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 亚欧诸国由中古向近代过渡比较研究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 亚欧诸国由中古向近代过渡比较研究 下
  • 朱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1056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346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世界经济-经济史-研究;文化史-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 亚欧诸国由中古向近代过渡比较研究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 亚欧诸国走向近代文明之比较53

第一章 国外向近代过渡问题的研究状况53

第一节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的论断56

一、所谓“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56

二、经济理论和市场社会的出现6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产生问题的论断71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的产生71

二、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勒高夫的“过渡”理论73

第三节 马克斯·韦伯之后关于近代社会起源问题的讨论75

一、社会形态理论75

二、阶段斗争理论76

三、“经济纽带”论78

四、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79

五、新的视角83

第二章 向近代过渡的几个理论问题93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理论93

第二节 经济结构理论98

第三节 城市发展理论101

第四节 专制王权和重商主义理论105

第五节 文化变迁理论108

第三章 亚欧封建经济比较研究(上)——以中英两国人口和实体经济比较为实例115

第一节 中国、英国人口比较115

一、中国、英国人口比较绪论115

二、中国、英国人口增长分析122

第二节 中国、英国实体经济比较133

一、中国、英国耕地面积分析133

二、中国、英国粮食亩产量分析140

第四章 亚欧封建经济比较研究(下)——以中英两国金融经济比较为实例147

第一节 英国金融经济147

一、一般金融和财政概念147

二、英国的货币制度150

三、英国的铸币通货膨胀率和铸币税(上)157

四、英国的铸币通货膨胀率和铸币税(下)160

五、英国的货币流通量和利率162

六、税收结构、税率、税收166

第二节 中国明代金融经济169

一、明代纸币和铜钱169

二、明代白银177

三、对明代货币制度评价187

四、明代国民收入和GDP190

五、明代税种结构、税率和税收193

第三节 中国、英国金融经济比较197

一、中国、英国货币制度比较197

二、中国、英国白银货币和信用货币的使用时间比较200

三、中国、英国货币发行权和铸币税、溢价率比较202

四、中国、英国货币总量和人均指标比较204

五、中国、英国货币总量和人均指标比较206

六、中国、英国税收结构、税率、税收比较212

第五章 过渡时期政治制度之比较216

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216

一、政治制度的内涵与诸学说216

二、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218

三、政治制度之比较223

第二节 中国明清皇帝专制制度226

一、明清时代的国际形势226

二、明代、清代皇帝专制制度的加强227

第三节 日本、土耳其的政治制度243

一、日本幕藩制国家制度243

二、土耳其政治制度的变革256

第四节 英国君主制度的演变258

一、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概况258

二、都铎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264

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70

第五节 法国专制君主制政治制度273

一、法国君主专制的意义273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沿革274

三、君主专制时期国家机构的变革278

四、法国君主专制的特点281

第六节 欧洲其他国家政治制度284

一、荷兰政治制度的变革284

二、德意志政治制度的变革288

三、意大利政治制度的变革297

四、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革301

第六章 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之比较306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理论问题306

一、社会关系体系及其结构308

二、社会形态及其结构310

三、社会结构的诸维度312

第二节 人口结构及其运动314

一、人口变动的历史轨迹314

二、人口结构问题318

三、人口变动的社会影响321

第三节 婚姻家庭形态的变化325

一、家庭结构的演变325

二、家庭的规范与职能330

三、婚姻形态的变化334

第四节 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337

一、传统封建等级制度的动摇337

二、早期资产者的形成343

三、社会流动的渠道及其影响348

第五节 关于东西方社会结构异同的总体认识351

一、社会主体关系结构之异同352

二、社会客体关系结构之异同361

三、社会主客体关系结构之异同367

四、社会整体关系结构之异同372

第七章 过渡时期社会文化之比较376

第一节 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西欧的形成376

一、劳动的解放与个性的理论化376

二、初步说明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383

三、天赋人权理论的全面确立388

第二节 为什么新的社会价值取向首先在西欧形成393

一、古代的文化传统394

二、中世纪的文化传统398

第三节 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406

一、非西方国家近代价值观产生的一般特征406

二、新的价值观在什么条件下容易产生413

第四节 文化传统与近代科学419

一、希腊人的政治生活及其科学思想419

二、西欧中世纪对近代科学思想的贡献423

三、西方科学思想在非西方国家的传播429

下编 亚欧诸国走向近代的不同道路439

第八章 经历曲折反复的意大利439

第一节 失衡和反复:艰难的经济过渡439

一、地理和气候条件对意大利的影响439

二、转型时期的粮食农业及其特征441

三、近代化早期的畜牧业及其与农业的关系444

四、向近代过渡的商业及其特征446

五、毛纺织工业的兴起和发展448

六、毛织业的衰落和棉织业的兴起452

七、棉织品的生产和销售455

八、棉织业在意大利迅速兴起的原因459

九、丝织业的兴起和繁荣461

十、意大利纺织业的衰落464

十一、16—18世纪的人口、土地和农业资本468

十二、16—18世纪的雇佣劳动和生产力471

十三、17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商业特征474

十四、近代经济的基本形成476

第二节 意大利婚姻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近代化演变479

一、对中世纪婚姻伦理观的冲击479

二、转型时期婚龄的变化483

三、妇女劳动的社会化489

四、中世纪联合家庭的解体497

五、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倾向500

六、市民阶层的衍化和城市贵族的崛起505

七、旧贵族集团的分化508

八、平民阶层及其变化511

九、早期雇佣者的出现及其二重属性514

十、早期资产者的双向发展516

第三节 政治制度的变革520

一、共和政体及其嬗变520

二、君主政体的发展530

三、军事体制的变革540

四、近代外交的出现547

五、18世纪政治改革553

第九章 最早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尼德兰559

第一节 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559

一、尼德兰资本主义萌芽559

二、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566

三、尼德兰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盛时期575

第二节 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与局限性578

一、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极强的商业贸易性578

二、极强的商业性带来的局限性586

三、主要特征之二是呢绒业和航海业发展迅速590

第三节 尼德兰工农业、商业兴衰是历史的必然599

一、尼德兰手工业受到打击600

二、农业也受到不利的影响602

三、商业和金融业的衰败603

四、城市的先后衰落605

五、西班牙对尼德兰革命的镇压607

六、联省共和国初期的经济608

七、17世纪后半期的三次英荷战争610

八、尼德兰经济的彻底衰落611

第十章 率先迈入近代社会的英国614

第一节 英国过渡时期概况614

一、英国过渡时期的时间断限及阶段分期615

二、走向近代社会的主要路径及特点618

三、学术研究状况621

第二节 深刻而全面的经济变革628

一、农业经济的变革与变革中的社会经济629

二、迅速崛起的工业637

三、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641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组647

一、人口运动与社会变革648

二、社会变革与结构重组655

第四节 政权性质、形式的嬗变与功能的拓展672

一、绝对主义的中断与立宪君主制的形成672

二、空间的移位与国家的拓展676

三、公共借贷制度的确立与完善691

第五节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变革696

一、服务现实的政治理论696

二、“生而自由”与法律至上699

三、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主义701

四、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703

五、从莫尔到莎士比亚705

六、践行“知识就是力量”708

第十一章 经历激越奋进的法国711

第一节 法国过渡时期研究概况712

一、国外关于法国过渡时期研究的基本状况712

二、国内关于法国过渡时期研究的基本状况718

三、关于法国过渡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722

四、法国过渡历程的时间断限与主要特征726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历史变革729

一、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729

二、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733

三、城市的发展与工商业经济的演化737

四、金融资本与食利现象741

五、市场的发育成长与近代经济的产生745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历史嬗变748

一、人口的缓慢增殖749

二、家庭结构与婚姻形态的变革752

三、妇女地位的缓慢提高755

四、贵族集团的蜕变759

五、市民阶层的形成与分解762

六、广泛参政的知识分子阶层766

七、大革命的爆发与近代社会结构的诞生770

第四节 国家形态的转变历程772

一、统治机构的强化与集权体制的形成773

二、国家的农村和农业政策及其演变777

三、工商业政策及其演变780

四、国家财政职能的发展与完善784

五、国家军事组织与军事职能的发展788

六、国家宗教职能的由强到弱与政教分离的实现792

七、共和政体的确立与政治制度的近代化796

第五节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革新800

一、市民文化的发展和演变801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世俗化803

三、罗马法的复兴与近代法治观念的形成807

四、自由民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810

五、近代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814

六、理性主义与启蒙运动818

第十二章 后发制胜的德国823

第一节 德意志的封建政体和经济结构823

一、中世纪德意志封建政体对社会制度转型的制约823

二、德意志封建经济体制的特点829

三、中世纪晚期德意志的手工业840

四、德意志的农业社会845

第二节 二期农奴制的问题854

一、黑死病导致的荒耕854

二、德意志的粮食贸易856

第三节 宗教改革后的德意志860

一、宗教改革的结果860

二、普鲁士的立国之本867

第四节 德意志资本主义意识和精神的先导874

一、德意志的人文主义874

二、启蒙运动的成就877

第五节 普鲁士的改革879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879

二、关税同盟建立的统一市场883

第十三章 从农奴制走向近代的俄国885

第一节 东西欧自然条件差异与俄国经济转型特点892

一、俄国自然地理条件与封建经济发展892

二、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前半期俄国国内市场909

三、农奴制农村封建经济分化和资本主义关系起源的特点920

四、资本主义农业市场与贵族资产阶级化932

五、19世纪50—80年代工业转型特点961

第二节 专制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自上而下调整970

一、19世纪俄国政府机构970

二、19世纪俄国政府工商业政策基本趋势990

三、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近代化1011

第三节 从封闭缓慢走向开放的社会结构1023

一、18世纪—20世纪初俄罗斯人的婚姻和家庭1023

二、等级、等级内部分层及内部流动1028

三、人口的社会结构和跨等级转移1048

四、简短的结论1051

第十四章 夹缝中求生存的土耳其1053

第一节 土耳其近代化改革及其特点1053

一、土耳其帝国近代化改革的特点1054

二、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目标——民族化、世俗化、民主化1057

三、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切入点——军事改革1062

第二节 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内外环境1064

一、土耳其帝国的军事封建制1064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与经济发展1071

三、欧洲的兴起和土耳其帝国的衰亡1081

四、列强纷争和被其操纵的土耳其1090

第三节 艰难的改革之路1109

一、从军事改革到制度改革1109

二、改革的先行者——外交和军事人员1123

三、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1125

四、1876年宪法和共和制度的确立1131

第四节 宗教文化制度的变革1145

一、非军事性新事物的早期发展1145

二、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传播1148

三、服饰改革与世俗文化1152

四、宗教革命与共和制度1156

第十五章 “脱亚入欧”的日本1160

第一节 幕藩体制1160

一、太阁检地1160

二、幕藩体制的构建1166

三、幕藩体制的基本矛盾1173

第二节 内忧外患1177

一、年贡米商品化1177

二、“剩余”的形成及其意义1179

三、黑船来航1187

第三节 各种新制度的形成1195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1196

二、地税改革1199

三、金融货币1207

四、天皇制1210

第十六章 道路艰难曲折的中国1217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向新生产方式的缓慢转变1220

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其特点1220

二、商品交换的繁荣及其局限1225

三、向新生产方式缓慢过渡1237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革与社会动荡1243

一、家庭的结构及其功能1243

二、宗族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君主制度的维护1248

三、社会等级制度的变化及其再生性1253

四、秘密社会的增多与人民反抗的频繁1258

五、人口流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264

第三节 君主专制统治趋于成熟1269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269

二、君主独裁统治的加强1272

三、官僚政治制度化的完善1277

四、君主专制统治的自我调整1282

第四节 封建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292

一、文化专制主义的发展及对学术民主精神的扼杀1292

二、古典文化的总结及其社会影响1297

三、实学思潮的出现及其局限1300

参考文献1310

后记1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