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猝死防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猝死防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883758.jpg)
- 郑智,李树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019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42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758页
- 主题词:猝死-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猝死防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猝死概论1
第1节 猝死的定义1
一、国外关于猝死的定义1
二、国内关于猝死的定义2
第2节 猝死的分类2
一、心脏性猝死3
二、非心源性猝死5
第3节 猝死的临床表现6
一、猝死的临床过程6
二、猝死的心电图表现8
二、脑死亡9
一、死亡的分类9
第4节 猝死与心脏骤停9
三、心脏骤停与猝死13
第2章 病因学15
第1节 急性心肌梗死15
一、病理生理15
二、临床表现17
三、实验室检查19
四、鉴别诊断23
五、AMI急诊室治疗24
六、住院治疗32
七、药物治疗的原理与方法42
八、出院前的危险性评估和二级预防48
九、心肌梗死与SCD51
第2节 心力衰竭65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65
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65
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69
四、心力衰竭的治疗75
五、心力衰竭与SCD80
第3节 窦房结和房室传导障碍84
一、窦房结功能障碍85
二、房室传导阻滞86
三、特殊条件下的窦房结和传导异常91
第4节 心肌病92
一、肥厚型心肌病93
二、右室心肌病97
三、扩张型心肌病100
第5节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105
一、病因105
二、病理106
三、临床表现106
四、并发症106
五、辅助检查107
六、诊断107
七、治疗107
八、二尖瓣脱垂与猝死108
一、病因学109
二、病理生理109
三、临床表现109
第6节 主动脉瓣狭窄109
四、辅助检查111
五、鉴别诊断111
六、治疗措施112
七、主动脉瓣狭窄与猝死112
第7节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13
二、病理分型114
三、临床表现11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116
五、治疗117
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与猝死117
第8节 心肌炎119
一、病因和病理119
二、临床表现121
三、辅助检查122
四、治疗123
五、转归124
六、心肌炎与猝死124
二、临床表现125
一、病因和分类125
第9节 长Q-T综合征125
三、诊断126
四、鉴别诊断126
五、治疗126
六、猝死危险性分层126
七、猝死高危患者的治疗127
八、小结128
第10节 预激综合征129
一、病因129
二、临床表现130
三、心电图表现131
四、诊断132
五、治疗133
六、预激综合征与猝死134
第11节 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35
一、概述135
二、心血管药物136
三、非心脏药物137
四、小结139
第12节 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40
一、病因和临床表现140
二、猝死危险度分层140
三、高危患者的处理140
一、概述141
第13节 Brugada综合征141
四、小结141
二、病因和基因改变142
三、发生率142
四、临床表现142
五、辅助检查142
六、鉴别诊断143
七、治疗143
八、Brugada综合征患者猝死危险性分层143
九、猝死高危患者的治疗143
一、概述144
二、临床特征144
第14节 胸外伤144
十、小结144
三、预防145
第15节 心肌桥145
一、概述145
二、病因及临床表现145
三、危险度分层146
四、高危患者的处理146
五、小结146
四、小结147
二、危险度分层147
三、高危患者处理147
一、病因及临床表现147
第16节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47
第17节 运动员猝死148
一、病因及临床表现148
二、运动员SCD的预防149
三、小结149
第18节 正常心脏的SCD150
一、病因及临床表现150
二、危险度分层150
三、高危患者的处理150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151
第19节 非心脏原因所致的猝死151
二、呼吸系统疾病猝死153
三、消化系统疾病猝死154
四、泌尿系统疾病猝死155
五、生殖系统疾病猝死156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猝死157
七、急性传染病猝死157
八、老年性猝死158
九、婴儿猝死综合征158
十、药源性猝死160
十一、急性化学源性猝死160
十二、其他猝死161
第1节 概述164
一、猝死的尸检164
第3章 病理学164
二、猝死的死因分析165
第2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166
一、冠状动脉疾病166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179
三、心肌炎180
四、原发性心肌病185
五、心内膜炎192
六、心瓣膜病195
七、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及发育异常200
八、心脏内神经和神经节疾病204
九、心脏的代谢和遗传性疾病205
十、心脏肿瘤209
十一、先天性心脏病213
十二、心包炎215
十三、动脉疾病217
十四、川崎病224
十五、心肌结节病225
第3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226
一、脑血管疾病226
二、颅内感染性疾病232
三、颅内肿瘤238
四、癫痫243
五、颅内其他疾病244
一、咽喉部疾病246
第4节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246
二、气管及支气管疾病249
三、肺部疾病250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59
五、胸膜疾病260
六、肺栓塞261
第5节 消化系统疾病猝死264
一、食管疾病264
二、胃肠疾病266
三、急性腹膜炎273
四、胰脏、肝脏及胆道疾病274
一、尿毒症279
第6节 泌尿系统疾病猝死279
二、弥漫性肾皮质坏死280
三、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280
四、低钾肾病281
第7节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猝死282
一、羊水栓塞282
二、异位妊娠284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85
四、自发性子宫破裂286
五、产后出血287
六、卵巢囊肿蒂扭转及破裂289
七、绒毛膜上皮癌289
一、脑垂体疾病290
第8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猝死290
二、甲状腺疾病292
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294
四、肾上腺疾病294
五、胰岛疾病298
第9节 传染病猝死299
一、流行性出血热299
二、流行性感冒300
三、麻疹301
四、重型病毒性肝炎302
五、中毒型细菌性痢疾303
六、钩端螺旋体病304
七、疟疾305
八、包虫病306
九、伤寒307
十、白喉307
十一、炭疽病308
十二、艾滋病309
第10节 免疫异常猝死310
一、免疫缺陷病310
二、自身免疫病311
第11节 其他疾病猝死313
一、青壮年猝死综合征313
二、婴儿猝死综合征314
三、抑制性死亡316
四、化学、物理性因素引起的猝死317
第4章 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320
第1节 概述320
第2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321
一、心脏传导系统321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325
三、心肌细胞膜电位329
四、心肌细胞离子通道334
第3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345
一、冲动形成异常345
二、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机制350
三、并行心律353
四、其他353
五、M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临床意义355
六、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357
第4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学作用360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原理360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361
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学特点361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试验366
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368
第5节 室性心动过速369
一、历史回顾369
二、病因370
三、分类373
四、临床表现37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379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检查384
七、常见的室性心动过速类型387
第6节 长Q-T综合征400
一、遗传性长Q-T综合征401
二、获得性长Q-T综合征407
第7节 Brugada综合征409
一、发病机制409
二、临床表现41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413
四、预后415
第8节 WPW综合征415
一、病因416
二、房室旁路的电生理特性416
三、房室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417
四、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418
五、WPW综合征与猝死420
第9节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423
一、病因423
二、发病机制426
三、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427
第10节 致死性缓慢性心律失常428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30
一、发生机制430
三、房室传导阻滞433
第5章 高危猝死的预测439
第1节 危险因素439
一、年龄440
二、性别440
三、种族440
四、生活方式440
六、心脏骤停幸存者441
七、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的异常441
五、社会心理因素441
八、心律失常443
九、左室射血分数降低444
十、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444
十一、心肌肥厚和肥厚型心肌病445
十二、Brugada综合征445
十三、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446
十四、心率变异性446
十五、心室晚电位446
十六、Q-T离散度446
十七、心脏电生理检查446
第2节 预测方法447
二十二、其他447
二十一、综合积分明显增高447
二十、药物447
十九、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447
十八、电解质紊乱447
一、心率变异性448
二、Q-T间期和Q-T离散度450
三、心室晚电位453
四、T波电交替454
五、特发性J波456
第3节 危险分层457
一、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457
二、肥厚型心肌病459
三、右室心肌病460
四、扩张型心肌病461
五、长Q-T综合征462
六、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紊乱462
七、药物诱导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和猝死464
八、其他465
第6章 心肺脑复苏468
第1节 概述468
一、心肺复苏发展史468
二、目前国内现状469
第2节 心肺脑复苏机制470
一、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470
二、CPR机制470
三、CPR时器官灌注471
四、复苏后期472
第3节 心肺复苏方法473
一、复苏方法概论473
二、成人基本生命支持477
三、自动体外除颤器与除颤方法487
四、呼吸支持493
第4节 心肺复苏药理学495
一、心律失常的识别与评价495
二、心脏停搏的药物治疗496
三、心律失常与药物治疗499
一、病理生理学500
第5节 脑复苏500
二、苏醒预测、持续植物状态及脑死亡判断502
三、脑复苏措施504
第6节 心肺复苏并发症508
一、人工呼吸的并发症508
二、胸外按压的并发症508
三、气管内导管位置不当509
四、心脏压塞509
五、上消化道出血509
第7节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标准510
一、心肺复苏有效指标510
二、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510
二、复苏后MODS511
一、复苏后综合征511
第8节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511
第7章 防治学520
第1节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520
一、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520
二、β-受体阻滞剂的药代动力学524
三、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529
四、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534
五、各种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学特点536
第2节 抗血小板药物543
一、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及调节543
二、抗血小板药物545
三、小结554
第3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555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预防猝死中的作用555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预防猝死中的作用565
第4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选择571
一、概述571
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猝死的预防572
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猝死的预防593
四、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对猝死的预防价值597
第5节 调脂治疗600
一、血脂异常的危害601
二、调脂治疗的作用604
三、调脂治疗的时机和目标607
四、调脂治疗的非药物治疗——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611
五、调脂治疗的药物治疗613
六、其他的调脂治疗616
七、调脂治疗中尚需解决的问题617
第6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618
一、概述618
二、严重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620
三、房室旁路的消融621
四、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628
第7节 冠心病猝死的介入治疗676
一、冠脉造影677
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690
三、冠状动脉内支架术696
第8节 冠状动脉搭桥术701
一、历史回顾701
二、冠状动脉搭桥术702
三、展望713
第9节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评价714
一、ICD的发展简史715
二、ICD的适应证717
三、ICD的植入方法719
四、ICD的主要功能及工作方式723
五、植入ICD的并发症及相关问题727
六、ICD植入后的随访729
七、ICD在猝死预防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评估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