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0999757.jpg)
- 刘锡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750599587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民间文学-文学史-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概念1
第二节 民间文艺学流派的消长7
第三节 学科与国情9
第四节 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12
第一章 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滥觞期(1900—1918)17
第一节 神话学:现代民间文艺学的第一页17
第二节 梁启超: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19
第三节 “求新声于异邦”22
(一)《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俄]格奥尔吉耶夫斯基23
(二)《支那文明史》&[日]白河次郎、国府种德24
(三)《世界文明史》和《西洋文明史》&[日]高山林次郎28
(四)《东洋文明史》&[日]萨幼实编译本31
第四节 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31
第五节 夏曾佑:进化论的神话观35
第六节 鲁迅的神话观40
(一)神话的发生发展和消亡42
(二)神话的幻想46
(三)神话与文学的关系49
(四)中国古神话仅存片断问题53
(五)诗人为神话之仇敌54
(六)结语57
第七节 周作人早期民间文学研究57
(一)神话传说研究的利器58
(二)以类型理论和比较方法研究本土故事64
(三)抨击占验旧说 阐发儿歌新见71
第八节 孙毓修的童话故事论73
第九节 梅光迪: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76
第二章 歌谣运动的兴衰(1918—1926)78
第一节 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79
(一)在启蒙运动中诞生80
(二)歌谣研究会派的历史贡献85
(三)思想分歧未果而终89
第二节 刘半农:歌谣运动的首倡者98
(一)歌谣运动的开台锣鼓99
(二)比较研究的提出100
(三)中国民歌史上第一次科学采集102
(四)在法国期间的歌谣情结104
第三节 周作人20年代的民间文学理论105
(一)修改刘半农拟订的搜集方针105
(二)提出歌谣分类方案111
(三)对五行志派的批评113
(四)发起“歌谣与方言”的讨论115
(五)为神话的辩护117
(六)矛盾的立场与不确定的价值判断119
第四节 胡愈之与胡寄尘122
(一)胡愈之与《妇女杂志》122
(二)胡寄尘与《小说世界》128
第五节 董作宾:乡土研究的先驱132
(一)“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133
(二)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138
(三)考订与考订者141
(四)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146
(五)余绪149
第六节 乡土研究派的其他学者150
(一)“歌谣迷”&白启明151
(二)从歌谣研究妇女问题&刘经菴160
(三)城市歌谣的特点与变迁&孙少仙165
(四)歌谣代表了时代的民众的精神&张四维168
(五)淮南歌谣研究&台静农169
(六)歌谣传说研究&钟敬文176
(七)歌谣研究要重视实地调查&寿生184
第七节 顾颉刚的吴歌研究188
(一)搜集与编订189
(二)歌谣的变异性——一个实证的结论192
(三)历史民俗视角194
(四)歌谣乡土研究的典范195
(五)吴歌之“名”与“实”197
(六)吴歌史研究:风格与特点197
(七)结语201
第八节 孟姜女故事研究201
(一)研究的原委202
(二)研究的成果204
(三)转变:历史的考察207
(四)辐射式传播:地理的考察211
(五)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用传说的眼光看传说216
第九节 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胡适219
(一)比较研究法220
(二)“双重的文学”观227
(三)关于古代的故事诗230
(四)历史演进法与古史传说的研究233
(五)滚雪球与箭垛式235
第十节 《歌谣》停刊238
第十一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241
(一)“古史辨”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241
(二)层累的神话观246
(三)历史演进法251
(四)神话的人化与历史化254
(五)结语262
第十二节 杨宽:神话分化说265
(一)“分化融合说”的提出和内容265
(二)器物创制与推原神话269
(三)研究方法及其渊源270
第十三节 茅盾的神话研究271
(一)神话研究的历程271
(二)中国神话的演变:历史化与仙人化276
(三)中国神话的再造280
(四)神话时代的宇宙观284
(五)结语286
第三章 学术转型时期(1927—1937)289
第一节 中研院史语所民间文艺组289
(一)组建289
(二)收获时却遭遣散294
(三)最后的遗产:绥远采风297
第二节 民族学调查中的民间文学299
(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300
(二)《湘西苗族调查报告》303
(三)《广西瑶歌记音》308
第三节 人类学派及其成就311
(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传入312
(二)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317
(三)郑振铎的民间文学研究319
(四)许地山的民间文学观328
(五)徐蔚南与《民间文学》332
(六)谢六逸的《神话学ABC》335
(七)黄石的《神话研究》339
(八)林惠祥的比较神话研究342
(九)人类学派神话学说在中国的本土化344
(十)人类学派的历史贡献与局限346
第四节 民俗学派的崛起(上)——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348
(一)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民间文艺》348
(二)《民俗》周刊354
(三)民俗学者群的民间文学研究358
(四)罗香林《粤东之风》364
(五)贡献与局限367
第五节 民俗学派的崛起(下)——杭州中国民俗学会369
(一)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369
(二)钟敬文的民间文学学术思想384
(三)娄子匡对民间文学事业的贡献395
(四)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溃散402
第六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建设404
(一)《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陈子展404
(二)《中国民间文学概说》&杨荫深405
(三)《中国民间文艺》&王显恩408
第七节 陈梦家的神话研究409
第八节 《歌谣》周刊的再起412
(一)《复刊词》——新的纲领412
(二)梁实秋的“浪漫趋势”论415
(三)一个缺乏深度和新意的时代416
第四章 战火烽烟中的学科建设(1937—1949)419
第一节 沦陷区北平的民间文学研究419
(一)《歌谣》的停刊与学界的分化419
(二)沦陷后的民间文学研究421
第二节 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学派的崛起423
(一)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的问世423
(二)赵景深的故事研究427
(三)阿英、冯沅君431
(四)黄芝岗、叶德均437
(五)孤岛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出版438
第三节 社会—民族学派442
(一)南溪:中央研究院系统的学者444
(二)昆明:边疆研究群体445
(三)贵阳:吴泽霖与社会学家们448
(四)社会—民族学派的贡献与局限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