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 刘坚,胡文魁主审;王顺年,李健,吴新荣,谢志泉,蒋琳兰,石磊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8517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96页
  • 文件大小:212MB
  • 文件页数:616页
  • 主题词:临床药学-指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合理用药1

一、药物治疗的有效性2

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2

三、药物治疗的适当性3

四、药物治疗的经济性5

第二节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5

一、药物的作用及药效学5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药动学7

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7

一、剂量27

二、制剂及给药途径27

三、联合用药28

四、病人的因素28

第四节 药物相互作用30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30

二、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的影响31

三、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32

四、药效学相互作用32

五、药动学相互作用34

第五节 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注意事项38

一、药物的选择38

二、用药注意事项39

第六节 药物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41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43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46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51

四、不合理用药的危害55

五、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61

第七节 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制订64

一、保证药物治疗的条件64

二、根据治疗目的选择治疗药物64

三、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65

四、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给药方法65

五、合理安排治疗方案和配伍用药65

第2章 怎样做到合理用药66

第一节 做到对症下药66

第二节 把握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67

一、老年人合理用药67

二、孕妇与小儿合理用药81

三、肝肾功能不全合理用药96

第三节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102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102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内容与方法102

三、给药方案个体化104

第3章 科学合理用药106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106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06

二、急性心力衰竭116

三、慢性心力衰竭125

四、急性心肌梗死125

五、慢性稳定型心绞痛125

六、高血压疾病125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167

一、镇静催眠药167

二、抗精神病药168

三、抗抑郁药168

四、抗焦虑药168

五、抗癫癎药169

六、中枢神经兴奋药169

七、抗震颤麻痹药169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170

一、镇咳药170

二、祛痰药170

三、平喘药170

四、抗组胺药171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用药171

一、抗溃疡药171

二、助消化药171

三、止吐催吐药172

四、泻药和止泻药172

五、肝胆疾病用药172

六、酶类药物172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173

一、抗贫血药173

二、止血药和抗凝血药173

第六节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用药173

一、糖皮质激素173

二、性激素174

三、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物175

四、降血糖药175

第七节 感染疾病用药176

一、抗生素176

二、抗结核药176

三、抗麻风病药177

四、抗真菌药177

五、抗病毒药177

第八节 局部麻醉及镇痛用药177

一、局部麻醉药177

二、镇痛药178

三、解热镇痛药178

第九节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用药179

一、电解质类药物179

二、维生素类药物179

第十节 特殊人群用药180

一、新生儿用药180

二、老年人用药182

三、妇女用药184

第十一节 中毒救治用药184

第十二节 其他药物191

一、抗肿瘤药191

二、预防保健用药191

三、免疫抑制药及疫苗192

第4章 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201

第一节 药剂学的相互作用201

第二节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203

一、药物活性方面的相互作用203

二、受体部位的相互作用204

第三节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205

一、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改变205

二、药物相互作用处理原则211

第5章 时辰药理学与合理用药212

第一节 生物节律213

第二节 机体节律性对药动学的影响214

一、机体昼夜节律性对药物分布和蛋白结合的影响215

二、机体节律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215

三、机体节律性对药物排泄的影响215

四、机体节律对中药药动学的影响216

第三节 机体节律性对药效学的影响217

第四节 时辰药理学的实际应用217

一、西药时辰药理学应用218

二、中药时辰药理学225

第6章 遗传药理学与合理用药228

第一节 概述228

一、遗传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28

二、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230

第二节 遗传因素与药物治疗231

一、药物代谢是一种酶促动力学过程231

二、药物受体的遗传多态性233

三、遗传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意义234

第7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36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36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237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237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237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238

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240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240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240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244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244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246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247

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248

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249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250

第四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252

一、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252

二、病原微生物检测253

三、管理与督查253

第五节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254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254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56

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58

四、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259

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60

六、四环素类抗生素262

七、氯霉素263

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64

九、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265

十、利福霉素类抗生素266

十一、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267

十二、磷霉素268

十三、甲硝唑和替硝唑269

十四、喹诺酮类抗生素269

十五、磺胺类药271

十六、呋喃类抗菌药273

十七、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273

十八、抗麻风分枝杆菌药277

十九、抗真菌药类277

第六节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282

一、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282

二、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284

三、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293

四、细菌性前列腺炎294

五、急性感染性腹泻296

六、细菌性脑脊髓膜炎及脑脓肿298

七、败血症300

八、感染性心内膜炎304

九、腹腔感染307

十、骨、关节感染308

十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310

十二、口腔、颌面部感染311

十三、眼部感染314

十四、阴道感染317

十五、宫颈炎319

十六、盆腔炎性疾病319

十七、性传播疾病320

十八、深部真菌病321

十九、分枝杆菌感染323

二十、白喉325

二十一、猩红热326

二十二、鼠疫326

二十三、炭疽326

二十四、破伤风327

二十五、气性坏疽328

二十六、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328

二十七、布鲁菌病329

二十八、钩端螺旋体病329

二十九、回归热330

三十、莱姆病330

三十一、立克次体病331

第七节 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对策332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332

二、抗菌治疗策略332

三、开发新的抗菌药物333

第八节 不宜与抗菌药静脉注射直接配伍的药物334

第8章 延缓衰老及某些老年病用药336

第一节 延缓衰老药336

一、与衰老有关的几个因素336

二、延缓衰老药物339

三、微量元素制剂343

四、大脑功能促进药347

五、微生态制剂347

六、中草药348

第二节 某些老年病用药353

一、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353

二、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用药354

三、前列腺增生症用药360

四、老年性白内障用药364

第9章 专科用药367

第一节 外科用药和消毒防腐收敛药367

第二节 皮肤科用药383

第三节 眼科用药391

第四节 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用药403

第五节 妇科用药411

一、子宫收缩药411

二、其他引产药418

三、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423

四、安胎药和退乳药430

第10章 药源性疾病治疗原则和手段437

第一节 一般治疗原则437

一、及时停药,祛除病因439

二、加强排泄,延缓吸收439

三、使用拮抗药440

四、治疗过敏性反应440

五、治疗受损的器官440

六、对症处理441

第二节 药源性急性并发症的处理443

一、咯血443

二、呼吸困难444

三、呼吸衰竭445

四、心律失常446

五、心功能衰竭448

六、心肌缺血450

七、休克451

八、高血压453

九、低血压454

十、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455

十一、肝损害456

十二、昏迷458

十三、精神障碍460

十四、肾衰竭460

十五、白血病462

十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64

十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66

第三节 药源性血尿467

第11章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470

第一节 电解质平衡调节药471

第二节 酸碱平衡调节药475

第三节 透析液476

第12章 肠外、肠内营养药479

第一节 营养缺乏的病理生理480

第二节 肠道外营养的数量与质量482

一、肠道外营养的数量482

二、肠道外营养的质量485

第三节 肠道外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486

一、肠道外营养的适应证486

二、肠道外营养的禁忌证487

第四节 病人营养状况评定488

第五节 肠道外营养药代谢障碍及其防治489

一、高血糖症489

二、低血糖症489

三、高渗性非酮性昏迷490

四、低磷酸盐血症490

五、代谢性高血氯性酸中毒490

六、高氨血症490

七、非肾病性氮血症491

八、低钾血症491

九、低钙血症491

第六节 应用肠道外营养药需要常规监测的项目492

第七节 常用肠道外营养药493

一、高能量葡萄糖注射液493

二、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注射液493

三、多种糖类的高能肠道外营养液495

四、用于预防和治疗蛋白质缺乏症的结晶型左旋氨基酸溶液496

五、适用于术后分解代谢期间蛋白质缺乏症的氨基酸溶液498

六、供儿科应用的结晶型左旋氨基酸营养液和体液499

七、适用于术后短期禁食期间蛋白质缺乏症的预防和治疗的氨基酸溶液500

八、含有左旋氨基酸、3种糖类及电解质的高能营养液501

九、肾病用氨基酸溶液503

十、高营养脂肪乳剂505

十一、一般营养用氨基酸注射液506

十二、其他肠道外营养制剂508

第八节 肝、肾疾病用及小儿用氨基酸与静脉脂肪乳剂512

一、肝病用氨基酸512

二、肾病用氨基酸513

三、小儿用氨基酸514

四、静脉脂肪乳剂516

第九节 肠内营养药518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518

二、肠内营养药种类与选择519

第13章 常用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及配伍禁忌523

附录A 电解质补充量的计算582

附录B 输液量的计算583

附录C 怀孕期妇女用药须知585

附录D 哺乳期妇女慎用的药物587

附录E 婴儿期(2岁以内)用药须知594

附录F 儿童期(2-12岁)用药须知595

参考文献5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