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915187.jpg)
- 陈云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283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198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宪法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导论:宪法为什么是重要的——基于从高级法到宪法至上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与历史经验的解读8
一从“先有罗马法,后有宪法”说起8
二 宪法的高级法文化和知识背景与成长经验12
三 宪法至上地位的实体确认17
四 反思性体悟18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的文化和知识学科背景与基础20
第一节 中国宪法学的西方知识学科背景与基础21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宪法观念和思想21
二 中世纪时期对后世宪法学作出的贡献23
三 启蒙时期对宪法学的奠基24
四 西方宪法学已取得的一般成就47
第二节 中国宪法学的古代文化和知识背景与基础84
一 为什么要溯源于上古时代本土的宪法思想和相关典籍的知识资源84
二 先秦典籍中的“宪”与“宪法”思想和相关形制89
三《洪范》——一部与近、现代宪法神似与形具的奇特文件96
四 上古宪法思想和《洪范》如何以及何以才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宪法的本土资源105
第三节 中国宪法学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指导119
一 中国宪法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基本要义是中国宪法学研究的理论指导119
二 马克思主义法学、宪法理论在中国宪法中的体现和发展121
第三章 现行宪法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28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28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说128
二 创新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能和形制的中国特色136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150
一 爱国统一战线150
二 政治协商会议157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60
一 在中国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161
二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166
三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172
四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175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177
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当代世界性的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人权保护的潜在价值179
七 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坚持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2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宪法学发展的大致历程188
第一节 起步阶段188
第二节 初转阶段192
第三节 辉煌时期196
一 宪法学人涉入之深196
二 公众参与人数之众198
三 宪法知识普及之广198
四 发表著述成果之多199
五 涉猎问题之敏感201
六 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之显202
第四节 沉寂时期236
第五节 随起时期238
第六节 奋进时期246
一 对新修订的宪法修正案进行了深入的诠释247
二 中国宪法学术界试图以科学规范的标准来界定宪法学学科体系248
三 对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其研究方法的拓展255
四 加强了宪法学中的一些专题研究259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建构的审思270
第一节 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创立的学术背景270
第二节 宪法学分支学科的笔者个人界说274
一 宪法分支学科应当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274
二 宪法学分支学科应当是一个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277
三 宪法学分支学科应当以宪法学理论为基点进行研究285
第三节“宪法人类学”的创意与建构的作者个人体验300
一“宪法人类学”是宪法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302
二从“法律人类学”到“宪法人类学”307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的历史性进步330
第一节 宪法作为多价值的文件载体的超越330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333
一 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的确定336
二 中国宪法的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339
第三节 实现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必须重视利用宪法手段和宪制安排340
第七章 感受性分析343
第一节 应当而且必须重视宪法的科学规范要求343
一 关于宪法学科本身的建设343
二 应当重视调整中国宪法学的“继往”与“开来”的关系344
三 超越盲目与迷狂348
四 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大法律权威350
第二节“比较分析主义”范式对当代人权理论研究的意义——对自己两部著作实例的分析351
一“先验制度主义”与“现实比较分析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进一步建树352
二 更理性提升对《权利相对论》和《反酷刑》的体验与感受356
三 结论362
第三节 对新兴宪法学派的检视与省思362
一 作为学术研究常态的“闯入”现象363
二 对现实新兴的宪法研究学派学术作为的检视367
三 对新兴的宪法研究学派鹊起的省思374
第四节 宪法文化的“启蒙”376
一“启蒙”的一般意义376
二 在中国倡导实行“宪法文化启蒙”的历史和现实理由与根据379
三 当代实行“宪法文化启蒙”粗略设想386
第五节 宪法文化的自觉387
一“宪法文化的自觉”命题的提出388
二 为何在现实中要致力于实现“宪法文化的自觉”?390
第六节 宪法文化的超越402
一 超越的一般概念及其意义402
二 中国传统文化和宪法文化的内在性超越404
三 相关的比较分析409
第八章 呼唤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的回归415
第一节 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回归的意义415
一 宪法学深入研究的学理与实践价值的期待416
二 倡导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的回归具有创新宪法学的意义417
第二节 现实针对性分析418
第三节 疑问与侧评422
参考书目444
后记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