2062
一、绳压式跑车防护装置2062
二、主提升机控制式跑车防护装置2063
第十四章 箕斗斜井井筒及硐室2065
第一节 井筒断面及线路布置2065
一、井筒断面布置2065
二、线路布置2068
第二节 硐室2069
一、装载硐室及煤仓2069
二、信号硐室2076
三、躲避硐室2082
四、清理撒煤硐室2082
主要参考资料2086
一、窄轨铁路道岔的类型和系列2090
第一节 窄轨铁路道岔2090
第五篇 井底车场及硐室2090
联接2090
第一章 窄轨铁路道岔与线路2090
二、窄轨铁路道岔选用说明2108
三、1996年以来新增标准设计道岔2110
系列品种及主要参数2110
四、警冲标2112
五、低合金钢整体铸造式辙叉2112
六、异型鱼尾板2113
七、扳道器的布置2114
第二节 窄轨铁路道岔线路联接2122
一、单开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2122
二、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2122
四、渡线道岔线路联接2123
五、三角道岔线路联接2123
三、对称道岔线路联接2123
六、对称组合道岔线路联接2127
七、四轨套线道岔线路联接2128
八、道岔与曲线间插入直线段的2128
长度2128
九、双轨线路的分岔2129
第三节 窄轨曲线道岔及线路联接2132
一、概况2132
二、曲线道岔的特点2132
三、曲线道岔的类型和系列2132
四、主要部件结构概述2134
五、曲线道岔经济效益分析2135
七、单开曲线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2138
八、同侧双边曲线道岔线路联接2138
六、使用范围及应用前景2138
九、对称三开曲线道岔线路联接2140
第二章 井底车场设计依据及2141
分类2141
第一节 井底车场设计依据及要求2141
一、设计依据2141
二、设计要求2142
第二节 井底车场类型及形式选择2143
一、井底车场类型2143
二、井底车场形式选择2144
第三章 井底车场的平面布置2147
第一节 线路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2147
第二节 井底车场的平面布置2147
一、井底车场线路布置2147
二、井底车场硐室布置2152
一、固定式矿车的列车调车方式2153
第三节 井底车场调车方式2153
二、底纵(侧)卸式矿车的列车2156
调车方式2156
第四节 井底车场巷道断面2158
一、断面设计的要求2158
二、主要线路断面的选择2158
第五节 带式输送机立井井底车场的2159
布置2159
一、概述2159
二、车场及硐室设计依据和一般2160
要求2160
三、车场及硐室的组成2160
四、车场的布置方式2160
五、带式输送机车场与辅助井底2161
车场联络方式2161
六、实例2162
第四章 井底车场线路坡度设计2167
第一节 设计要求2167
第二节 线路坡度的确定2168
一、矿车运行阻力系数2169
二、坡度计算的基本公式2171
三、不设摇台双罐笼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矿车自动滑行计算2172
四、线路坡度闭合计算2174
第三节 斜井井底甩车场坡度及2174
双钩串车提升时的游车2174
操车方法2174
一、斜井井底单、双钩甩车场坡度2174
计算2174
二、双钩串车提升时的游车操车2174
方法2174
三、斜井双钩提升地面车场2175
一、车场线路布置型式及坡度选择2176
第四节 双钩提升暗斜井上部平2176
车场2176
二、车场平面尺寸设计计算2182
三、暗斜井上部平车场设计示例2185
第五章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2188
第一节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的确定2188
方法2188
一、机车在井底车场内运行图表的2188
编制2188
二、井底车场调度图表的编制2193
第二节 通过能力计算2195
一、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2195
二、提高井底车场通过能力的2197
措施2197
第一节 设计实例简图2199
第六章 井底车场设计实例2199
第二节 设计示例2231
一、例一2231
二、例二2238
三、例三2244
四、例四2248
第三节 国外部分煤矿矿井井底2253
车场布置2253
一、采用矿车运煤的井底车场布置2253
二、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的井底2257
车场布置2257
第七章 主排水系统硐室2259
第一节 吸入式主排水泵硐室2259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2259
二、主排水泵硐室布置2260
四、水泵基础尺寸2262
三、主排水泵硐室尺寸2262
五、D型、MD型和PJ型水泵2264
特征2264
六、不同规格硐室断面特征2273
七、吸入式主排水泵硐室设计2275
实例2275
第二节 压入式主排水泵硐室2279
一、水泵硐室布置特点2279
二、一般规定和要求2279
三、水泵硐室有关的安全措施2279
四、压入式水泵硐室布置实例2279
第三节 潜水泵主排水泵硐室2283
第四节 管子道2284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2284
二、管子道布置2284
三、不同规格管子道断面特征2285
四、管子道的设计实例2286
第五节 排水钻孔2287
一、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2287
二、排水钻孔平面布置实例2289
第六节 水仓2289
一、一般规定和要求2289
二、水仓及清仓绞车房布置2290
三、水仓设计2291
四、提高水仓利用率的措施2292
五、水仓清理2294
六、沉淀池的布置、计算和清理2296
第二节 水仓清理2299
二、静水沉淀及水仓数量2299
一、流水沉淀及计算2299
第一节 水仓的沉淀方式2299
沉淀和清理2299
第八章 水砂充填矿井水仓的2299
一、射流泵清理、泥浆泵排泥2300
二、压气罐清理、密闭泥仓排泥2300
三、两种清理方式的优缺点2305
第三节 排水系统巷道布置2305
一、巷道布置特点2305
二、排水系统巷道布置实例2306
第九章 主变电所2309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309
二、设计依据2309
三、主变电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2310
四、主变电所布置2310
五、动力变压器技术特征2311
六、不同规格硐室断面特征2312
七、设计实例2312
第十章 运输硐室2315
第一节 井下机车修理间、变流室2315
及其他硐室2315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315
二、井下架线式电机车修理间及2317
变流室2317
三、井下蓄电池式电机车修理间、2321
变流室及充电室2321
四、井下防爆柴油机机车修理间、2336
加油站及加水站2336
五、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2337
一、概述2341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2341
第二节 推车机及翻车机硐室2341
三、设计基础资料2342
四、硐室的布置形式2342
五、硐室尺寸的确定2351
六、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2363
七、实例2363
第三节 自卸式矿车卸载站硐室2363
一、概述2363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2363
三、设计的基础资料2364
四、底卸式矿车的类型、特征及2364
卸载站硐室的布置形式2364
五、卸载站硐室与煤仓上口的联接2383
布置2383
六、边梁2388
七、硐室尺寸的确定2397
八、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2398
九、实例2398
第四节 带式输送机机头硐室2400
一、概述2400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2400
三、设计的基础资料2400
四、机头硐室的组成及布置形式2400
五、硐室尺寸的确定2400
六、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2402
七、实例2402
第五节 暗井提升系统硐室2406
一、概述2406
二、一般规定及要求2406
三、设计基础资料2406
四、绞车硐室布置2408
五、绳道及天轮硐室布置2423
六、绞车硐室尺寸确定2434
七、绞车硐室断面形状及支护2437
八、绞车硐室支护计算2438
九、绞车基础验算2460
十、实例2462
第六节 井下调度室2462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462
二、硐室的布置形式2463
三、硐室尺寸的确定2463
四、实例2463
第一节 井下爆炸材料库2468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468
爆炸材料发放硐室2468
第十一章 井下爆炸材料库及2468
二、设计依据2469
三、井下爆炸材料库布置形式和2469
殉爆安全距离2469
四、库容量及库房布置2475
五、硐室的断面形状及支护方式2481
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2481
第二节 井下爆炸材料发放硐室248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481
二、硐室的布置形式2483
第十二章 安全设施硐室2484
第一节 井下消防材料库2484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484
二、设计依据2484
数量2485
四、井下消防列车的装备2485
三、井下消防材料库材料种类、2485
五、硐室的布置形式及尺寸确定2486
六、井下消防材料库设计实例2486
第二节 防水闸门硐室2493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493
二、设计依据2493
三、结构形式2494
四、设计参数的确定2494
五、防水闸门硐室墙体长度计算2496
公式及适用范围2496
六、防水闸门硐室泄水方式的选择2496
七、防水闸门设计的其他技术问题2500
八、实例2507
九、计算实例2507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514
第三节 井下密闭门硐室2514
二、密闭门硐室设计所需资料2515
三、硐室尺寸参数2515
四、实例2515
第四节 井下防火门、防火栅栏2521
两用门硐室252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521
二、实例2522
第五节 抗冲击波活门、抗冲击波2528
密闭门硐室2528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528
二、结构与功能2529
三、硐室尺寸参数2531
四、实例2532
二、井下急救站平面布置形式2540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540
第一节 井下急救站2540
第十三章 其他硐室2540
三、井下急救站主要技术特征2541
第二节 井下等候室254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541
二、井下等候室平面布置形式2541
三、硐室尺寸确定2541
四、设计实例2543
第三节 井下工具备品保管室2545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545
二、实例2546
主要参考资料2547
要求2550
二、有关规定2550
一、巷道断面设计所需资料2550
第一章 巷道断面设计2550
第一节 巷道断面设计的依据及2550
第六篇 巷道及采区车场2550
下册2550
第二节 巷道断面2552
一、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2552
二、拱形、梯形及矩形巷道断面2553
尺寸的确定2553
三、封闭拱形巷道断面的计算2564
四、曲线巷道2565
五、水沟2568
六、巷道管线布置2578
七、轨道铺设2579
和控制2589
一、巷道矿山压力计算2589
第三节 巷道矿山压力计算、测试2589
二、巷道矿山压力的测试2596
三、巷道矿山压力控制2608
第四节 巷道支护2611
一、巷道支护的分类及选型要求2611
二、刚性支护2616
三、巷道锚杆及锚喷支护2662
四、可缩性金属支架支护2692
五、煤柱护巷2724
六、沿空巷道的护巷2728
七、软岩巷道支护2742
第二章 平巷交岔点2758
第一节 交岔点分类及计算2758
一、交岔点分类2758
二、交岔点平面尺寸的确定2759
三、交岔点柱墙、墙高及斜率2766
第二节 交岔点支护2767
一、交岔点支护的一般原则2767
二、交岔点矿压计算特点2767
三、交岔点混凝土(料石)砌碹2768
支护2768
四、交岔点金属支架2774
五、交岔点锚杆及其组合支架2779
第三节 交岔点工程量及材料2784
消耗量2784
第三章 采区车场2787
第一节 采区车场设计依据与要求2787
一、有关规定2787
二、设计依据2788
一、上部车场形式2789
三、设计要求2789
第二节 采区上部车场2789
二、上部车场线路布置和上部车场2790
线路坡度2790
三、上部车场有关尺寸的确定2791
四、采区上部车场实例2794
第三节 采区中部车场2797
一、中部车场形式2797
二、甩车场设计主要参数的选择2799
三、甩车场线路设计2803
四、甩车场交岔点设计2819
五、采区中部甩车场实例2823
六、接力车场设计2831
七、吊桥式车场2833
八、甩车道吊桥式车场设计2844
一、下部车场基本形式2845
第四节 采区下部车场2845
二、采区装车站设计2847
三、下部车场设计2852
四、采区下部车场实例2859
第五节 乘人车场、人车存车场2869
一、一般规定2869
二、乘人车场设计2869
三、人车存车场设计2870
第六节 无极绳运输车场2870
一、无极绳运输车场形式2870
二、无极绳运输车场设计2871
三、下绳式无极绳运输车场的曲线2876
设计2876
三、煤仓容量2877
二、煤仓布置形式2877
第四章 采区硐室2877
第一节 采区煤仓2877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877
四、煤仓的尺寸及仓口布置2880
五、采区煤仓实例2885
第二节 采区绞车房2891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891
二、绞车房布置形式2892
三、绞车房尺寸的确定2892
四、绞车房断面形状及支护2896
五、设备基础2896
六、采区绞车房实例2896
第三节 采区变电所2898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898
三、变电所尺寸的确定2899
二、变电所布置形式2899
四、变电所断面形状及支护2900
五、采区变电所实例2902
第四节 井下空气压缩机硐室2902
一、一般规定及要求2902
二、空气压缩机硐室布置形式2903
三、空气压缩机硐室尺寸的确定2903
四、空气压缩机硐室断面形状及2904
支护2904
五、水池、地沟及基础2906
六、空气压缩机硐室实例2906
主要参考资料2907
二、选择矿井运输方式和设备应2910
一、设计技术原则2910
满足的要求2910
第七篇 井下运输2910
第一章 井下运输设计技术原则2910
第二章 大巷煤炭运输2913
第一节 大巷煤炭运输方式2913
一、输送机运输2913
二、轨道运输2914
三、水力运输2914
第二节 大巷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2915
一、概述2915
二、选择原则2915
三、大巷煤炭运输方式的适用2916
条件和优缺点2916
四、各类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2921
第三节 大巷运输方案技术经济2926
比较内容和实例2926
一、带式输送机运输2929
第四节 大巷煤炭运输设备选型2929
设计2929
二、架线式电机车运输2934
三、蓄电池电机车运输2943
四、柴油机车运输2946
五、无极绳运输2949
第五节 矿井车辆配备及井巷铺轨2955
一、矿车配备2955
二、井巷铺轨2968
附录 运输辅助设备2969
一、井下放料闸门2969
二、振动放煤机2971
三、板式给料机2971
四、给料机2972
六、破碎机2991
五、料仓振动装置2991
七、翻车机2995
八、推车机2996
九、阻车器2996
十、限速器3001
十一、高度补偿器3001
十二、矿车清理设备3001
十三、窄轨转盘3004
十四、矿车卸载站3005
十五、脱轨复位器3005
十六、轨道衡3006
十七、除铁器3006
十八、胶带秤3006
二十、输送带捕捉器3009
二十一、斜井防跑车装置3009
十九、胶带硫化器3009
第三章 采区煤炭运输3012
第一节 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3012
一、设计技术原则3012
二、采区上、下山煤炭运输方式3013
第二节 回采工作面运输设备的3014
选型3014
一、工作面输送机能力的确定3014
二、工作面运输巷设备选型3015
第三节 采区上、下山煤炭运输3023
设备选型3023
一、普通带式输送机选型3023
二、上链式输送机选型3024
三、大倾角带式输送机选型3040
四、铸石溜槽和搪瓷溜槽选型3054
五、提升绞车选型3058
第四节 采区掘进煤的处理3077
一、一般处理方式3077
二、混入回采煤流处理方式3077
第四章 井下辅助运输3080
第一节 辅助运输方式3080
一、概述3080
二、辅助运输现状3082
第二节 辅助运输方式选择3084
一、辅助运输的要求和规定3084
二、辅助运输方式选择3085
三、辅助运输系统设计3087
四、改扩建矿井辅助运输系统3089
设计3089
五、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举例3090
一、概述3094
第三节 单轨吊3094
二、防爆柴油机单轨吊3095
三、防爆蓄电池单轨吊3101
四、绳牵引单轨吊3102
五、风动单轨吊3102
六、单轨吊配套设备3104
七、单轨吊轨道系统3105
八、单轨吊运输能力计算3108
九、单轨吊巷道断面3115
十、单轨吊硐室3116
十一、单轨吊应用举例3119
第四节 卡轨车3124
一、概述3124
二、防爆柴油机卡轨车3125
三、绳牵引卡轨车3125
五、卡轨车轨道系统3129
四、卡轨车配套设备3129
六、卡轨车运输能力计算3133
七、卡轨车硐室3137
八、卡轨车应用举例3138
第五节 齿轨车、齿轨卡轨车3140
一、概述3140
二、柴油机齿轨卡轨车3141
三、齿轨车轨道系统3144
四、齿轨机车运输能力计算3147
五、齿轨车硐室设计3150
六、齿轨车应用举例3151
第六节 无轨胶轮车3153
一、概述3153
二、柴油机无轨胶轮车3153
四、无轨胶轮车巷道断面设计3162
三、蓄电池无轨胶轮车3162
五、无轨胶轮车道路设计3166
六、无轨胶轮车硐室3167
七、无轨胶轮车运输能力计算3168
八、无轨胶轮车应用举例3170
第七节 胶套轮机车3175
一、概述3175
二、柴油机胶套轮机车3175
三、蓄电池胶套轮机车3178
四、胶套轮机车运输能力计算3178
第八节 井下索道架空人车3179
一、概述3179
二、结构特点3180
三、索道架空人车的有关规定3180
四、架空人车托梁及驱动装置的3180
布置3180
五、架空人车运输能力计算3181
主要参考资料3184
第八篇 通风与安全3186
第一章 井下空气3186
第一节 井下空气的成分、特征与3186
安全浓度3186
一、地面空气3186
二、井下空气3186
三、井下空气的安全浓度3187
第二节 矿井瓦斯3190
一、瓦斯成分3190
二、瓦斯参数3190
三、瓦斯的爆炸性3192
五、瓦斯气体常数计算3196
四、矿井瓦斯等级3196
第三节 矿井粉尘3198
一、粉尘及其危害3198
二、煤尘的爆炸性3200
第四节 井下气候条件3202
一、井下气候条件的规定及评价3202
二、井下空气的温度3204
三、井下空气的湿度3204
第二章 矿井通风3206
第一节 矿井通风设计依据及主要3206
内容3206
一、矿井通风设计依据3206
二、矿井通风设计的主要步骤及3206
内容3206
一、选择矿井通风系统的主要原则3207
二、通风系统3207
第二节 矿井通风系统3207
三、通风方式3211
四、采区通风系统3212
五、掘进通风3217
六、矿井通风系统图3223
第三节 井下通风构筑物3223
第三章 矿井风量计算及分配3226
第一节 风量计算3226
一、风量计算的标准及原则3226
二、矿井风量计算3226
第二节 矿井总风量分配3236
一、风量分配方法及原则3236
二、风量分配后的风速校核3236
容重γ和达西系数λ的关系3238
二、摩擦阻力系数α及其与空气3238
一、摩擦阻力计算3238
第一节 摩擦阻力3238
第四章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3238
第二节 局部阻力3242
一、局部阻力计算3242
二、局部阻力系数ξ3242
第三节 自然风压3245
一、自然风压的产生3245
二、影响自然风压的因素3245
三、自然风压的计算3246
第四节 井巷通风总阻力3249
一、井巷通风总阻力计算3249
二、井巷通风总阻力计算注意事项3251
三、矿井等积孔3252
二、通风网络中风流的特殊规律3254
第一节 通风网络中风流的一般规律3254
一、通风网络中风流的基本规律3254
系统图绘制3254
第五章 通风网络解算及通风3254
三、通讯网络中角联巷道的风向3255
变化规律3255
第二节 复杂通风网络的解算3260
一、复杂通风网络的人工解算3260
二、复杂通风网络的电子计算机3265
解算3265
第三节 矿井通风系统图绘制3271
第六章 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煤层3274
防突措施3274
第一节 突出矿井设计要点3274
一、突出矿井设计有关规定3274
二、突出矿井特点3274
三、突出矿井防突设计要点3275
第二节 防突措施3276
一、开采保护层3276
二、其他防突措施3284
三、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仪器3311
四、避灾硐室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