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
  • 郑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506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选择 以转轨时期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为基础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证券市场及其监管制度9

第一节 证券市场博弈特征研究9

一、证券市场的形成——突破信用障碍的交易体制9

二、证券市场的零和博弈11

三、零和博弈特征下的市场规律17

第二节 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选择23

一、零和博弈市场的监管需求23

二、零和博弈市场监管的制度选择26

三、零和博弈市场监管的制度安排28

四、零和博弈市场监管的制度要件34

第三节 主要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框架及效用评价39

一、行政与司法救济并重的美国证券监管制度39

二、英国证券市场的“自律监管”43

三、“护航式”的日本证券监管制度46

四、我国香港证券监管制度的“轻度行政监管”48

五、德国证券监管制度的三层架构51

第二章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路径变迁53

第一节 强制性变迁市场下监管制度的演进历史54

一、发行及上市的准入审批路径55

二、新股发行方式的管控59

三、发行价格的行政监管措施65

四、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变化70

五、对交易所及其交易机制的管制76

第二节 强制性变迁路径下的监管制度特点分析82

一、监管制度的供给取决于监管层对市场的认知程度而非对市场需要的回应82

二、监管制度的供给服从于政府多元化的价值考量84

三、强制性的制度供给特征忽视了市场主体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管的基本作用88

四、政府介入到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甚至成为与市场进行博弈的一方利益主体89

五、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供给容易孳生权力“寻租”的温床92

六、导致市场运行主体自我监管与调节功能较小93

七、证券市场的运行具有“政策市”、“消息市”的特点,增加了制度的不稳定因素94

八、证券交易所与市场主体逐渐失去了“初级行动团体”的功能,市场活力受到严重损害96

第三章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制度基础——回归市场化化条件下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分工98

第一节 市场化条件下证券监管机关权限设置的世界经验98

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权限98

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监管职责102

三、日本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SC)的监管职能105

四、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监管范围107

五、我国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监管权力109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一——“婆婆型”的证券监管机关112

一、我国证券监管机关的演变112

二、我国证券监管机关的监管职责与监管内容115

三、我国证券监管机关监管权限之问题所在120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二——“丫环式”的证券交易所128

一、政府主导的证券交易所128

二、“名不符实”的会员制交易所131

三、证券交易所与市场参与者的非对称关系133

四、证券交易所在定位失衡下的职能失衡140

第四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三——“花瓶式”的自律监管组织145

一、自律监管组织对有效监管的意义145

二、我国自律组织理论定位与实际功能的差距147

三、政府驱动型自律组织自律功能的缺失149

第五节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问题之四——“帮凶式”的中介服务机构153

第六节 市场化条件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框架之重述155

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我国已经具备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监管的条件155

二、市场化条件下监管制度之理念转换163

三、市场化条件下监管制度之架构重塑174

第四章 发行监管的制度重构205

第一节 境外市场发行监管制度评述206

一、以披露原则至上的美国式注册登记制度206

二、以自律为基础,招股说明书内容审批为保障的英国式监管208

三、以交易所实质审查为主,监管部门接受举报为辅的新加坡模式210

四、以交易所与金管局审查并存的香港“双重存档”制度212

第二节 我国发行制度史上“额度制”、“审批制”与“核准制”的绩效评价214

一、“额度制”的历史背景及其制度影响214

二、“审批制”的背景及制度评价217

三、“核准制”的背景及制度评价220

第三节 发行监管制度重构的制度设计223

一、“注册制”的改革呼声223

二、发行监管制度改革:价值取向的选择229

三、发行监管制度重构的方向238

四、发行监管制度重构:路径与方式247

第五章 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改进265

第一节 上市公司收购及其规制265

一、上市公司收购——不可回避的商业现象265

二、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矫正博弈结构失衡的危险268

三、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制度——监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71

第二节 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选择278

一、美国模式278

二、英国经验283

三、欧盟实践285

四、香港做法291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路径294

一、早期收购监管制度的摸索294

二、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框架的搭建297

三、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现状302

四、现行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主要问题308

第四节 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的改进建议321

一、理顺对“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制度逻辑321

二、正确理解并执行“阶梯式披露”制度325

三、证券监管机关的“放权让利”328

四、要约收购的合理分类与对应规制332

五、要约收购失败的行为限制335

六、合理设置收购方收购成功后的“挤出权”336

第六章 内幕交易监管的制度完善338

第一节 内幕交易的防范与查处——世界性的监管难题338

一、内幕交易之“原罪”338

二、内幕交易之界定341

三、内幕交易监管之经验教训345

第二节 我国内幕交易监管的制度轨迹358

一、内幕交易监管内容的变化358

二、内幕交易监管执法体系的推进364

三、内幕交易的归责体系的演进367

第三节 我国内幕交易监管存在的问题372

一、内幕信息的界定标准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现状与监管需求372

二、内幕交易被惩处的数量较少374

三、内幕交易的监管既不透明也不公开377

四、内幕交易监管执法的局限性378

五、内幕交易的处罚不具有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379

第四节 完善内幕交易监管的若干想法382

一、内幕交易监管的法理选择382

二、内幕交易预警机制的完善387

三、内幕交易有效监管的制度引导392

第七章 市场操纵行为监管之提升399

第一节 市场操纵监管的国际经验399

一、市场操纵之惯常方式400

二、对市场操纵认定的国际经验403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特点分析415

一、“庄股成风”的市场环境和投资心态415

二、“狡兔多窟”的市场操纵者416

三、散播虚假信息的误导手段418

四、虚假报价的价格诱导420

五、基金管理公司(人)的“对敲”操纵与利益输送422

六、大小非减持的“价格猫腻”424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重心427

一、市场操纵行为的科学化认定427

二、“隐名账户”的监管431

三、“撤单行为”的分类监管436

四、“虚假信息操纵”的防范441

五、大股东操纵股价的监管预警447

六、基金管理公司交易的透明性监管450

第八章 退出机制的优化452

第一节 我国退市制度之演进453

一、“只上不下”的制度开局453

二、“说下不下”的制度过渡454

三、“下少上多”的制度实践455

第二节 退市标准和程序之比较研究456

一、退市标准研究456

二、退市程序比较研究462

第三节 对我国退市规则的改进建议467

一、我国退市制度改进的基本原则467

二、对退市规则改进的具体建议469

参考文献4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