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0885344.jpg)
- 雷龙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415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一、绪论——研究社会转型的哲学意义1
(一)研究社会转型问题的哲学意义1
1.社会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核心内容和关键进程2
2.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关注社会转型实践5
3.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转型哲学10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社会转型理论及其局限性13
1.广义的现代化理论和狭义的现代化理论14
2.现代化理论中的“连续模式”和“隔断模式”18
3.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社会转型的定义23
4.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6
(三)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看法及其启示29
1.社会科学家们的看法30
2.哲学界的看法34
3.一点分析:从实践哲学整合社会转型理论36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社会转型学说41
(一)马克思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41
1.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研究42
2.关于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问题42
3.资本主义社会与现代社会及其历史地位问题46
4.其他学者的证明5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社会转型学说的关系55
1.术语问题55
2.逻辑联系56
3.研究视角59
(三)社会转型、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转型的基本类型64
1.社会转型的定义64
2.社会结构65
3.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67
4.社会结构的层次70
5.社会转型的基本类型72
三、社会转型的形态学考察76
(一)经济结构的转变77
1.生产力类型: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77
2.经济交往形式的转变84
3.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87
(二)政治转型94
1.政治类型的基质——阶级关系的转变95
2.民主化与社会权利分享97
3.社会生活的法治化100
(三)人类精神文化的类型转变106
1.封建主义精神文化向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转变107
2.认识的理性化转型109
3.价值取向转型112
4.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思想解放116
四、社会转型的动力学分析121
(一)原发型社会转型的动力体系121
1.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积累是社会转型的最基础条件122
2.西欧的商业文明传统是原发型社会转型的启动杠杆126
3.资产阶级是原发型社会转型的阶级基础129
4.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129
(二)后发型社会转型的动力体系131
1.后发型社会转型的外部动力131
2.后发型社会转型的内部动力136
3.新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浪潮加强了现代社会的力量140
(三)社会转型动力系统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42
1.韦伯命题:精神推动经济变革143
2.韦伯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理论分歧的焦点145
3.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147
五、社会转型实践的代价因素149
(一)现代经济发展的代价150
1.自然环境的破坏150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局限性153
(二)社会转型的政治代价158
1.政治暴力和法西斯主义158
2.殖民主义161
3.权力的腐败161
(三)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163
1.传统文化的危机164
2.人的异化或物化166
3.“西化”的压力168
六、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172
(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关系173
1.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提出173
2.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方式的弊端催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175
3.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历史任务179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182
1.中国社会转型的两个基本阶段183
2.中国式社会转型道路的最初选择187
3.中国“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社会结构特征19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道路192
1.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19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道路195
3.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事业204
七、社会转型实践的价值思辨217
(一)现代化怀疑论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217
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名目下的现代化怀疑论218
2.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220
3.以弱势民族国家名义表达的怀疑论思想224
4.以道德名义表达的焦虑体验228
(二)人类历史实践的价值理论230
1.人类实践的价值属性和理论反思230
2.现代化怀疑论的思想误区234
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的价值理论244
(三)关于社会转型历史价值的思辨251
1.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辨析252
2.中华传统文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259
3.跨越卡夫丁峡谷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契机265
4.道德进步的必然环节和客观条件272
八、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现方式281
1.资本主义是现代化历史的初级阶段282
(一)现代化实践的制度选择282
2.“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失败288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93
(二)社会转型的动员机制296
1.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297
2.外源、后发型现代化与对外开放302
3.向市场经济转轨与重建市民社会306
4.本土文化资源与文化形态转型310
(三)科学发展观和新型现代化318
1.社会稳定与社会转型319
2.人与自然协调统一321
3.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323
4.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发展325
参考文献331
后记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