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京剧发展史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京剧发展史略
  • 苏移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978754023046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京剧-戏剧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京剧发展史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京剧的形成1

一、二百年前的北京戏曲舞台1

1.地方戏曲争相进京2

2.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达为戏曲发展创造了条件13

二、徽戏艺术与四大徽班进京15

1.丰富优美的声腔曲调15

2.内容生动、通俗易懂的剧本15

3.齐全的行当,精悍的武打17

4.重于做工,讲究表情17

三、京剧的诞生18

1.广泛吸收,博采众长18

2.在竞争中成长19

3.徽班的壮大和皮簧合奏的确立20

4.京剧的诞生21

四、京剧表演艺术家(一)30

第二章 清末京剧艺术的繁荣43

一、京剧繁荣的社会条件43

1.社会的进步思潮为京剧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43

2.北京地区的暂时安定为京剧的发展准备了条件44

3.清王朝对京剧改变了态度44

二、演出活动45

1.演出团体——戏班45

2.演出场所及舞台46

3.“票友”与“票房”49

4.观众50

5.科班51

6.向各地传播52

7.梆子腔的再度兴起和“梆子、皮簧两下锅”54

三、京剧从民间进入官廷55

四、京剧表演艺术家(二)61

1.老生62

2.武生76

3.小生80

4.旦角82

5.武旦92

6.老旦94

7.净角95

8.丑角101

第三章 演出剧目与剧作家104

一、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104

二、剧本的思想内容107

1.揭露封建压迫,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108

2.反对民族侵略,宣扬爱国主义思想110

3.歌颂妇女的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111

4.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歌颂正义秉公的清官113

5.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的小戏113

三、剧本的艺术特色115

1.宜于表演115

2.品类繁多的剧本形式117

3.语言大众化119

四、剧作家(一)120

第四章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对京剧的影响131

一、京剧改良运动131

1.强调戏曲的教育作用,要求戏曲为现实斗争服务132

2.改革旧习,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134

3.妇女演员的出现和妇女进戏园观剧135

二、时事新戏137

三、参加民主革命斗争的京剧艺人141

1.田际云参与戊戌变法,为光绪帝秘密传递进步书刊141

2.陈德霖铁石肝胆,勇斗美国侵略兵142

3.潘月樵、夏氏弟兄携梨园勇士攻打“制造局”142

4.王钟声为驱逐清廷,光复自由献出生命143

5.刘艺舟率演出团巧夺登州城144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京剧145

一、“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145

二、戏剧观及艺术审美观的改变147

三、京剧表演流派空前繁荣152

四、剧界新风尚153

1.废除“斋戒忌辰”日停止演出旧法154

2.废除“私寓”154

3.废用艺名155

4.整理戏园秩序,建造新型剧场155

5.艺人学文化158

6.艺人经济收入的提高160

7.男女演员同台演剧160

8.艺人热衷公益162

五、新型戏曲学校164

1.崇雅社164

2.南通伶工学社165

3.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66

4.国剧传习所167

六、“京派”与“海派”168

七、京剧登上世界舞台172

1.梅兰芳两次赴日访问演出172

2.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174

3.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剧176

4.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177

八、“民族虚无主义”和封建保守思想对京剧艺术的影响182

九、京剧表演艺术家(三)184

1.生角(老生、武生、红生、小生)184

2.旦角(青衣、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221

3.净角(铜锤、架子花脸、武花脸)254

4.丑角(文丑、武丑)265

第六章 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271

一、京剧评论与理论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271

1.京剧艺术的日趋成熟为京剧艺术研究准备了条件272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72

3.京剧队伍的成分发生了变化272

4.艺人物质生活的提高272

5.人们对于艺术品评、鉴别能力的提高273

6.报刊书籍的大量印行273

二、京剧期刊与论著274

1.期刊类274

2.京剧论著类280

三、京剧理论家与评论家284

第七章 演出剧目与剧作家294

一、剧目概况294

二、剧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05

1.剧本的思想内容305

2.剧本的艺术特点312

三、剧作家(二)316

第八章 抗战年代的京剧328

一、国民党政府管辖地区的京剧状况328

1.抗日战争初期武汉地区的京剧活动状况328

2.陕西西安和广西柳州两所戏曲学校的建立329

3.晋西北的一支歌剧队(即京剧演出队)334

4.重庆地区的京剧活动状况335

5.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342

6.国统地区京剧艺术的成就和问题345

二、日、伪侵占地区的京剧346

1.东北沦陷地区的京剧状况346

2.京津沪沦陷后的京剧状况347

3.科班与戏曲学校351

4.沦陷地区京剧艺术的特点和问题353

三、京剧表演艺术家(四)353

1.生角(老生、武生、红生、小生)353

2.旦角(青衣、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380

3.净角(铜锤、架子花脸、武花脸)398

4.丑角(文丑、武丑)403

第九章 抗日根据地的京剧408

一、活跃于部队的京剧演剧组织408

1.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平剧社408

2.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409

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文工团410

4.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野火剧社411

二、陕甘宁边区的京剧411

1.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和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分会412

2.延安的业余京剧活动412

3.鲁迅艺术文学院下属的平剧团社414

三、延安平剧研究院415

四、华北平剧研究院的建立419

五、山东根据地的京剧活动419

1.胶东地区420

2.滨海地区421

六、抗日根据地京剧艺术的改革成果421

七、戏曲作者、导演、演员422

参考书目442

后记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