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 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胜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2352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27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高技术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 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总论:高新区发展的国家意义1
一、中国的国家高新区1
(一)国家高新区的范围1
(二)高新区的概念由来1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质2
(四)对特色发展的认识3
二、高新区与国民经济发展4
(一)高新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4
(二)高新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7
(三)高新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9
(四)高新区塑造“创新经济体”的形态15
三、高新区与国家创新系统建设19
(一)国家创新系统与局域创新系统19
(二)高新区的创新基础与能力19
(三)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三螺旋”结构22
(四)高新区提升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24
四、高新区与国家新兴产业发展26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26
(二)高新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集成化支撑平台27
(三)高新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28
五、高新区与现代城市建设31
(一)创新型城区与现代城市31
(二)高新区的创新型城区建设33
(三)高新区的知识型社区建设35
六、对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展望37
(一)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尚处于后发赶超阶段37
(二)政策取向应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38
(三)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40
第一章 国家高新区的崛起43
一、高新区的发展历程43
(一)酝酿成立时期43
(二)创建成长时期45
(三)二次扩张时期47
二、高新区的建设成就49
(一)高速度的发展49
(二)集约的经济效益51
(三)高度聚集的创新要素55
(四)活跃的创新创业58
(五)高效的创新价值转化61
(六)危机中的增长稳定器65
三、战略导向与推进举措70
(一)建设发展中的战略演变70
(二)关键推进举措71
四、新的发展议题77
第二章 高新区的创新政策体系79
一、高新区创新政策的阶段演变79
(一)线性创新模式下的区域聚焦政策79
(二)着眼于创新系统构建的创新政策82
(三)以创新为中心的全部门创新政策83
二、高新区的决策体制和政策框架85
(一)高新区的决策体制85
(二)高新区创新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87
三、高新区促进“产业化”的政策工具90
(一)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的政策与实践90
(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政策92
(三)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创新的政策98
(四)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99
四、高新区创新环境建设的政策方式101
(一)知识环境建设的政策101
(二)人才环境建设的政策104
(三)资本环境建设的政策109
(四)服务环境建设的政策115
(五)基础和条件建设的新进展118
五、高新区创新政策的未来发展120
第三章 高新区的产业发展121
一、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21
(一)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发展情况121
(二)高新区主要产业的结构变化125
二、高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134
(一)整体发展的态势134
(二)特色发展的优势137
三、高新区产业的“二元化”特征140
(一)“二元化”发展的背景和起因140
(二)“二元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141
(三)从传统产业集群到创新型产业集群142
四、谋求新的发展143
五、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案例144
(一)中关村的新兴产业发展144
(二)无锡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147
(三)杭州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150
(四)西安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153
(五)长春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156
(六)苏州工业园的纳米技术产业发展158
第四章 高新区的创业孵化165
一、高新区孵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65
(一)酝酿诞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65
(二)快速兴起:1991—2000年166
(三)体系化发展:2001—2010年166
(四)新的探索:2011年至今167
二、高新区孵化工作的成绩168
(一)高新区的创业孵化基地168
(二)高新区的创业企业成长169
三、高新区的创新孵化模式173
(一)专业孵化模式173
(二)“技术开发+孵化”模式174
(三)预孵化模式175
(四)后孵化模式176
(五)“风险投资+孵化”模式178
(六)集成服务模式180
(七)国际合作模式181
四、孵化器发展的新趋势182
五、高新区孵化器案例184
(一)清华科技园184
(二)中关村国际孵化园186
(三)武汉东湖创业中心189
(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191
(五)创新工场193
第五章 高新区的科技金融创新197
一、高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197
(一)1992年之前:财政专项资金和科技贷款的早期实践198
(二)1992—1999年:风险投资在两条路线上的探索199
(三)1999—2006年:资本市场逐渐完善200
(四)2006年以来:科技金融全面创新和加速发展202
二、科技金融的功能与结构204
(一)科技金融的政策逻辑204
(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结构209
三、当前的试验与示范211
(一)科技金融试点工作211
(二)“新三板”试点扩容213
(三)风险投资模式的创新与示范214
四、科技金融发展中的政府作用217
五、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案例218
(一)中关村: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218
(二)杭州高新区:科技银行金融产品创新223
(三)苏州工业园:规模最大的国创母基金225
(四)深圳:搭建全国投资网络的深创投228
(五)张江高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230
(六)成都高新区:打造西部科技金融信息中心的“盈创动力”231
(七)佛山高新区: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232
第六章 高新区的国际化发展235
一、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过程235
(一)早期探索(1988—1991年)235
(二)外向型经济导向下的国际化(1992—2005年)236
(三)自主创新导向下的新发展(2006年至今)237
二、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成效238
(一)国际贸易规模与质量迅速提升238
(二)国际化运营能力不断增强241
三、推进高新区国际化的政策措施242
(一)科技部的重要举措242
(二)各高新区的政策措施244
(三)国际化发展的模式246
四、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247
(一)挑战与机会247
(二)存在的问题与政策选择249
五、高新区园区国际化案例251
(一)中关村海淀园区251
(二)苏州工业园区253
(三)长春高新区255
(四)成都高新区257
六、高新区企业国际化案例258
(一)华为公司259
(二)联想集团260
(三)潍柴动力261
(四)三一重工262
第七章 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265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演变的过程265
(一)基本制度的建立265
(二)管理权限的落实与扩大266
(三)联合与协调机制267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结构与模式268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268
(二)高新区主要管理模式271
(三)体制机制创新276
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81
(一)高新区的解制型政府282
(二)高新区的发展型政府283
(三)高新区的服务型政府284
(四)高新区的创新型政府286
(五)高新区的法治政府288
四、体制机制的再创新289
(一)树立主动创新的意识,推动顶层设计289
(二)促进市场机制形成,规避政府失灵289
(三)加强制度规范,界定政府行为290
五、高新区体制创新的典型案例290
(一)中关村“集成协调”体制的探索290
(二)深圳高新区“开放型”管理体制的探索293
(三)广州高新区“政区合一”体制的探索294
(四)中山高新区“经营型园区”体制的探索295
(五)苏州工业园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经验296
第八章 缔造创新的国度299
一、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谈起299
二、响应变革,推动创业300
三、让创新沁入系统和缔造国家302
四、重塑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文化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