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2版
  • 孙宪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225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物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版前言1

绪论:有恒产者有恒心1

第一章 物权的概念与意义29

第一节 定义29

第二节 物权的法律技术意义43

第三节 物权与债权之间难以区分的特殊状态62

第二章 物权的内容、特征和效力69

第一节 物权的内容与特征69

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79

第三章 物权种类与物权体系91

第一节 物权种类91

第二节 物权体系115

第三节 一些特殊的物权问题151

第四章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规范体系160

第一节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160

第二节 物权法体系181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发展188

第五章 物权法上的物201

第一节 基本意义及其范围限制201

第二节 不动产与动产210

第三节 物的组成部分、主物与从物220

第四节 原物与孳息、遗失物224

第六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30

第一节 概述230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234

第三节 物权绝对原则241

第四节 区分原则248

第五节 物权公示原则271

第六节 物权特定原则292

第七章 物权变动296

第一节 含义以及基本规则296

第二节 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302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320

第四节 动产交付、准不动产登记、权利的交付与登记370

第八章 物权保护389

第一节 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自助389

第二节 物权请求权395

第九章 物权行为理论412

第一节 概念、价值及其在德国本土的争议412

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在中国430

后记:法学家必须讲真话459

主要参考书目465

第二版前言1

绪论:有恒产者有恒心1

一、物权法的人文价值和民权思想1

二、物权法作为民事财产关系基本法的作用6

(一)中国社会民间资产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公有资产8

(二)民营经济资产占据重要地位9

(三)公有企业资产成为“民法资产”10

(四)民间财产政治基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10

三、物权法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中的基础地位11

四、物权法实现的重大理论更新13

(一)《物权法》在实现公有制利益方面的制度更新14

(二)“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具有划时代意义15

(三)私人所有权的充分承认是国家进入建设性社会的标志17

(四)《物权法》保护人民基本财产权利的一些具体制度20

(五)物权法的裁判技术方面的重要更新21

五、学习和理解物权法的主要切入点22

(一)以改革开放的心态学习和理解物权法22

(二)物权体系以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的划分作为基本线索23

(三)从现代经济制度理解所有制以及物权法中的所有权24

(四)保障交易安全是市场经济的物权法的核心使命27

(五)中国国情是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出发点27

第一章 物权的概念与意义29

第一节 定义29

一、名词定义29

二、实质含义30

(一)权利人31

(二)物权客体32

(三)物权的本质33

三、物权概念的法理基础——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34

四、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39

问题讨论41

第二节 物权的法律技术意义43

一、物权概念科学性的前提条件43

(一)物权为典型的民事权利,不属于公共权力43

(二)物权为财产权,不是人身权46

(三)物权为民事实体权利,不是程序性权利47

二、物权法律关系分析48

(一)物权法律关系的含义48

(二)物权人的权利就是意思独断52

三、立法不采用“财产权”和“财产法”的理由55

问题讨论60

第三节 物权与债权之间难以区分的特殊状态62

一、物权与债权之间的模糊状态62

(一)一般债权的处分62

(二)有价证券等权利的处分64

二、物权概念的有限性64

三、物权与债权的重合65

(一)BOT合同中项目经营人的权利66

(二)连锁经营关系中经营人的权利66

(三)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权利67

四、物权人直接行使债权67

问题讨论68

第二章 物权的内容、特征和效力69

第一节 物权的内容与特征69

一、物权的内容69

(一)一般表述69

(二)特殊问题讨论72

二、物权的特征72

(一)物权的客体特征73

(二)物权的内容特征74

(三)物权作为绝对权的含义75

(四)物权排他性特征、优先性效力75

问题讨论78

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79

一、物权效力的含义79

(一)物上“权利束”的存在79

(二)制度意义80

二、物权对物权的效力82

(一)概论82

(二)确定标准83

(三)例外情形84

三、物权对债权的效力86

(一)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一般原则86

(二)债权优先于物权的特殊情形87

四、物权对占有的效力89

问题讨论89

第三章 物权种类与物权体系91

第一节 物权种类91

一、依据物权的法律根据对物权种类的划分91

(一)公法中的物权与私法中的物权92

(二)普通法中的物权与特别法中的物权93

(三)制定法中的物权与习惯法中的物权93

(四)国际法中的物权与国内法中的物权94

二、按物权的主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95

(一)共同物权95

(二)国家的物权、集体的物权和个人物权99

(三)法人物权、“单位”物权101

三、依据物权的客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104

(一)可分物的物权和不可分物的物权105

(二)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106

(三)准不动产物权107

四、依据物权的内容对物权种类的划分107

(一)学术界一般的分类方法107

(二)法定物权和意定物权108

(三)独立物权与附属物权108

(四)法律上的物权和事实上的物权109

五、典型物权与准物权111

问题讨论113

第二节 物权体系115

一、概说115

(一)需要研究的问题115

(二)中国物权体系的发展116

二、所有权122

(一)概念、意义与特征122

(二)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问题123

三、用益物权133

(一)概念、意义和特征133

(二)种类134

四、担保物权142

(一)概念、意义和特征142

(二)《担保法》中担保物权制度基本上不再适用144

(三)《物权法》以及现行法中的担保物权体系145

五、准物权148

六、占有148

问题讨论149

第三节 一些特殊的物权问题151

一、优先权(优先购买权与优先受偿权)问题151

二、公房租赁权以及相关住房改革产生的房屋权利问题153

三、期待权问题158

问题讨论159

第四章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规范体系160

第一节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160

一、物权法的定义160

二、物权法的基本范畴162

(一)现实交易的分析162

(二)物权法基本范畴:“八字秘诀”169

三、第三人保护理论专题探讨172

问题讨论179

第二节 物权法体系181

一、广义物权法体系182

(一)宪法中的物权法规范182

(二)行政法中的物权法规范183

(三)民商法中的物权法规范184

(四)地方性法规中的物权法规范184

(五)国际法中的物权法规范184

二、狭义物权法体系184

(一)物权实体法规范185

(二)物权程序性规范185

(三)物权特别法186

问题讨论188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发展188

一、现代物权制度进入中国188

二、中华民国时代物权法的发展189

三、苏联民法中的物权法190

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物权法的发展194

(一)宪法修正案中涉及的物权法规范194

(二)民法中的物权法规范195

(三)行政法规中的物权法197

五、中国《物权法》的制定及其大体结构198

问题讨论200

第五章 物权法上的物201

第一节 基本意义及其范围限制201

一、从物权法研究物的形态的意义201

二、物权法上物的范围限制203

(一)民法上的物和公法上的物203

(二)无体物的形态205

(三)物的被控制性206

(四)人体206

(五)动物207

(六)物的流通能力208

三、物和财产的区分209

问题讨论209

第二节 不动产与动产210

一、不动产与动产的区分210

(一)不动产的概念及其范围210

(二)动产215

二、土地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216

(一)一般模式216

(二)《物权法》的规定219

问题讨论219

第三节 物的组成部分、主物与从物220

一、必要组成部分220

(一)概念以及规则220

(二)临时性组成部分221

二、主物与从物222

(一)概念以及意义222

(二)处理原则223

问题讨论223

第四节 原物与孳息、遗失物224

一、原物与孳息224

(一)概念以及意义225

(二)孳息的归属225

二、遗失物227

(一)概念以及立法意义227

(二)拾得人的权利与义务227

问题讨论229

第六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30

第一节 概述230

一、基本原则的一般意义230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定231

三、物权法不采纳“一物一权”作为其基本原则的理由232

问题讨论233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234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234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原因235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236

(一)物权种类强制原则236

(二)内容强制原则237

四、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238

(一)不认可为物权的原则238

(二)无物权效力的原则238

(三)无效物权行为转换为其他有效法律行为238

问题讨论240

第三节 物权绝对原则241

一、基本意义及其根据241

二、物权绝对原则的基本要求242

(一)物权意思的对世性、排他性242

(二)一物之上只能存在特定效力的一个物权243

(三)物权请求权、物上代位权245

三、物权排他性的限制245

(一)限制的意义245

(二)限制的方式246

(三)限制不是“相对化”247

问题讨论248

第四节 区分原则248

一、区分原则的含义248

(一)概念以及立法意义248

(二)区分原则的法理基础——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251

(三)国际立法例的比较257

二、区分原则的基本要求262

(一)原因行为(负担行为)的生效条件263

(二)物权变动(处分行为)的生效条件263

(三)合同生效、物权未变动时的责任264

三、区分原则的实践价值265

(一)保护非违约当事人的请求权266

(二)确定物权变动的时间界限、保护第三人的正当利益267

问题讨论268

第五节 物权公示原则271

一、含义及基本法理271

(一)含义271

(二)公示的基本法理272

(三)国际立法例的简单比较275

二、中国《物权法》不动产物权公示的基本方式277

(一)不动产登记277

(二)不动产交付278

(三)不动产物权其他公示方式280

三、中国《物权法》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281

(一)动产的交付与占有281

(二)准不动产的登记与交付282

四、权利物权的公示方式284

五、公示的法律效力284

(一)决定物权变动能够生效的作用284

(二)权利正确性推定的作用285

(三)善意保护的作用(《物权法》第106条解读)288

问题讨论291

第六节 物权特定原则292

一、基本含义292

二、基本要求293

问题讨论295

第七章 物权变动296

第一节 含义以及基本规则296

一、物权变动的基本意义296

二、制度意义297

(一)物权享有以及行使的基准297

(二)风险负担的确定基准298

三、物权变动的基本类型与基本原则301

问题讨论301

第二节 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302

一、依据公共权力发生的物权变动(法定物权变动)302

(一)公共权力依据及其效果302

(二)涉及权利类型303

(三)特征304

二、因继承发生的物权变动(附:遗嘱及遗赠问题)305

三、因事实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306

(一)概念以及特征306

(二)具体类型307

四、因自然事件发生的物权变动309

五、时效取得310

六、国家取得物权的特殊方式:征收与征用311

(一)立法背景和制度特征311

(二)征收不动产314

(三)征用316

七、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原则317

(一)问题之所在317

(二)制度意义318

问题讨论319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320

一、概念及意义320

(一)概念321

(二)意义322

二、当代世界主要登记制度简要比较323

(一)实质主义登记与形式主义登记323

(二)托伦斯登记制和契据(合同)登记制326

(三)新中国的做法327

三、登记基本内容以及登记种类328

(一)登记内容328

(二)登记的基本种类331

四、登记机关333

(一)不动产登记机关的法律性质333

(二)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立以及管辖权问题334

(三)登记机关的职权与责任335

五、不动产登记簿和权属证书338

(一)不动产登记簿的设置与掌管338

(二)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338

(三)不动产登记簿的特点339

(四)权属证书340

六、基本登记程序341

七、顺位制度342

(一)概念、特征以及意义342

(二)“程序性权利”顺位权344

(三)顺位制度的原则345

(四)顺位保留345

(五)顺位变更346

八、预告登记346

(一)概念、原理及意义346

(二)预告登记所保全的请求权348

(三)预告登记性质和效力349

(四)预告登记中义务人的抗辩权351

(五)预告登记的生效与失效352

九、变更登记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353

(一)发生的原因353

(二)第三人的同意权353

十、更正登记和异议抗辩登记354

(一)更正登记354

(二)异议登记356

十一、不动产的合并与分立、权利混同358

(一)不动产的合并与分立358

(二)不动产物权的混同360

十二、建立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五统一原则”362

(一)统一法律依据363

(二)统一登记机关364

(三)统一登记效力365

(四)统一登记程序366

(五)在统一不动产登记簿的基础上统一权属证书366

问题讨论367

第四节 动产交付、准不动产登记、权利的交付与登记370

一、动产交付370

(一)概念及其意义370

(二)交付的成立373

(三)交付的生效374

(四)交付的类型以及效果374

二、准不动产登记379

(一)一般规则379

(二)具体规则简介382

三、权利的交付与登记384

(一)意义以及基本规则384

(二)权利质权设定中的交付与登记385

问题讨论387

第八章 物权保护389

第一节 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自助389

一、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389

二、自助390

(一)自助的含义与意义390

(二)自力防卫392

(三)自力取回394

问题讨论394

第二节 物权请求权395

一、一般意义395

(一)概念以及立法价值395

(二)法律特征397

(三)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398

二、物权确认请求权400

三、返还请求权401

(一)一般规则401

(二)物权人替代合法占有人的返还请求权401

(三)返还的基本原则(原物返还、孳息返还)402

(四)现时占有人的抗辩权404

(五)善意占有人可以行使的抗辩权405

(六)侵夺占有时各种抗辩权的排除406

四、排除妨害的请求权与消除危险的请求权407

(一)概念以及立法意义407

(二)排除妨害的请求权的行使407

(三)消除危险请求权的行使409

五、损害赔偿的请求权409

问题讨论410

第九章 物权行为理论412

第一节 概念、价值及其在德国本土的争议412

一、起源以及基本价值412

(一)起源412

(二)理论的基本内容416

(三)理论基本价值418

二、德国法学界内的看法420

(一)批评的观点420

(二)肯定的观点423

三、对物权行为理论进行限制的真相425

问题讨论428

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在中国430

一、对否定该理论的中国学者观点的分析430

(一)中国学者对该理论的不准确表述431

(二)独立物权意思表示是否存在433

(三)抽象性原则不公正吗437

(四)物权行为理论很玄妙吗444

(五)折中主义不能替代区分原则445

(六)客观善意理论是物权抽象性原则的产物447

二、中国立法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应用449

(一)中国旧《民法》、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应用该理论的状况449

(二)《民法通则》中的区分原则451

(三)中国《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理论的采用453

问题讨论455

后记:法学家必须讲真话459

主要参考书目4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