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物毒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动物毒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873674.jpg)
- 史志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763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70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11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动物毒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概述3
第一节 动物毒物学及其研究内容3
一、动物毒物学的定义3
二、动物毒物学的研究内容3
第二节 毒物及其毒性4
一、毒物与中毒4
二、毒物的毒性6
第三节 动物毒物学简史10
一、古代毒物学与动物中毒的记载10
二、近代毒理学对兽医毒物学形成的影响12
三、近半个世纪家畜中毒病与动物毒物学的研究进展14
四、兽医毒物学、家畜中毒学与动物毒物学29
第二章 毒物生态学31
第一节 生态毒理学基本理论31
一、生态毒物环境的区域理论31
二、毒物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理论31
三、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毒理学理论33
第二节 生态毒理系统的形成37
一、棉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酚的生态毒理系统37
二、草地生态系统中含硝基化合物的生态毒理系统38
三、栎林区灌丛生态系统中栎单宁的生态毒理系统38
四、工业区生态系统中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生态毒理系统39
五、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生态毒理系统39
第三节 环境污染生态学40
一、环境污染的来源及特征40
二、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41
第四节 有毒植物生态学42
一、有毒植物中毒的生态学42
二、植物的次生化合物及其毒性42
三、动物的有毒植物中毒43
四、生态系统与毒物系统的同一性44
第五节 生态环境与毒性灾害44
一、动物毒性事件与毒性灾害44
二、动物毒性灾害的类型45
三、动物毒性灾害的特点45
四、动物毒性灾害的成因及其损失46
五、减轻毒性灾害的基本对策50
第六节 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应用51
一、生态工程及其应用51
二、生物技术的应用54
参考文献54
第三章 动物毒物学研究方法56
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56
一、流行病学方法56
二、动物中毒的普遍性57
三、动物中毒的群发性61
四、动物中毒的地区性63
五、动物中毒的季节性65
六、各种中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66
第二节 有毒植物野外调查方法66
一、野外调查的目的66
二、野外调查的准备工作67
三、野外调查的方法68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73
五、有毒植物分布图的绘制73
第三节 动物中毒病的现症调查74
一、病史调查75
二、临床观察75
三、病理剖检76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77
一、动物试验77
二、毒物分析78
第四章 安全性评价与毒物管理84
第一节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84
一、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84
二、饲料添加剂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方法86
三、解决饲料安全性评价问题的基本对策88
第二节 牧草引种的安全性评价90
一、历史的教训90
二、基本对策91
第三节 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92
一、对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93
二、规定各种兽药的休药期93
三、各种污染物的检验94
四、制订有关法规95
五、设计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品95
六、引进新药及重新评价一些原有的化疗药物95
第四节 农药的安全性评价95
一、农药的开发与安全性评价95
二、有关农药安全性评价的术语和概念97
三、农药安全性评价的程序、内容与要求99
四、将动物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的问题108
五、关于农药的生物监测109
六、农药安全性评价时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111
第五节 外源性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114
第六节 毒物的管理115
参考文献116
第五章 动物毒物学的基础学科及其相关学科117
第一节 生化毒理学117
一、毒物的生物转运和转化117
二、毒物的中毒机理126
三、化学物的特殊毒性作用128
四、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140
第二节 遗传毒理学143
一、概述143
二、环境因素143
三、毒性效应的遗传学基础146
四、遗传毒性效应148
第三节 生殖毒理学153
一、性腺毒理154
二、胎盘毒理157
三、胚胎毒理160
四、胎儿毒理162
第四节 中毒病理学165
一、中毒病理的基本概念165
二、中毒病理的研究概况165
三、中毒病理的研究方法及内容166
四、毒物引起组织细胞病变的一般规律170
五、中毒的病理机制175
六、中毒病理诊断的鉴别要点178
七、中毒病理检验程序与相互关系179
第五节 毒物分析化学181
一、普通物理法181
二、普通化学法181
三、色谱法185
四、分光光度法187
五、质谱法189
六、核磁共振光谱法190
七、免疫化学分析法191
八、生物学试验法192
第六节 其他相关学科192
参考文献194
第二篇 各论199
第六章 金属与非金属毒物199
第一节 概述199
第二节 铅200
一、毒物学200
二、毒理201
三、诊断与治疗203
四、预防204
第三节 汞204
一、毒物学204
二、毒理205
三、诊断与治疗208
四、预防209
第四节 砷209
一、毒物学209
二、毒理210
三、诊断与治疗212
四、预防213
第五节 硒213
一、毒物学213
二、毒理214
三、诊断与治疗216
四、预防217
第六节 钼217
一、毒物学217
二、毒理218
三、诊断与治疗219
四、预防220
第七节 铜220
一、毒物学220
二、毒理221
三、诊断与治疗223
四、预防223
第八节 镉224
一、毒物学224
二、毒理224
三、诊断与治疗225
四、预防226
第九节 铁226
一、毒物学226
二、毒理227
三、诊断与治疗228
四、预防229
第十节 钴229
一、毒物学229
二、毒理230
三、诊断与治疗231
四、预防231
第十一节 锰232
一、毒物学232
二、毒理232
三、诊断与治疗234
四、预防235
第十二节 锌235
一、毒物学235
二、毒理236
三、诊断与治疗237
四、预防237
第十三节 氟238
一、毒物学238
二、毒理240
三、诊断与治疗243
四、预防244
参考文献245
第七章 有毒植物248
第一节 疯草类植物249
一、分布与危害249
二、中毒的生态因素251
三、毒物学与毒理251
四、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255
五、诊断与治疗257
六、防除与利用257
第二节 牛栎树叶中毒258
一、分布与危害258
二、毒理259
三、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261
四、诊断262
五、治疗263
六、预防264
第三节 蕨属有毒植物264
一、有毒种及其分布264
二、毒物学265
三、毒理266
四、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266
五、诊断与治疗267
六、预防268
七、利用268
第四节 萱草根中毒269
一、分布与危害269
二、毒物学270
三、毒理270
四、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271
五、诊断与治疗272
六、预防272
第五节 醉马草272
一、分布与危害272
二、毒物学273
三、毒理274
四、诊断与治疗274
五、预防275
六、防除与利用275
第六节 羊踯躅275
一、分布与危害275
二、毒物学276
三、毒理276
四、诊断与治疗277
五、预防277
六、防除与利用277
第七节 柽麻278
一、分布与危害278
二、毒物学278
三、毒理278
四、诊断与治疗279
五、预防279
第八节 映山红279
一、分布与危害279
二、毒物学280
三、毒理280
四、诊断与治疗281
五、预防281
六、防除与利用281
第九节 蜡梅281
一、分布与危害281
二、毒物学282
三、毒理282
四、诊断与治疗283
五、预防284
六、利用284
第十节 夹竹桃284
一、分布与危害284
二、毒物学284
三、毒理285
四、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285
五、诊断与治疗286
六、预防287
七、利用287
第十一节 白苏288
一、分布与危害288
二、毒物学288
三、毒理288
四、诊断与治疗289
五、预防290
六、利用290
第十二节 毒芹290
一、分布与危害290
二、毒物学290
三、毒理291
四、诊断与治疗292
五、预防292
六、防除与利用292
第十三节 木贼293
一、分布与危害293
二、毒物学293
三、毒理294
四、诊断与治疗294
五、预防295
六、利用295
第十四节 昆明山海棠295
一、分布与危害295
二、毒物学295
三、毒理296
四、诊断与治疗297
五、预防297
六、利用297
第十五节 喜树叶297
一、分布与危害297
二、毒物学298
三、毒理298
四、诊断与治疗299
五、预防299
六、利用299
第十六节 假奓包叶299
一、分布与危害299
二、毒物学300
三、毒理300
四、诊断与治疗301
五、预防301
第十七节 无叶假木贼301
一、分布与危害301
二、毒物学301
三、毒理302
四、诊断与治疗303
五、预防303
六、利用303
第十八节 苦楝子303
一、分布与危害303
二、毒物学303
三、毒理304
四、治疗304
五、预防305
六、利用305
第十九节 美丽马醉木305
一、分布与危害305
二、毒物学305
三、毒理306
四、诊断308
五、治疗308
第二十节 乌头308
一、分布与危害308
二、毒物学309
三、毒理309
四、诊断与治疗310
五、预防310
六、利用310
第二十一节 无刺含羞草311
一、分布与危害311
二、毒物学311
三、毒理311
四、诊断与治疗312
五、预防312
六、利用312
第二十二节 藜芦312
一、分布与危害312
二、毒物学313
三、毒理313
四、诊断与治疗314
五、预防314
六、利用314
第二十三节 山黧豆314
一、分布与危害314
二、毒物学与毒理315
三、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316
四、诊断与治疗317
五、预防与利用318
第二十四节 银合欢318
一、毒物学319
二、毒理319
三、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320
四、利用321
第二十五节 羽扇豆321
一、分布与危害321
二、毒物学322
三、毒理322
四、诊断与治疗323
五、预防323
六、利用323
第二十六节 马缨丹324
一、形态特征与分布324
二、毒物学324
三、毒理324
四、诊断与治疗325
五、预防325
第二十七节 山蟛蜞菊325
一、分布与危害325
二、毒物学325
三、毒理326
四、治疗326
第二十八节 鹅绒藤326
一、分布与危害326
二、毒物学326
三、毒理327
四、诊断与治疗327
第二十九节 ?草327
一、分布与危害327
二、毒物学328
三、毒理328
四、防治329
第三十节 紫茎泽兰329
一、分布与危害329
二、毒物学330
三、毒理331
四、诊断与治疗332
五、防除332
六、利用333
第三十一节 瑞香狼毒334
一、分布与危害334
二、毒物学335
三、毒理335
四、诊断与治疗337
五、预防338
六、防除与利用338
第三十二节 含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的植物339
一、分布与危害340
二、毒物学341
三、毒理342
四、中毒症状与病理变化343
五、诊断与治疗345
六、预防346
七、防除与利用346
第三十三节 曼陀罗346
一、分布与危害346
二、毒物学347
三、毒理347
四、诊断与治疗348
五、预防349
六、利用349
第三十四节 苍耳349
一、分布与危害349
二、毒物学350
三、毒理350
四、诊断与治疗350
五、预防350
六、利用351
第三十五节 胡芦巴351
一、分布与危害351
二、毒物学352
三、毒理352
四、防治353
五、利用353
第三十六节 麻黄353
一、分布与危害353
二、毒物学354
三、毒理354
四、诊断与治疗355
五、利用355
第三十七节 蒙古扁桃355
一、分布与危害355
二、毒物学356
三、毒理356
四、诊断与治疗356
五、预防与利用356
第三十八节 毒麦357
一、分布与危害357
二、毒物学357
三、毒理358
四、防治358
五、利用358
第三十九节 有毒藻类358
一、藻类中毒的类型358
二、藻类中毒的诊断362
三、藻类的控制362
第四十节 其他有毒植物364
参考文献368
第八章 饲料与营养性饲料添加剂中的有毒物质372
第一节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372
一、毒物学372
二、毒理374
三、诊断与治疗375
四、预防376
第二节 含氰甙饲料377
一、毒物学377
二、毒理379
三、诊断与治疗381
四、预防382
第三节 菜籽饼粕382
一、毒物学382
二、毒理384
三、诊断与治疗386
四、预防386
第四节 棉籽饼粕387
一、毒物学388
二、毒理389
三、诊断与治疗391
四、预防391
第五节 蓖麻籽饼粕392
一、毒物学393
二、毒理394
三、诊断与治疗395
四、预防395
五、利用396
第六节 马铃薯397
一、毒物学397
二、毒理398
三、诊断与治疗399
四、预防399
第七节 酒糟400
一、毒物学400
二、毒理400
三、诊断与治疗401
四、预防401
第八节 感光过敏401
一、毒物学402
二、毒理403
三、诊断与治疗403
四、预防404
第九节 草酸盐404
一、毒物学404
二、毒理405
三、诊断与治疗406
四、预防407
第十节 草木樨407
一、毒物学407
二、毒理408
三、诊断与治疗408
四、预防409
第十一节 鱼粉409
一、毒物学409
二、毒理410
三、诊断与治疗410
四、预防411
第十二节 食盐411
一、毒物学411
二、毒理412
三、诊断与治疗413
四、预防414
第十三节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414
一、维生素A415
二、维生素D416
三、蛋氨酸418
参考文献419
第九章 真菌毒素421
第一节 黄曲霉毒素422
一、毒物学422
二、毒理423
三、诊断与治疗426
四、预防427
第二节 杂色曲霉素427
一、毒物学427
二、毒理429
三、诊断与治疗430
四、预防430
第三节 赭曲霉毒素和橘青霉素430
一、毒物学430
二、毒理432
三、诊断与治疗434
四、预防434
第四节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434
一、T-2毒素435
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437
三、藨草镰刀菌醇类毒素439
四、雪腐镰刀菌烯醇类毒素440
五、葡萄穗霉毒素441
第五节 红色青霉毒素444
一、毒物学444
二、毒理445
第六节 震颤毒素446
一、烟曲霉震颤素446
二、青霉震颤素447
三、雀稗震颤素447
第七节 内酯毒素448
一、展青霉素448
二、青霉酸450
第八节 葚孢霉素451
一、毒物学451
二、毒理451
三、预防452
第九节 交链孢霉毒素452
第十节 岛青霉毒素453
一、岛青霉黄变米454
二、黄绿青霉黄变米455
三、橘青霉黄变米456
第十一节 黑斑病甘薯毒素457
一、毒物学457
二、毒理458
三、诊断与治疗459
四、预防459
第十二节 镰刀菌毒素459
一、串珠镰刀菌毒素459
二、丁烯酸内酯463
三、玉米赤霉烯酮466
第十三节 流涎素468
一、毒物学468
二、毒理469
三、预防469
第十四节 麦角生物碱469
一、毒物学469
二、毒理470
三、诊断与治疗472
四、预防473
第十五节 羽扇豆毒素473
一、毒物学473
二、毒理473
第十六节 三硝基丙酸474
一、毒物学474
二、毒理474
第十七节 松孢菌素474
一、毒物学474
二、毒理475
第十八节 其他真菌毒素475
一、毒树枝状菌毒素475
二、黑穗病菌和腥黑穗病菌中毒476
三、锈菌病中毒477
四、稻曲病菌中毒477
第十九节 毒蘑菇478
一、肝损害型毒蘑菇478
二、神经精神型毒蘑菇479
三、胃肠炎型毒蘑菇480
四、溶血型毒蘑菇480
五、中毒的治疗480
参考文献482
第十章 细菌毒素488
第一节 肉毒梭菌毒素488
一、毒物学488
二、毒理489
三、诊断与治疗491
四、预防492
第二节 沙门氏菌毒素492
一、毒物学492
二、毒理493
三、治疗493
第三节 葡萄球菌毒素493
一、毒物学493
二、毒理494
三、治疗494
第四节 破伤风梭菌毒素495
一、毒物学495
二、毒理496
三、诊断与治疗496
四、预防与利用497
第五节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498
一、毒物学498
二、毒理500
三、诊断与治疗501
四、预防501
第六节 炭疽杆菌毒素501
一、毒物学501
二、毒理502
三、诊断与治疗503
四、预防503
第七节 其他细菌毒素503
一、链球菌毒素503
二、大肠杆菌毒素504
三、鼠疫耶氏菌毒素504
四、绿脓杆菌毒素505
五、其他产毒细菌506
参考文献507
第十一章 兽药和药物添加剂508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508
一、喹诺酮类药508
二、磺胺类药509
三、抗菌增效剂516
四、硝基呋喃类药516
五、青霉素类抗生素518
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519
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21
八、其他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522
九、氨基糖苷类抗生素522
十、多黏菌素类抗生素524
十一、四环素类抗生素525
十二、氯霉素类抗生素526
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527
一、抗线虫药527
二、抗吸虫和抗绦虫药541
三、抗原虫药545
四、杀虫药554
第三节 药物添加剂555
一、合成抑菌促生长剂喹乙醇555
二、苯基胂化合物556
三、用作药物添加剂的抗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557
参考文献562
第十二章 动物毒素564
第一节 蛇毒素564
一、毒物学564
二、毒理565
三、诊断与治疗566
四、预防567
第二节 蜂毒素568
一、毒物学568
二、毒理569
三、治疗570
四、预防570
第三节 蝎毒素570
一、毒物学570
二、蝎子的危害571
三、防治572
四、用途572
第四节 斑蝥毒素572
一、毒物学572
二、毒理573
三、治疗573
第五节 蚜虫毒素573
参考文献574
第十三章 有毒气体575
第一节 一氧化碳575
一、毒物学575
二、毒理575
三、诊断与治疗577
四、预防578
第二节 二氧化硫578
一、毒物学578
二、毒理579
三、诊断与治疗580
四、预防580
第三节 硫化氢580
一、毒物学580
二、毒理581
三、诊断与治疗582
四、预防582
第十四章 辐射物质与军用毒剂583
第一节 概述583
一、发生时机583
二、危害方式583
第二节 动物核辐射损伤584
一、影响损伤与发病因素584
二、作用原理585
三、主要病理变化589
四、动物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595
五、动物急性放射病的诊断599
六、动物急性放射病的防治600
第三节 放射性沾染的危害603
一、概述603
二、沾染的危害作用特点604
三、动物内照射的危害604
四、放射性核素沾染的皮肤损伤608
参考文献610
第四节 军用毒剂610
一、神经性毒剂611
二、糜烂性毒剂612
三、失能性毒剂614
四、窒息性毒剂614
五、刺激性毒剂615
六、全身中毒性毒剂615
第十五章 农药、化肥、杀鼠药及其他616
第一节 农药616
一、概述616
二、有机磷农药617
三、有机氯农药623
四、有机氮农药625
五、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27
六、有机汞农药628
参考文献628
第二节 化肥628
一、尿素628
二、氨水631
参考文献633
第三节 杀鼠药634
一、有机氟杀鼠药634
二、无机磷杀鼠药637
三、抗凝血杀鼠药638
四、有机磷杀鼠药643
五、其他杀鼠药644
参考文献648
第四节 汽油、煤油、柴油648
一、毒物学648
二、毒理649
三、诊断与治疗650
四、预防650
第五节 沥青650
一、毒物学650
二、毒害作用651
三、诊断与治疗652
第六节 油漆652
一、毒物学652
二、毒理653
三、治疗653
四、预防654
第七节 氯化萘654
一、毒物学654
二、毒理654
三、防治655
第八节 强酸655
一、毒物学655
二、毒理656
三、诊断与治疗656
第九节 强碱657
一、毒物学657
二、毒理657
三、诊断与治疗658
四、预防659
第十节 有毒脂肪和胺化物659
参考文献660
第三篇 毒物检验与毒理试验665
第十六章 毒物检验程序与检验技术665
第一节 毒物检验程序665
一、现场调查665
二、临床检查665
三、病理诊断666
四、采样666
五、正确运用各种检验方法668
六、检验结果的判断与报告书671
第二节 毒物的系统分离与提取672
一、挥发性毒物的分离672
二、不挥发性有机毒物的分离673
三、水溶性毒物的分离675
四、金属毒物的分离676
第三节 检验技术677
一、薄层层析677
二、薄层层析——酶抑制法(TLC—EI)680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82
四、气相色谱分析法684
第四节 其他检验技术685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686
二、红外分光光度法686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687
第十七章 植物有毒成分检验与鉴定688
第一节 生物碱688
一、生物碱的提取688
二、生物碱的沉淀反应690
三、生物碱的显色反应691
四、生物碱的显微结晶反应692
五、生物碱的纸上层析693
六、生物碱的薄层层析694
七、动物试验696
八、检品中生物碱的检验697
九、几种常见生物碱的分析与检验699
第二节 有毒甙类706
一、总甙的提取和鉴定706
二、氰甙的提取和鉴定707
三、强心甙的提取和鉴定707
四、皂甙的提取和鉴定708
第三节 栎叶单宁709
一、栎叶单宁的提取、分离与鉴定709
二、栎叶中单宁的检验与分类鉴定710
三、栎叶中单宁的纸上层析713
四、牛栎属植物中毒早期诊断试验713
第四节 萱草根素714
一、萱草根素的提取714
二、萱草根素的鉴定714
第五节 蓖麻毒素715
一、提取与分离715
二、蓖麻碱的测定716
三、蓖麻毒蛋白的测定718
四、蓖麻中毒检查720
五、蓖麻油与其他植物油的区别720
第六节 其他植物毒素检验720
一、山黧豆毒素720
二、木藜芦毒素722
三、蕨毒素724
四、植物硝基化合物726
五、闹羊花毒素727
六、狼毒素727
参考文献727
第十八章 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验728
第一节 氰类728
一、检材的采取与处理728
二、定性检验728
三、含量测定730
第二节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731
一、检材的采取与处理731
二、亚硝酸盐的定性检验732
三、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733
四、硝酸盐的检验735
第三节 食盐737
一、眼结膜囊内液氯化物的检查737
二、肝中氯化物含量测定737
三、饲料中氯化物的含量测定739
第四节 草酸与草酸盐741
一、定性检验741
二、植物中草酸盐的测定742
第五节 棉酚743
一、定性检验743
二、三氯化锑比色法743
三、游离棉酚的含量测定744
第六节 异硫氰酸酯和恶唑烷硫酮746
一、定性检验746
二、硫代异氰酸丙烯酯的含量测定746
三、异硫氰酸酯含量测定747
四、恶唑烷硫酮含量测定750
第七节 大豆饼尿素酶的测定752
一、定性检验752
二、尿素酶活性测定753
参考文献754
第十九章 真菌与真菌毒素检验755
第一节 一般技术755
一、样品的选择和寄送755
二、感观分析755
三、显微镜检查756
四、真菌的分离培养756
[附]真菌染色与常用培养基的制备762
第二节 有毒真菌鉴定768
一、形态鉴定768
二、生物鉴定770
三、免疫检测774
第三节 黑斑病甘薯酮781
一、甘薯黑斑病菌的培养鉴定781
二、毒素及其化学定性试验781
三、甘薯病斑提取液的家兔毒性试验782
第四节 黄曲霉毒素783
一、黄曲霉菌的培养鉴定783
二、黄曲霉毒素色层分析783
三、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G1和棕曲霉毒素A的测定783
第五节 杂色曲霉素787
一、样品的提取787
二、薄层层析787
第六节 镰刀菌毒素788
一、几种有毒镰刀菌的培养鉴定788
二、有毒镰刀菌的毒性试验789
三、小动物毒性试验790
四、几种镰刀菌毒素的检验790
第七节 青霉菌毒素798
一、橘青霉素检验798
二、展青霉素与青霉酸检验799
三、红青霉毒素B检验800
四、黄绿青霉素检验801
五、岛青霉素代谢产物检验802
第八节 黑葡萄穗霉毒素804
一、形态特征804
二、培养特性804
三、毒性检查804
第九节 麦角菌检验805
一、麦角的形态鉴定805
二、麦角的化学鉴定805
三、谷物及其他麦类粮食粉的检查805
参考文献806
第二十章 农药检验808
第一节 有机磷农药808
一、检材的采取和处理808
二、检验方法809
三、个别有机磷农药813
第二节 有机氮农药819
一、氨基甲酸酯类农药819
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822
三、杀虫脒822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822
一、薄层层析法822
二、气相色谱法822
第四节 有机氯农药823
一、薄层层析法823
二、化学试验方法824
第五节 有机汞农药826
一、雷因希氏铜片法826
二、碘化亚铜法827
三、二苯胺基脲反应(灵敏度1∶50000)827
第六节 含氟农药828
一、无机氟农药中毒的检验828
二、有机氟农药——氟乙酰胺的检验829
第七节 砷制剂832
一、检材的采取和处理832
二、定性检验832
第二十一章 杀鼠剂检验835
第一节 磷化锌835
一、检材的采取和处理835
二、定性检验835
第二节 敌鼠及其钠盐837
一、检材的采取和处理837
二、定性检验837
三、含量测定838
第三节 其他杀鼠药838
一、灭鼠灵838
二、毒鼠强838
三、杀鼠迷839
四、其他鼠药839
第二十二章 金属毒物及环境污染物检验840
第一节 铅840
一、定性检验840
二、含量测定841
第二节 铜844
一、定性检验845
二、含量测定845
第三节 硒849
一、定性检验849
二、含量测定850
第四节 钼853
一、检材及处理853
二、定性检验854
三、含量测定854
第五节 氟855
一、定性检验855
二、含量测定855
参考文献858
第二十三章 药物与其他毒物检验859
第一节 药物859
一、土霉素859
二、磺胺类药物860
三、锑制剂药物860
四、水合氯醛861
五、四氯化碳862
六、其他药物检验862
第二节 有毒气体866
一、一氧化碳(CO)866
二、硫化氢(H2S)870
三、二氧化硫(SO2)873
四、氨(NH3)876
第三节 军用毒剂检验877
一、神经性毒剂877
二、糜烂性毒剂878
三、窒息性毒剂878
第四节 辐射物污染量监测878
一、直接监测方法878
二、间接估计方法881
第五节 动物毒素883
一、斑蝥素883
二、河豚毒素884
三、组织胺885
四、蟾酥887
参考文献888
第二十四章 一般毒性试验889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889
一、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889
二、急性联合毒性试验892
三、7天喂养试验893
第二节 蓄积毒性试验893
一、蓄积系数法894
二、20天蓄积试验法895
第三节 亚慢性毒性试验895
一、90天喂养试验895
二、喂养生殖毒性试验897
第四节 慢性毒性试验898
第五节 代谢试验901
第二十五章 特殊毒性试验905
第一节 生殖毒性试验905
第二节 致畸试验907
一、传统致畸试验907
二、喂养致畸试验911
三、短期致畸物筛选试验911
第三节 突变试验915
一、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915
二、微核试验920
三、染色体畸变分析928
四、姊妹染色体单体交换试验938
五、精子畸形试验942
六、显性致死试验944
第四节 致癌试验947
一、长期致癌试验947
二、短期致癌试验950
三、短期致癌物筛选试验956
四、肿瘤流行病学调查963
五、Weisburger致癌性预测试验方案965
六、致癌性预测和试验组合的选择(CPBS)方法967
第五节 其他试验970
一、行为毒性试验970
二、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972
三、皮肤毒性试验973
四、局部刺激试验977
参考文献982
附录985
附录1 家畜家禽和试验动物饮水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有毒水平与毒作用986
附录2 家畜家禽饲料中矿物质、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有毒作用989
附录3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993
附录4 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998
附录5 肉品中化学物的MRLs(FSIS)1003
附录6 欧共体制订的MRLs(FSIS)1024
附录7 欧共体制订的暂行MRLs(FSIS)1025
附录8 鸡常用药物的休药期、应用限制和允许残留量(FDA)1027
附录9 牛常用注射药物的休药期、应用限制和允许残留量(FDA)1030
附录10 牛内服药物的休药期、应用限制和允许残留量(FDA)1032
附录11 山羊、绵羊常用药物的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FDA)1035
附录12 猪常用内服药物的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FDA)1036
附录13 猪常用注射药物的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FDA)1038
附录14 真菌毒素种类及引起动物中毒一览表1039
附录15 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有关组织关于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标准1048
附录16 欧洲共同体关于黄曲霉毒素B1最高含量的法令1049
附录17 我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标准1050
附录18 饲料真菌带菌量卫生标准1051
附录19 主要有机磷杀虫剂1052
附录20 主要有机氯杀虫剂1057
附录21 主要有机氮农药1059
附录22 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061
附录23 主要汞制剂1063
附录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日容许摄入量(ADI)的制定1064
附录25 使用遗传毒剂的安全预防措施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