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通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孟昭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3111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训诂-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训诂通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通论篇1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训诂3
一、训诂的由来3
二、训诂的名称5
三、训诂工作8
四、训诂材料9
第二节 训诂学11
一、什么是训诂学11
二、训诂学的分期13
三、训诂学与训诂的区别13
四、训诂学的专业工作者目前的任务14
第三节 训诂学与各学科的关系15
一、训诂学在当代学科中的地位15
二、训诂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18
第四节 如何学好训诂学21
一、学习训诂学需要掌握的原则21
二、如何学好训诂学23
第二章 训诂实践的内容28
第一节 注音28
一、给难僻字注音28
二、给多音字注音29
三、给通假字注音29
第二节 辨析字形30
一、字形与字义的关系30
二、今形与古形31
三、书写上的错讹33
四、笔意与笔势33
五、古今字34
六、异体字36
七、繁简字38
第三节 释词40
一、表义词释义40
二、表音词释义43
三、解释词语容易出现的问题47
第四节 通句48
一、翻译48
二、串讲48
三、推因49
四、点明含义49
五、评析49
第五节 解释语法50
一、词法方面51
二、句法方面52
三、省略54
第六节 阐释修辞57
一、指明比喻57
二、指明互文58
三、揭示省文58
四、揭示变文58
五、指明连文(连言)59
六、其他修辞方式59
第七节 解释典制,补充史实60
一、解释典制60
二、叙事补史62
第三章 随文释义的正文体、传注体64
第一节 正文体64
一、什么是正文体64
二、正文体的类型65
三、正文体对后世的影响67
第二节 传注体70
一、什么是传注体70
二、传注体训诂的类型70
三、传注的附经86
第四章 通释语义的专著体88
第一节 专著体及其编排方法88
一、什么是专著体88
二、专著体的类型89
三、专著体的编排方法90
第二节 《尔雅》与《方言》93
一、《尔雅》93
二、扬雄的《方言》96
第三节 《说文解字》与《释名》98
一、许慎的《说文解字》98
二、刘熙的《释名》104
第五章 考释语义的考证体108
第一节 考证体108
一、什么是考证体108
二、考证体训诂的步骤109
三、考证体训诂的类型111
第二节 《白虎通义》与《风俗通义》114
一、班固的《白虎通义》114
二、应劭的《风俗通义》117
第三节 《字诂》、《义府》与《日知录》120
一、黄生的《字诂》、《义府》120
二、顾炎武的《日知录》124
第四节 《读书杂志》与《古书疑义举例》130
一、王念孙的《读书杂志》130
二、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135
第六章 训诂原理及方法142
第一节 训诂原理142
一、字与词的关系142
二、义与训的关系144
第二节 形训147
一、形训原理147
二、形训的类别148
三、形训的作用和局限157
第三节 声训159
一、何谓声训159
二、声训原理160
三、声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62
四、声训的类型164
五、声训的作用167
六、声训的局限性169
第四节 义训170
一、何谓义训170
二、义训的类型171
三、古代义训的不足174
四、据境索义176
第七章 训诂术语178
第一节 释义术语178
一、曰、为178
二、谓之、之谓179
三、谓180
四、甲、乙也180
五、言181
六、犹182
七、貌、之貌182
第二节 注音术语183
一、读若、读如183
二、读为、读曰183
三、甲读与乙同、甲读若乙同184
四、音185
五、反、切185
六、叶185
七、之言、之为言186
八、破读186
九、如字187
十、譬况法187
第三节 词例术语187
一、对文、散文188
二、浑言、析言188
三、转语、代语189
四、互文189
五、破字190
六、通语、凡语190
七、重言191
第四节 校勘术语191
一、脱、衍191
二、倒文、倒乙192
三、或作192
四、古文、今文193
五、当为、当作193
第八章 训诂名称194
第一节 注释类194
一、注194
二、释194
三、训195
四、故、诂195
五、笺195
六、诠195
七、音义196
第二节 疏解类196
一、解196
二、说197
三、传197
四、微197
五、章句198
六、疏、义疏、注疏198
七、正义199
第三节 考述类199
一、集解、集注199
二、补注200
三、校200
四、订201
五、述201
六、学201
七、证、义证201
八、疏证202
第九章 训诂简史20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训诂学203
一、训诂产生的原因203
二、先秦训诂的体式及方法203
三、先秦训诂的特点204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训诂学204
一、兴盛的原因204
二、兴盛的表现205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207
四、两汉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207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训诂学208
一、训诂范围的扩大208
二、训诂体式的创新209
三、字书、音书与雅书的分立发展210
第四节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211
一、疑古创新的时代背景211
二、宋代训诂成果及特点212
三、朱熹的训诂成就212
四、元明的空疏213
第五节 清代训诂学214
一、复兴的原因214
二、复兴的表现215
三、功绩卓著的训诂学家216
第六节 近现代训诂学218
一、训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218
二、训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219
第七节 当代训诂学221
一、繁荣的表现221
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成长壮大224
实践篇229
第一章 古书的校勘231
第一节 校勘及其历史231
一、何谓校勘231
二、校勘的历史演变233
第二节 校勘的内容234
一、校文字234
二、校篇章238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239
一、对校法239
二、本校法239
三、他校法240
四、理校法241
五、综合校勘法242
六、发凡起例243
第四节 校勘记举例243
一、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244
二、《史记》中的“校勘记”245
三、《汉书》中的“校勘记”247
第二章 古书的句读标点249
第一节 古书的句读符号249
一、简帛句读符号250
二、程式句读符号259
三、句读符号与现代标点的异同260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261
一、标点古文的步骤262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262
三、鉴定标点的原则269
第三节 句读标点错因种种272
一、由于古代文化知识所限而致误272
二、不明词义致误273
三、不合语法致误273
第三章 古书的今译275
第一节 今译的原则275
一、信276
二、达277
三、雅278
第二节 今译的方法278
一、直译278
二、意译278
三、翻译八法279
第三节 译文失误的十种情况282
第四章 读注和作注287
第一节 读注287
一、读注应坚持的原则287
二、读注前应尽可能地掌握该书的注释体例289
三、读注前要反复地阅读正文290
四、必须把注文与正文联系起来参互对照291
五、甄别注文,择善而从292
第二节 作注292
一、确定注释对象293
二、参考旧注,择善而用294
三、联系语境,准确释义295
四、由源及流,分层注释296
五、注文要符合情理297
六、注文要简明扼要、准确恰当297
第五章 训诂实践299
一、标点、注释、翻译299
二、校勘303
参考书目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