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基础
  • 王彩霞主编;詹向红,孙理军,章文春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615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6

二、辨证论治10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

第一节 气一元论12

一、气的基本概念12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3

第二节 阴阳学说1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涵15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6

第三节 五行学说1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涵18

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19

第三章藏象22

第一节 五脏22

一、心23

[附]心包络24

二、肺24

三、脾26

四、肝27

五、肾29

[附]命门31

第二节 六腑32

一、胆32

二、胃32

三、小肠33

四、大肠34

五、膀胱34

六、三焦34

第三节 奇恒之腑35

一、脑35

二、髓36

三、女子胞37

[附]精室3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3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38

二、腑与腑之的关系41

三、脏与腑的关系41

第四章经络4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44

一、经络的概念44

二、经络系统44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45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6

第二节 十二经脉47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47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48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48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49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49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次序50

七、十二经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50

第三节 奇经八脉55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功能55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功能特点及常用腧穴56

第五章气血津液62

第一节气62

一、气的基本概念63

二、气的生成63

三、气的主要功能64

四、气的运动66

五、气的分类67

第二节血70

一、血的基本概念70

二、血的生成70

三、血的循行71

四、血的主要功能72

第三节 津液7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72

二、津液的代谢73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74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75

一、气与血的关系75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76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77

第六章病因78

第一节 外感病因78

一、六淫79

二、疠气83

第二节 内伤病因84

一、七情内伤84

二、饮食失宜85

三、劳逸失度86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86

一、痰饮86

二、瘀血87

三、结石89

第四节 其他病因89

一、外伤90

二、寄生虫90

第七章病机92

第一节 发病与转归92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92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93

三、发病的类型94

四、疾病转归的形式95

第二节 基本病机97

一、邪正盛衰97

二、阴阳失调99

三、气血津液失常101

四、“内生五邪”病机106

第八章诊法110

第一节 望诊110

一、望神111

二、望色112

三、望形态113

四、望头项五官115

五、望舌117

六、望皮肤122

七、望二阴123

八、望排出物123

九、望小儿指纹125

第二节 闻诊126

一、听声音126

二、嗅气味128

第三节 问诊129

一、一般问诊129

二、问现在症状130

三、妇科问诊136

四、儿科问诊137

第四节 切诊138

一、脉诊138

二、按诊143

第九章辨证146

第一节 八纲辨证146

一、八纲基本证候146

二、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150

第二节 气血津液阴阳辨证154

一、气病辨证154

二、血病辨证155

三、气血同病辨证156

四、津液病辨证157

五、阴阳失调病辨证159

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16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61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62

三、脾与胃病辨证163

四、肝与胆病辨证16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67

六、脏腑兼病辨证168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169

一、六经辨证170

二、卫气营血辨证172

三、三焦辨证173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175

第一节 养生175

一、养生的基本概念175

二、养生的重要意义176

三、养生的基本原则177

第二节 治则181

一、扶正祛邪181

二、标本先后182

三、调整阴阳183

四、正治反治184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186

第三节 治法187

一、汗法187

二、吐法188

三、下法188

四、和法188

五、温法188

六、清法189

七、消法189

八、补法189

第四节 康复189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190

二、常用的康复方法191

第十一章中药基础196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196

一、中药的性能196

二、中药的用法197

第二节 常用中药198

一、解表药198

二、清热药201

三、泻下药208

四、祛风湿药209

五、芳香化湿药211

六、利水渗湿药212

七、温里药215

八、理气药217

九、消食药218

十、驱虫药219

十一、止血药220

十二、活血祛瘀药222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224

十四、安神药227

十五、平肝息风药229

十六、开窍药231

十七、补虚药232

十八、收涩药238

第十二章常见病的辨证治疗与预防调护241

第一节 感冒241

第二节 咳嗽242

第三节 喘证244

第四节 心悸246

第五节 胸痹248

第六节 胃脘痛250

第七节 泄泻252

第八节 便秘254

第九节 黄疸255

第十节 鼓胀257

第十一节 腰痛259

第十二节 水肿260

第十三节 遗精262

第十四节 淋证264

第十五节 眩晕265

第十六节 头痛267

第十七节 癫狂269

第十八节 郁证270

第十九节 不寐272

第二十节 消渴274

第二十一节 中风275

第二十二节 痹证277

第二十三节 痿证279

第二十四节 痛经281

第二十五节 崩漏282

第二十六节不孕症284

第二十七节 耳鸣、耳聋286

第二十八节 牙痛287

第十三章针灸与推拿基础289

第一节腧穴289

一、腧穴的概念289

二、腧穴的分类289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290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291

第二节毫针刺法297

一、针刺前的准备297

二、刺法297

三、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301

四、针刺注意事项302

第三节 灸法302

一、常用灸法302

二、灸法的作用304

三、注意事项304

[附]拔罐法305

第四节 推拿基础305

一、适应证305

二、操作方法305

三、注意事项308

[附]刮痧疗法308

第五节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310

一、中风310

二、感冒310

三、哮喘311

四、呕吐311

五、泄泻312

六、痢疾312

七、便秘312

八、癃闭313

九、淋证313

十、遗精313

十一、阳痿313

十二、不寐314

十三、癫狂314

十四、痫证314

十五、眩晕314

十六、头痛315

十七、痹证315

十八、痿证316

十九、面瘫316

二十、坐骨神经痛317

二十一、痛经317

二十二、胎位不正317

二十三、肠痈317

二十四、扭伤317

二十五、耳鸣、耳聋318

二十六、牙痛3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