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 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 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
  • 李雪铭,李欢欢,李建宏,张英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925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居住环境-环境地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 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地理学与人居环境1

1.1 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1

1.1.1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居环境1

1.1.2 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2

1.1.3 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结点2

1.1.4 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1.2 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4

1.2.1 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划分5

1.2.2 行政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研究7

1.2.3 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研究11

1.3 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12

1.3.1 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背景12

1.3.2 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线索14

1.3.3 文化自然地理学日趋“整体论”的研究视角——人居环境15

1.3.4 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课题15

1.4 人居环境的心理认知17

1.4.1 人居环境的动态性及其广义内涵18

1.4.2 人居环境的人学背景18

1.4.3 公众对人居环境概念的解读19

1.4.4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22

1.4.5 人居环境心理认知的特征23

1.5 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未来展望23

2 实证主义下的人居环境研究26

2.1 实证主义与人居环境学科26

2.1.1 实证主义26

2.1.2 人居环境学科28

2.2 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的领域30

2.2.1 成功的领域介绍30

2.2.2 实证主义对人居环境中“人”的研究33

2.3 人居环境实证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34

2.3.1 主要理论介绍34

2.3.2 方法模型35

2.4 小结与展望38

2.4.1 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的优缺点38

2.4.2 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展望38

3 人本主义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研究40

3.1 实证主义批判中形成的人本主义地理学40

3.2 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究成果43

3.3 人居环境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48

3.4 城市发展理论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49

3.5 人居环境学科体系中“空间”、“地方”的反思50

3.6 人居环境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应用研究52

4 人居环境的人文关怀:城市游憩55

4.1 城市的游憩功能与人居环境55

4.2 城市游憩系统的组成56

4.3 游憩系统的感知过程58

4.4 游憩系统认知阶段的“空间感知”、“地方感知”62

4.5 游憩系统意识阶段的“地方感”65

4.6 游憩系统能动性阶段的“改造”、“适应”、“逃避”66

4.7 游憩系统创造性阶段的“规划”、“管理”、“文化”68

5 城市游憩系统地方感的形成过程73

5.1 基于地方感理论的城市游憩感知网络模式73

5.2 基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地方感形成和演变框架75

5.3 游憩系统认知过程的地方感研究78

5.3.1 游憩地方感的地方认知和空间交互研究框架78

5.3.2 游憩地方感认知的研究群体划分78

5.3.3 游憩地方感认知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79

5.3.4 智能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探索82

5.3.5 直接的地方认知结果分析85

5.3.6 间接的地方认知结果分析88

5.4 游憩系统意识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0

5.4.1 地方认同的过程研究方法91

5.4.2 地方依赖的过程研究方法92

5.4.3 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认同和依赖93

5.4.4 地方抵触以及反感的过程研究方法94

5.4.5 地方厌恶的过程研究探索95

5.5 游憩系统能动性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6

5.5.1 地方依恋的强化和扩展推广96

5.5.2 地方厌恶的适应、转变和改造97

5.6 游憩系统创造性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8

5.7 游憩系统地方感形成阶段小结99

6 城市人居环境意象概论100

6.1 “意象”的相关研究100

6.1.1 环境意象100

6.1.2 城市意象101

6.1.3 空间意象101

6.2 人居环境意象解读102

6.2.1 人居环境意象的基本内涵102

6.2.2 人居环境意象的“生存观”103

6.3 人居环境意象主要研究方法103

7 城市人居环境意象的解构106

7.1 空间范围解构106

7.2 意象要素解构109

7.3 意象时间序列解构109

7.4 基于意象主体属性解构110

7.5 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14

7.5.1 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兴起114

7.5.2 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价值114

7.5.3 城市人居环境中意象细节的表达115

7.5.4 居住意象细节表达案例——以旧金山唐人街为例115

7.6 人居环境的意象化建设模式探讨118

8 意象解构的案例研究——以大连市为例121

8.1 人居环境意象空间范围层次解构分析121

8.1.1 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空间范围层次判定121

8.1.2 大连市人居环境感觉品质分析122

8.1.3 结论与建议125

8.2 人居环境意象要素解构127

8.2.1 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物质要素解构127

8.2.2 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非物质要素解构129

9 人居环境自明性研究133

9.1 关于自明性的理论探讨133

9.1.1 不同学科领域对自明性的探讨133

9.1.2 林奇关于自明性的论述134

9.1.3 诺伯舒兹的场所理论134

9.2 意象与自明性的关系135

9.3 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内涵及影响因子136

9.3.1 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内涵136

9.3.2 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影响因子136

9.4 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自明性影响因子研究137

9.5 大连市人居环境景观偏好分析141

9.5.1 景观散点图分析142

9.5.2 市民偏好图144

10 人居环境意象的网络化研究146

10.1 人居环境网络结构147

10.1.1 人居实践环境147

10.1.2 人居意象环境148

10.1.3 人居实践——新陈代谢148

10.2 人居环境网络功能149

10.2.1 促进人居环境改善149

10.2.2 缩小人居环境差异150

10.2.3 丰富人居环境景观150

10.3 人居环境网络元素的确定150

10.3.1 人居环境网络的形态学识别151

10.3.2 人居环境网络元素的生理学指标检验155

11 人居拟态环境研究160

11.1 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60

11.1.1 拟态环境的概念161

11.1.2 拟态环境的构成161

11.1.3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163

11.1.4 主观环境的作用164

11.1.5 拟态环境研究展望165

11.2 人居拟态环境的形成166

11.2.1 人居拟态环境形成的关键——心理环境166

11.2.2 人居拟态环境形成的主体——传播者和受众168

11.3 人居拟态环境的构成169

11.4 城市人居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70

11.5 人居拟态环境中的失真现象与整体优化171

11.6 人居拟态环境的心理学研究171

11.6.1 拟态环境的心理学研究综述172

11.6.2 拟态环境信息呈现方式和数量对现实环境辨认的影响173

11.6.3 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眼动证据183

12 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的案例研究193

12.1 研究对象及指标体系193

12.1.1 研究对象193

12.1.2 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195

12.1.3 大连市城市人居拟态环境指标体系原则195

12.1.4 指标体系196

12.2 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各要素特征198

12.2.1 人居拟态环境建筑特征198

12.2.2 人居拟态环境区域特征202

12.2.3 人居拟态环境文化特征203

12.3 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205

12.3.1 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现状205

12.3.2 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特征207

12.3.3 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形成机制208

12.4 结论与讨论209

13 人居环境空间的非物质化210

13.1 空间认知210

13.2 空间比喻212

13.3 空间想象213

13.4 人居环境的场所精神214

13.4.1 人居环境的场所及其形成215

13.4.2 人居环境场所精神解读217

13.4.3 人居环境场所精神的营造218

13.5 地方—人居环境的社会构造220

13.5.1 地方与空间的差异220

13.5.2 地方的社会结构221

13.5.3 地方—人居环境的社会构造222

13.5.4 人居环境的时空相关性223

13.6 人居环境归属感224

13.6.1 人类与居住环境情感研究224

13.6.2 人居环境归属感的内涵226

13.6.3 人居环境归属感的空间尺度230

参考文献2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