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技术哲学教程
  • 张功耀,曹志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1377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开卷指南1

一、教师如何使用这本书?1

二、学生如何使用这本书?6

三、自由读者如何使用这本书?7

第一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导论1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哲学1

一、理性与逻辑2

二、数学科学观2

三、原子唯物主义3

四、“自我意识”哲学4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文化5

一、基督教文化的历史渊源5

二、基督教在中世纪的严重蜕变6

第三节 中世纪文化的解体7

一、冲破信仰主义的牢笼7

二、“不可战胜的博士”8

三、经验主义与逻辑学9

第四节 数学科学观的重新崛起10

一、知识的世俗化10

二、笛卡尔和伽利略的数学科学观11

第五节 机械论自然观及其困境12

一、力学的胜利12

二、机械论的自然观13

三、机械论自然观的衰落15

第六节 19世纪的科学哲学16

一、原子论16

二、唯能论17

三、实证主义19

四、穆勒的逻辑学20

五、马赫的科学哲学思想22

六、“庸俗唯物主义”与“绝对唯心主义”23

第七节 分析时代的科学哲学25

一、分析的含义25

二、维也纳圈子27

三、剑桥学派28

四、理性主义28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31

第一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存在31

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31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33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稳定性35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37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42

一、自然界的演化过程42

二、自然界的演化方向45

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49

第三节 人和自然界53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53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55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8

第三章 科学62

第一节 科学的定义62

一、应该如何给“科学”下定义?62

二、“科学”的内涵和外延63

三、“科学”的定义65

第二节 科学的经验基础66

一、观察66

二、实验67

第三节 科学的逻辑基础68

一、自洽性69

二、简单性70

三、可检验性71

第四节 科学命题的表达方式72

一、普遍性72

二、精确性72

第五节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74

一、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基础,哲学则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75

二、科学的分析性与哲学的整体性76

三、科学追求有效性,哲学追求真理性76

四、科学是形而下的,哲学是形而上的77

第六节 科学精神78

一、求实精神78

二、批判精神79

三、理性精神79

四、创新精神80

五、民主精神80

第七节 伪科学及其相关概念80

一、伪科学81

二、非科学83

三、反科学83

四、科学中的作弊行为84

第四章 技术85

第一节 技术的定义85

第二节 技术系统89

一、一般技术系统89

二、产业技术系统92

三、社会大技术系统95

第三节 技术的增长规律98

第四节 技术更新104

第五节 技术进步的评估111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111

二、技术进步评估原理113

三、技术进步评估方法简介115

第六节 技术哲学简介117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24

第一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历史形成124

第二节 科学技术结构的基本类型129

第三节 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层次结构133

一、原级结构133

二、门类结构135

三、学科结构137

四、理论结构140

第六章 科技进步与人文主义思潮143

第一节 实证主义与人文科学143

一、实证主义与文学创作145

二、实证主义与宗教145

第二节 存在主义147

一、基尔凯郭尔148

二、尼采149

三、雅斯贝尔斯150

四、马丁·海德格尔151

五、萨特153

第三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155

一、现象学的文化背景:科学的“转折点”156

二、现象学的文化责任:为重建人性准备基础157

三、现象学的要义:描述心理学158

第四节 自由主义160

一、政治自由主义160

二、文化自由主义161

三、经济自由主义162

第五节 现代主义163

一、科技进步与神学思想的多元化164

二、进化论与神学164

三、现代主义与正统主义的分歧166

第七章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169

第一节 现象与实在170

一、实在概念的演变170

二、现象:实在的显现?171

第二节 原因与结果176

一、因果观念的起源176

二、因果关系的基本构成模式178

三、因果关系中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182

四、对应关系与因果关系183

第三节 时间与空间184

一、形而上学的时空观184

二、心理学的时空观185

三、科学的时空观186

第四节 简单性与复杂性192

一、世界的复杂性193

二、混沌理论193

三、整体性195

四、临界自组织性195

五、分形学的基本思想196

第五节 先验与后验198

一、何为“先验”?何为“后验”?199

二、人的先验综合判断能力200

三、后验知识的本质201

四、先验知识与后验知识的真理性问题201

第八章 科学与哲学解释学203

第一节 理解科学和哲学对科学的不同理解203

一、理解科学的两种主要方式203

二、哲学对科学的不同理解205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的哲学209

一、哲学解释学的历史渊源209

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解释学212

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214

四、利科的哲学解释学216

第三节 科学与解释学(上):波普尔的理解理论219

一、世界3与理解219

二、理解即解题222

三、理解度与客观理解的逻辑223

四、理解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226

第四节 科学与解释学(下):库恩历史主义的解释学属性228

一、库恩对科学的新理解229

二、晚期库恩对自己的解释学解读231

第五节 自然科学的解释学维度234

一、传统人文主义者关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235

二、自然科学的历史性238

三、自然科学的语言性241

四、作为一种对话的自然科学243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基本活动与方法245

第一节 科研选题245

一、科研选题的前期准备246

二、寻找学科及课题生长点247

三、选题的基本原则249

第二节 观察与测量251

一、观察251

二、测量253

第三节 实验260

一、实验的种类261

二、实验的几个基本概念261

三、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263

第四节 逻辑思维266

一、归纳逻辑266

二、演绎逻辑的思维功能269

第五节 模拟271

一、一般讨论271

二、模拟方法的基本活动程序273

第六节 系统分析与系统控制276

一、从系统论到系统分析方法276

二、基本的系统分析方法278

三、系统分析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基础280

四、系统控制282

第七节 科学假说286

一、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286

二、科学假说的评价与选择289

三、科学假说的命运292

第八节 科学检验294

一、科学检验的形式294

二、科学检验的复杂性296

第九节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298

一、公理化方法298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301

三、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304

第十章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308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形成的条件308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征308

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条件和作用310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创造技法及其创造能力培养311

一、创造性思维方法311

二、创造技法318

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创造能力培养322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及其消解325

一、思维定势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325

二、几种常见思维定势的透视与解析328

第四节 技术创新及创新体系330

一、创新与技术创新概念330

二、创新体系的建构332

第十一章 科学进步的模式334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对归纳主义的继承334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根本原则335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进步模式336

第二节 批判理性主义的“不断革命论”338

一、波普尔的证伪理论338

二、科学发展的模式340

第三节 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观343

一、库恩哲学的范式概念344

二、库恩的科学发展观346

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349

一、“怎么都行”349

二、“无政府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353

第五节 劳丹的科学进步观354

一、科学的目的和解决问题355

二、研究传统的进化及科学革命356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360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历史演进360

一、古代科技与农业社会的原始融合360

二、近代科技与工业社会的分离365

三、现代科技与前知识社会的初步融合趋势372

四、当代科技与知识社会的全新的全面融合376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机制377

一、互动的微观和中观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个体、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379

二、互动的宏观机制:科学技术与各社会建制383

三、互动的整体机制:科学技术与文化399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后果405

一、整合405

二、冲突407

三、融合408

四、协调409

附录 网络中的科学哲学资源411

后记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