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精实案”到“精粹案” 台军20年转型之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精实案”到“精粹案” 台军20年转型之路
  • 赵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62332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军队建设-研究-台湾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从“精实案”到“精粹案” 台军20年转型之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启动动因2

第一节 “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及“精实案”启动动因2

一、外力澎湃,推动台军转型发展2

二、内力汹涌,撬动台军谋思求变12

第二节 “精进案”启动动因20

一、适应“军事事务革新”的需要20

二、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21

三、适应“强化三军联战”的需要21

四、适应“兵役制度改革”的需要22

第三节 “精粹案”启动动因23

一、贯彻马英九“建军”新理念的需要23

二、解决军队建设新问题的需要23

三、适应信息化建设新要求的需要24

四、抓住两岸缓和新机遇的需要24

第二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路径探索26

第一节 “多面向筹谋,确立适应海岛防御的战力类型”26

一、地缘及作战环境方面的基本判断26

二、未来台岛面临战争模式方面的基本判断28

第二节 “战力取代兵力,规划体量适度的战力规模”31

一、战略目的及目标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31

二、联合防卫作战特性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32

三、联合防卫作战核心能力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33

四、“国防线”和“主战点”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34

第三节 “调整力量配比,形成组织优化的战力结构”35

一、缩减陆军规模,建立优化、合理的军种力量结构35

二、“提升后备部队位阶”“平战结合、寓兵于民”,建立“厚植全民”的“国防力量结构”40

三、减并“高司与非作战单位”,强化“作战单位”,建立“力量集中、精锐可用的作战力量结构”41

第四节“调整国防预算投向,建构成熟、健康的战力运维机制”42

一、大幅降低人员维持费用43

二、调升作业维持费比例44

三、调升平时军事投资费比例45

第五节“改革兵役制度,建立厚植全民的战力形态”47

一、世界主要“募兵制”国家借鉴49

二、台湾推行“募兵制”的必然性51

三、台湾推行“募兵制”的关键影响因素52

四、推动“募兵制”实行的制度保障53

第六节“多管道更新装备,奠定坚实可恃的战力基础”55

一、采购武器成品56

二、租借武器装备57

三、技术转移与合作生产57

四、自行研发与制造58

第三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推进历程62

第一节 浅尝辄止的“十年兵力整建计划”62

一、“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案的酝酿提出62

二、“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案的执行实施64

三、“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案的反思检讨66

第二节 瘦身消肿的“精实案”68

一、“精实案”的酝酿提出69

二、“精实案”的执行实施71

三、“精实案”的反思检讨77

第三节 健体塑形的“精进案”80

一、“精进案”的酝酿提出80

二、“精进案”的执行实施82

三、“精进案”的反思检讨89

第四节 易筋洗髓的“精粹案”91

一、“精粹案”的酝酿提出91

二、“精粹案”的执行实施93

三、“精粹案”的反思检讨96

第四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成果效益100

第一节 构建了“军政军令一元化、指挥层级扁平化”的领导指挥体制100

第二节 组建了“适合防御作战、适宜台岛地形”的联合兵种旅104

一、编制小而精,反登陆作战适应性强108

二、机动迅速,突击作战能力较强109

三、合成程度高,独立作战能力强109

第三节 实施了“可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可对部队因材施教”的募兵制110

一、有助于提高士官比例,优化台军兵力结构113

二、有助于招募优秀人才入伍,适应信息化作战要求113

三、有助于部队训练扎实,累积训练成果113

四、有助于缓解征兵压力,减少岛内民众怨言114

第四节 形成了“重心后移、重兵守台北”的三军部署115

一、“精实案”以“全面设防、均衡配置”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115

二、“精进案”以“北部为核心、外岛为触角”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116

三、“精粹案”以“本岛重于外岛、主岛重于离岛”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117

第五节 完成了“阵地工事化、工事堡垒化”的战场建设118

一、加强金、马前沿战场建设118

二、加强台岛东部阵地建设120

三、构建台北大直要塞区121

第六节 换装了“适应时代需要、满足自我防卫”的武器装备122

一、“精实案”按照“三军均衡、整体提升”的原则推动武器装备更新123

二、“精进案”按照“科技先导、以质胜量”的原则推动武器装备更新125

三、“精粹案”按照“损小、效高、价廉、易行”的原则推动武器装备更新126

第七节 创新了“以小博大、以弱克强”的战术战法128

一、运用时间的不对称131

二、运用空间的不对称131

三、运用力量的不对称131

四、运用目标的不对称132

五、运用方式的不对称132

六、运用手段的不对称133

第八节 建立了“常态化、多样化、制度化”的台美军事交流合作机制133

一、台美构建多个军事交流对话渠道134

二、美军指导台军进行战力评估135

三、台美军事人员交流和培训走向制度化136

四、台美积极搭建联盟作战平台137

第五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问题缺失140

第一节 体制编制调整“未竟全功”140

一、顶层设计有缺陷,部分组织架构定位不清、职能交叉140

二、调整规划有时过于草率,“翻烧饼”现象层出不穷142

三、军事变革缺乏连贯性,战力转型效益不如预期143

第二节 部队“作战任务”与“救灾角色”发生错乱145

一、军队与地方救灾权责不清,出现“反客为主”现象146

二、军队的指挥调动不够严谨,易产生政局安全顾虑147

三、军队频繁投入救灾活动,严重影响作战整备工作148

第三节 军心士气低下导致“军魂沦丧”149

一、李登辉时期信念动摇、军纪松弛、弊案丛生149

二、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官兵思想动荡、“马屁文化”盛行152

三、马英九时期“为战理念不清”、官兵不确定感强、服膺军旅意识淡薄156

第四节 武备更新自主程度不足导致战力转型“受制于人”160

一、所购武器单价过高,限制台军大量装备161

二、所购武器质量欠佳,战斗力受到影响161

三、所购武器非其急需,存在“交保护费”心态162

四、所购武器来源众多,维护保障难度增大163

五、大量外购限制岛内工业发展,“自废武功”现象突出163

第六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作战影响166

第一节 对联合防空作战的影响166

一、注重发挥监侦体系的早期预警功能166

二、运用先进C3I系统发挥战力“倍增器”效果169

三、强调“以防代打”的战术战法运用170

四、发挥“以地制空”的不对称优势172

第二节 对联合制压作战的影响177

一、逐步确立导弹突击的主力地位178

二、更加谨慎使用飞行部队179

三、强调灵活运用资电攻击180

四、明确外岛火炮打击汰弱换新182

第三节 对联合截击作战的影响183

一、强调实施海上机动,维护战力完整183

二、强调先期阻绝,力求“滞敌于彼岸”185

三、强调重层拦截,力求“逐次削弱进犯之敌于海上”186

第四节 对联合“国土”防卫作战的影响188

一、重视发挥抗登陆障碍体系的作用188

二、树立“火力制胜”的观念191

三、注重打击部队的跨区使用194

四、积极贯彻“全民防卫”思想197

第七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未来发展204

第一节 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驱动204

一、台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204

二、台岛内部因素的变化是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根本要求210

第二节 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指导212

一、在“国防”政策层面确立的指导212

二、在“国防”战略层面确立的指导213

三、在防卫作战层面确立的指导216

第三节 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方向220

一、完善体制机制,打造台军战力转型的物质基础220

二、围绕能力指标,确立台军战力转型的愿景目标232

第八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启示借鉴242

第一节 创新面向未来的战术战法242

一、战术战法创新必须要与作战任务紧密结合242

二、战术战法创新必须突出信息化时代特征244

三、战术战法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外军与保持特色关系245

四、战术战法创新成果必须融入战备训练实践246

第二节 建设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246

一、把握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要求247

二、把握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重点248

三、创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应用方式250

四、抓好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工作251

第三节 构建扁平化联合作战体制252

一、指挥体系“网状化”252

二、指挥关系“虚拟化”253

三、指挥编组“中心化”254

四、运行机制“法规化”255

第四节 锻造多种新型作战力量256

一、网络战力量256

二、太空战力量258

三、无人化力量260

第五节 发展“撒手锏”武器装备262

一、以“看得清”为牵引,建立战略预警装备体系262

二、以“联得起”为目标,加速发展信息攻防装备263

三、以“防得住”为基点,加强防空反导装备建设263

四、以“毁得了”为核心,加快空海攻击装备建设265

第六节 走开军官职业化路子266

一、建立科学的军官分类管理制度267

二、构建军官职业教育培养体系268

三、构建军街等级本位制度268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军官选拔晋升制度269

五、完善军官的福利待遇270

六、建立严格淘汰与合理安置相结合制度270

第七节 深化官兵战斗精神培育271

一、强化军人价值的社会认同,激发官兵的荣誉感与自豪感272

二、抓好新兵入伍教育,强化官兵当兵打仗的战斗意识273

三、注重在日常养成中培育,锻造官兵勇猛顽强的血性274

四、注重在训练及重大任务中锤炼,磨砺官兵战斗精神275

附录一:“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前台湾建军构想、兵力整建与备战指导276

一、建军构想276

(一)全般战略概念276

(二)精神战力建设276

(三)武装部队建设277

二、兵力整建278

(一)兵力目标278

(二)整建目标278

三、备战指导279

(一)军事作战指导279

(二)军事动员指导280

附录二:“精实案”前台湾武装部队与武器研发281

一、武装部队281

(一)军队编制281

(二)指挥体系281

(三)指管通情282

(四)陆军部队282

(五)海军部队282

(六)空军部队283

(七)宪兵部队284

(八)海岸巡防部队284

二、主要武器系统研发285

(一)“安翔”计划285

(二)“天弓”计划285

(三)“光华1号”计划285

(四)“光华3号”计划286

(五)“雄风”计划286

(六)传统兵器(装备)研发286

附录三:“精实案”后台军组织体系、部队构成、兵力整建目标与军事战略287

一、组织体系287

(一)“国防部”287

(二)军政体系(部本部)287

(三)军令体系(参谋本部)287

(四)军备体系(军备局)288

(五)各总(司令)部288

二、部队构成288

(一)常备部队288

(二)后备部队292

(三)后勤支援部队293

三、兵力整建目标294

(一)陆军294

(二)海军295

(三)空军295

(四)联合后勤295

(五)后备296

(六)宪兵296

四、军事战略296

(一)国军防卫作战构想296

(二)三军联合作战构想298

(三)建军构想298

附录四:“精进案”第一阶段台军建军规划与兵力规划299

一、建军规划299

(一)科技先导——国防科技规划299

(二)资电优势——资电战力规划299

(三)联合截击——战力整合规划299

(四)国土防卫——总体战力规划300

(五)后勤完备——后勤体系规划300

(六)准则发展——准则战法规划300

(七)战训整备——部队战力规划300

(八)战志决胜——政战战力规划300

二、兵力规划301

(一)兵力结构调整301

(二)“国防部”高司组织调整302

(三)联合作战指挥机制强化302

(四)国军主要武器装备整建303

附录五:“精进案”第二阶段启动后兵力结构调整、现代化武器筹建与联合战力提升304

一、兵力结构调整304

(一)陆军304

(二)海军305

(三)空军305

(四)联合后勤305

(五)后备306

(六)宪兵306

(七)飞弹307

(八)资电307

(九)重大体系调整307

二、现代化武器筹建309

(一)国军武器筹建理念309

(二)国军建军规划流程、建案审查及寿期管理机制311

(三)现代化武器筹建构想313

三、联合战力提升315

(一)联合作战整体构想315

(二)联合作战指挥机制317

(三)联合作战准则发展318

(四)联合作战战力发展319

(五)联合作战演训精进3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