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贵州文献大系 第1辑 上 苗族调查报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国贵州文献大系 第1辑 上 苗族调查报告
  •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日)鸟居龙藏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109770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地方文献-汇编-贵州省-民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国贵州文献大系 第1辑 上 苗族调查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旅行顺序及日程(补译)1

原译:6

第一章 关于苗族之文献6

中国书籍6

日本书籍10

欧美书籍10

第二章 苗族之名称区别及其地理的分布与神话18

A 名称18

B 苗之名称19

C 苗族之区别20

D 纯苗35

E 地理的分布36

F 苗族之神话37

第三章 苗族之体质41

绪言41

A 身体观察43

皮肤之色43

虹膜之色47

头发47

须髯47

体毛47

眉毛47

发际47

颜形48

眼形50

鼻形52

口及唇52

耳形52

齿53

筋肉及脂肪53

姿势及体形53

上肢屈曲之度53

下肢密接之度54

爪55

第二指与第四指之比较55

指之粗度55

指纹56

第一趾与第二趾之比较56

足部57

B 身体测定60

a 头部及颜面部60

头之最长度60

头之宽度61

最长宽头指示数63

颜高(其一)66

颜高(其二)68

颜宽69

颜面指示数(其一)70

颜面指示数(其二)70

鼻长71

鼻宽72

鼻指示数73

内眥73

外眥74

内眥与外眥之差75

口宽76

耳之最长度77

b 体部78

身长78

女子之身长83

指极84

身长与指极之比例85

耳高85

颐高86

肩高87

肘高88

中指之高88

上肢89

上膊之长90

前膊之长91

脐高92

臀围93

上肢与下肢之比例94

膝盖高94

坐高94

胴长95

胴长与身长之比例96

胴长与肩宽之比例96

肩宽97

胸围97

手长98

手宽99

足长100

足宽101

上膊围102

腿围103

腓肠部围103

骨盘宽104

骨盘高104

骨盘外直径104

按说104

参考书105

第四章 苗族之语言107

A 苗族语107

贵州省安顺“花苗”单语110

贵州省青岩“花苗”单语119

云南省弥勒附近龙甸“花苗”单语127

云南省武定附近“花苗”单语128

贵州省青岩附近“青苗”单语129

贵州省青岩附近“白苗”单语130

贵州省郎岱附近“黑苗”单语130

贵州省施平附近“黑苗”单语131

贵州省“定番”附近“打铁苗”单语132

各苗数词之比较133

Hosie氏之苗语133

武定“花苗”之数词134

弥勒“花苗”之数词134

法领东京之苗语135

B“狆家”语135

Vail氏之“狆家”语135

贵州省“定番”附近“狆家”单语136

贵州省毛公驿附近“狆家”单语137

云南省弥勒附近“狆家”单语138

安顺志中之“苗”·“狆”语比较表139

附言143

参考书143

第五章 苗族之土俗及土司146

文献史上所载之苗蛮146

结发之风169

项圈170

耳环170

头巾171

衣服171

衣服之原料蜡缬及刺绣172

食物173

居住173

农业174

宗教174

制度174

娱乐174

婚姻174

文化程度175

性格175

参考书175

第六章 苗族之花纹177

参考书187

第七章 苗族之笙189

参考书196

附言197

第八章 铜鼓200

铜鼓研究之历史200

文献史上所载之铜鼓206

铜鼓之形状213

表面之花纹213

胴部之花纹215

把手218

化学的成分219

音乐上之价值220

按说221

参考书222

第九章 结论225

学者对于苗族之意见225

体质228

言语233

心理状态251

土俗251

文献史上之“苗”252

文化程度253

三苗南下254

参考书254

追记257

其一257

其二260

其三260

图版说明262

第一图262

A 苗族土俗品262

B “黑苗”女子263

第二图264

A “黑苗”男子264

B “黑苗”男子264

第三图265

A “白苗”男子吹笙265

B “白苗”男子265

第四图266

A “白苗”女子(背侧两面)266

B 同(正面)266

第五图267

A “白苗”女子纺丝267

B “白苗”女子织布267

第六图268

A “青苗”男子268

B “青苗”女子269

第七图270

A “青苗”女子(正面)270

B 同(背侧两面)270

第八图271

A “青苗”男子(正面)271

B 同(侧面)271

第九图272

A “青苗”男子272

B “青苗”男女272

第一○图273

A “青苗”男子(旁为谷仓)273

B “青苗”村落273

第一一图274

A “青苗”女子274

B 同274

第一二图275

A “打铁苗”吹笙275

B “打铁苗”舞踊276

第一三图276

A “打铁苗”男子276

B 同277

第一四图277

A “打铁苗”男子277

B “打铁苗”小儿278

第一五图278

A “打铁苗”小儿278

B “打铁苗”少女279

第一六图279

A “打铁苗”女子279

B 同280

第一七图281

A “打铁苗”女子(背侧两面)281

B 同(正面)281

第一八图282

A “打铁苗”女子(正面)282

B 同(侧面)282

第一九图283

A “打铁苗”女子(正面)283

B 同(侧面)283

第二○图284

A “打铁苗”少女284

B “打铁苗”女子285

第二一图285

A “花苗”少女(正面)285

B 同(侧面)286

第二二图286

A “花苗”女子(正面)286

B 同(侧面)287

第二三图288

A “花苗”女子(正面)288

B 同(侧面)288

第二四图289

A “花苗”男子289

B 同289

第二五图290

A “花苗”男子(正面)290

B 同(背侧两面)291

第二六图292

A “花苗”男子292

B 同292

第二七图293

A “花苗”男子293

B 同293

第二八图294

A “花苗”女子294

B “花苗”女子梳发295

第二九图295

A “花苗”小儿295

B “花苗”房屋296

第三○图296

A “花苗”少年吹笙296

B “花苗”小儿吹笛297

第三一图297

A “花苗”女子297

B “花苗”女子缝衣298

第三二图298

A “花苗”女子盛装(正面)298

B 同(背面)299

第三三图300

A “花苗”女子300

B “花苗”少女300

第三四图301

A “花苗”男子301

B 同301

第三五图302

A “花苗”男女302

B “花苗”家族302

第三六图303

A “花苗”房屋303

B “花苗”村落303

第三七图304

A “花苗”女子304

B 同304

第三八图305

A “花苗”男子305

B “狆家”女子305

第三九图306

A “狆家”女子(正面)306

B 同(侧面)306

第四○图307

A “狆家”女子(正面)307

B 同(背面)307

第四一图308

A “狆家”女子(正面)308

B 同(背侧两面)309

第四二图309

A “狆家”男子309

B 同310

第四三图310

A “狆家”女子310

B “狆家”男子311

第四四图311

A “狆家”男女311

B “狆家”女子312

第四五图313

A 铜鼓(表面)313

B 同(侧面)313

补遗:图版说明315

(一)鸟居龙藏肖像及其他315

第一图 鸟居龙藏博士肖像315

第二图 东京地学协会委托书316

第三图 鸟居龙藏使用的护照316

第四图 (1975—1976年)朝日新闻社出版的《鸟居龙藏全集》12卷317

(二)鸟居龙藏贵州调查拍摄图片317

第一图 改装前的鸟居龙藏和翻译王氏等在沅江畔留影317

第二图 贵州、湖南两省的物资集散地洪江司318

第三图 改装后的鸟居龙藏及其一行318

第四图 鸟居龙藏坐的山轿319

第五图 贵州平溪驿道及牌坊319

第六图 贵州省?阳河畔的梯田320

第七图 贵州省镇远城祝圣桥320

第八图 祝圣桥上的阁楼321

第九图 贵州省青岩苗族男青年的体形特征321

第一○图 贵州省青岩苗族妇女和儿童322

第一一图 贵州省青岩苗族芦笙手322

第一二图 贵州省惠水苗族少女323

第一三图 贵州省安顺苗族妇女323

第一四图 贵州省安顺附近的苗族和屯堡人的村落、田园324

第一五图 贵州省安顺苗族背小孩的妇女,背扇为铜鼓涡旋纹饰324

第一六图 贵州省黄果树瀑布325

第一七图 居住在红岩山麓的苗族老人325

第一八图 贵州省郎岱附近的“黎民人”妇女326

第一九图 贵州省郎岱布依族男子326

(三)鸟居龙藏贵州调查采集的实物图片326

第一图 K4312“青苗”使用的芦笙327

第二图 K4350“打铁苗”妇女使用的胸背饰物327

第三图 K4351玉首饰327

第四图 K4365“花苗”妇女使用的木梳(一)328

第五图 K4366“花苗”妇女使用的木梳(二)328

第六图 K4380“青苗”使用的竹笛328

第七图 K4427“花苗”妇女使用的胸饰物329

第八图 K4430“青苗”妇女使用的头帕329

第九图 K4431“花苗”穿的布鞋330

第一○图 K4438苗族使用的脚套330

第一一图 K4439“花苗”妇女的裙子330

第一二图 K4449苗族男上衣331

第一三图 K4451“青苗”妇女穿的上衣331

第一四图 K4529衣服纽扣331

(四)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的绘画图件等332

第一图 黄平州飞云洞附近的“黑苗”女子332

第二图 平越州谷子铺的儿童332

第三图 贵阳武备学堂的雇员刘氏333

第四图 贵阳武备学堂的日本教习333

第五图 安平县附近“凤头苗”女子334

第六图 都田、白沙一带的“狆家苗”妇女334

第七图 汉口至贵阳高低图335

第八图 贵阳至云南高低图335

第九图 晃州至黄平州地图336

第一○图 贵阳府至郎岱厅地图336

第一一图 郎岱厅至“平彝”县地图337

第一二图 青溪县城337

第一三图 镇远风水塔338

第一四图 杨老驿石桥338

第一五图 贵阳府扶风寺大雄宝殿前的石栏339

第一六图 安顺府圆通寺梵钟与佛像手势图339

第一七图 贵州与云南交界胜境关牌楼建筑局部图340

第一八图 贵州麻乡约领条340

第一九图 湖南至贵州驿道上的山轿341

第二○图 与镇宁州知州笔谈手稿341

附录一: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节译〕&〔日〕鸟居龙藏著342

凡例342

第一章345

旅行目的及路径345

舜和苗族346

装扮僧人旅行347

第八章348

在贵州省初会苗族349

贵州省的风俗习惯350

苗族与汉族352

第九章353

清溪县353

镇远府的苗族354

镇远府市街355

第十章358

追忆汉、苗冲突的遗迹358

第十一章359

山路状况359

苗族老妇360

施平城360

第十二章361

深入苗族山区361

第十三章363

苗族村落363

新黄平城364

第十四章365

重安“黑苗”风俗365

第十五章367

地理与苗族生活状态367

第十六章369

“花苗”风俗369

第十七章371

贵阳府与“狆家苗”371

第十八章372

“白苗”、“青苗”与“打铁苗”372

第十九章375

“八番”苗族调查375

第二十章376

明代移民“凤头鸡”376

第二十一章379

安顺府区位与“青苗”及其传说379

第二十二章380

安顺“花苗”的形象与乐器380

第二十三章383

“花苗”风俗383

第二十四章385

探究红岩山道上的“狆家苗”385

第二十五章386

红岩山古文字与“猡猓”的关系386

第二十六章388

诸苗与“里民子”388

第二十七章390

郎岱诸“蛮种”390

初会“猡猓”391

第二十八章392

“狆家苗”与市场392

第二十九章394

从毛口驿到花贡394

贵州与云南的交界处395

第三十章396

进入云南省396

我为什么到中国西南作人类学调查研究398

附录二: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江应梁403

附录三:《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中的“解说”&〔日〕大林太良415

后记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