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种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种稻
  • 赵则胜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36581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53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种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 中国特种稻的概况1

一、特种稻的概念1

二、特种稻的类型与作用3

(一)香稻3

(二)色稻4

(三)专用稻6

三、中国特种稻的发展史及民间传说7

四、中国特种稻在国际上的地位13

(一)特种稻起源于中国13

(二)中国特种稻事业对国际的影响15

五、特种稻米的效益分析17

(一)社会效益18

(二)经济效益21

第二章特种稻种质资源24

一、栽培稻的起源24

(一)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24

(二)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26

(三)特种栽培稻的演化28

二、种质资源的分类和分布29

(一)按用途分类29

(二)按遗传资源分类30

三、色稻资源35

(一)色稻资源的分布35

(三)黑米地方品种资源38

(二)红米地方品种资源38

(四)色稻育成品种资源39

四、香稻米资源41

(一)香稻地方品种资源42

(二)香稻外引品种资源44

(三)香稻育成品种资源45

五、专用稻资源47

(一)酒米资源48

(二)软米资源49

(三)蒸谷米资源49

(四)饲料稻(米)资源50

(五)特殊遗传材料资源51

一、碾磨品质55

第三章特种稻的品质及食疗效用55

二、外观品质56

(一)米粒长度和形状56

(二)色泽57

三、食味品质57

(一)直链淀粉含量58

(二)胶稠度58

(三)糊化温度59

(四)稻米的陈化度59

(五)脂肪酸的酸度60

(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61

(七)磷酸形态61

(八)香味61

四、营养品质62

(一)蛋白质64

(二)维生素与无机盐65

五、药用品质68

(一)维生素类69

(二)微量元素72

(三)药用氨基酸76

(四)食用纤维素78

(五)其他药用成分78

六、特种稻米的食疗效果80

(一)特种稻米的食疗研究81

(二)特种稻米药膳的民间配方83

(一)光87

一、生态因子对特种稻的影响87

第四章特种稻的生态条件与栽培体系87

(二)温度90

(三)稻田土壤94

(四)水分98

二、生态条件与特种稻营养品质的关系102

(一)生态条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102

(二)生态条件与氨基酸含量的关系105

(三)生态条件与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关系107

(四)生态条件与香稻品质的关系110

(五)生态条件与特种稻色素含量的关系114

三、特种稻的栽培技术体系118

(一)叶龄模式的基本原理118

(二)培育壮秧120

(三)基本苗确定的依据121

(四)大田肥水促控与叶龄模式122

(五)特种稻栽培的特点122

(六)特种稻生产与若干新型栽培体系125

第五章特种稻的遗传与育种127

一、特种稻色泽的遗传127

(一)花色素苷及其有关的颜色性状127

(二)非花色素苷的颜色性状141

二、特种稻香味的遗传141

三、稻米营养品质性状遗传149

(一)稻米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含量的遗传149

(二)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167

(三)稻米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遗传168

(四)稻米营养品质性状与其他品质性状及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169

四、特种稻的育种目标174

(一)高产175

(二)色泽177

(三)品质177

五、常规育种技术在特种稻上的应用179

(一)引种179

(二)选择育种182

(三)杂交育种186

六、新技术在特种稻育种上的应用191

(一)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191

(二)水稻花药培养育种技术198

(三)水稻的诱变育种206

(一)良种繁育技术在特种稻上应用的重要意义219

七、良种繁育技术在特种稻上的应用219

(二)特种稻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220

(三)防止混杂退化的方法222

(四)特种稻种子生产方法与技术222

(五)特种稻良种繁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28

(六)加速繁育特种稻品种的方法230

第六章特种稻的加工及产品231

一、特种稻谷的初加工232

(一)特种米233

(二)副产品234

二、特种稻米的深加工235

(一)主食类235

(二)小食品类243

(三)饮料类259

(四)酒类263

三、黑米色素的化学与应用267

(一)黑米色素的化学结构267

(二)黑米色素的提取与提纯271

(三)黑米色素的应用277

第七章人工育成的主要特种稻284

一、谷秆两用稻284

(一)谷秆两用稻的培育方法285

(二)谷秆两用稻的特性286

(三)谷秆两用稻的稻草利用293

(四)利用谷秆两用稻稻草的注意事项295

(二)香宝系列新品种301

二、香稻主要育成品种301

(一)豫南香2号301

(三)香稻丸1号304

(四)新香糯1号305

(五)广陵香糯305

(六)涟香1号306

(七)汉中香糯307

(八)香珍糯308

(九)矮红香寸308

(十)汉中香粘309

(十一)81116309

(十二)曲阜香稻310

(十三)明水香稻310

(十六)鲁品选1号311

(十四)鲁香粳1号311

(十五)鲁香糯1号311

(十七)江苏香稻系312

(十八)京香1号、2号312

(十九)北京香粳313

(二十)京香糯1号313

(二十一)京香糯4号314

(二十二)京香糯5号、6号314

(二十三)河大陆香12314

(二十四)津香糯315

(二十五)上农香糯315

(二十六)云香糯1号316

(二十七)香粳832317

(二十八)青香糯318

(二十九)青香粳322

三、色稻主要育成品种326

(一)优质特种黑米——黑珍米326

(二)黑米新品种黑宝系列(黑宝1号、2号、3号、4号)327

(三)优质红米水稻新品种——桂红占329

(四)黑米陆稻河大144330

(五)黑米陆稻河大95332

(六)河大棕米稻332

(七)北京红香粳332

(八)北京黑香粳333

(九)龙睛4号333

(十一)矮秆黑谷——秦稻1号334

(十)紫晶香粳334

(十二)汉中黑糯335

(十三)黑糯2号336

(十四)黑丰糯336

(十五)笨黑糯337

(十六)吉林黑米龙锦1号338

(十七)黑优粘339

(十八)上农黑糯07339

(十九)乌贡1号341

四、特种稻杂种优势利用343

(一)特种稻杂种优势利用概况343

(二)特种稻遗传规律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应用344

(三)几个特种稻组合介绍345

附:中国特种稻资源分布情况349

一、生化育种467

(一)研究概况467

第八章高新技术在特种稻事业中的应用前景467

(二)硝酸还原酶的特点468

(三)NR活力与作物耐肥性在水稻生化育种上的应用469

二、人工种子的研制471

(一)人工种子的概念和意义471

(二)人工种子的制作工艺473

(三)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474

(四)人工种子研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475

(五)特种稻人工种子的制作482

(六)人工种子的应用前景486

(一)分子育种的概念和发展简况488

三、分子育种488

(二)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489

(三)分子育种的方法493

(四)外源DNA导入水稻后所引起的变异495

(五)分子育种的现状与展望496

四、基因工程498

(一)植物转基因方法概述498

(二)水稻基因工程505

五、水稻基因组研究516

(一)国际上有关基因组的研究516

(二)我国水稻基因组计划517

(三)水稻基因组计划新思路518

主要参考文献5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