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059852.jpg)
- 赵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3384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英语-词汇-对比研究-汉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2
1.1.1理据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2
1.1.2理据研究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4
1.1.3理据研究的理论意义6
1.1.4理据研究的应用价值9
第二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方法11
1.2.1共时与历时相结合11
1.2.2内部与外部相结合12
1.2.3中学与西学相结合13
1.2.4人文与科学相结合15
第三节 本研究的概述16
1.3.1本研究的选题16
1.3.1.1词汇理据16
1.3.1.2英汉对比17
1.3.2本研究的结构19
第四节 小结22
第二章 语言理据研究的理论问题24
第一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历史24
2.1.1宗教和神话中的语言理据观24
2.1.1.1西方的“语言神授说”24
2.1.1.2汉民族的文字发生论26
2.1.2“轴心时代”哲学研究反映的理据观27
2.1.2.1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论”与“约定论”之争28
2.1.2.2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31
2.1.3古代语言研究中的理据观36
2.1.3.1西方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36
2.1.3.2中国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41
2.1.4现当代语言理据研究49
2.1.4.1语言哲学研究的理据观50
2.1.4.2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52
2.1.4.3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54
2.1.4.4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55
2.1.4.5认知语言学的理据观56
2.1.4.6中国现当代的语言理据研究58
第二节 与理据相关的一些概念63
2.2.1任意性与理据性63
2.2.1.1现代语言学的“任意性”概念64
2.2.1.2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66
2.2.2象似性与理据性72
2.2.2.1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现状73
2.2.2.2语言符号象似性的概念77
2.2.2.3象似性与理据性的关系81
2.2.3内部形式与理据性83
2.2.3.1“内部形式”与“内在语言形式”83
2.2.3.2内部形式与理据性的关系87
2.2.4语义透明度与理据性89
第三节 理据的定义和类型91
2.3.1理据的定义91
2.3.1.1从语言系统内部入手定义理据91
2.3.1.2超越“语言系统”的理据定义93
2.3.1.3理据定义的再思考96
2.3.2理据的类型103
2.3.2.1前人对理据类型的研究103
2.3.2.2本研究对词汇理据的分类107
第四节 小结113
第三章 词汇与理据性116
第一节 词的概念116
3.1.1词和西方语言116
3.1.2汉语的“词”117
3.1.2.1字和词118
3.1.2.2词和语120
第二节 英汉语的词汇系统122
3.2.1英汉词汇系统的发展:原生词和派生词122
3.2.2英汉词汇系统的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126
3.2.2.1英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126
3.2.2.2汉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127
第三节 词汇和理据131
第四节 小结132
第四章 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135
第一节 文字对语言的能动作用——以汉语汉字为例135
4.1.1汉字的来源和特点136
4.1.1.1汉字的来源136
4.1.1.2汉字的特点140
4.1.2汉字对汉语的能动作用148
4.1.2.1共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149
4.1.2.2历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151
4.1.2.3从认知科学看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153
4.1.2.4从汉语研究传统看汉字的重要性154
4.1.2.5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之反思156
第二节 单纯语言符号的结构159
4.2.1单纯语言符号的二元结构观159
4.2.2单纯语言符号的三元结构观161
4.2.3单纯语言符号三元结构模式的普遍价值164
第三节 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166
4.3.1英汉语音理据对比167
4.3.1.1英汉语的拟声词167
4.3.1.2英汉语的语音象征168
4.3.1.3英汉语音理据的程度170
4.3.2英汉文字理据对比171
4.3.3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172
第四节 理据观和任意论:中西不同的主流语言观173
4.4.1任意论及其限制条件174
4.4.1.1完美的任意性理论174
4.4.1.2索绪尔任意性理论的限制条件177
4.4.2任意论和理据观不同的语言哲学取向178
4.4.2.1任意论拒斥意义和现实的倾向178
4.4.2.2理据观与意义、现实的紧密联系180
4.4.3任意论和理据观的不同研究路径182
4.4.3.1任意论的科学方法182
4.4.3.2理据观的人文路线和经验方法184
4.4.4中西语言观念的会通与整合186
第五节 小结187
第五章 英汉合成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189
第一节 英语复合词和派生词的理据性189
5.1.1英语复合词的理据性189
5.1.1.1英语复合词的形式190
5.1.1.2英语复合词的构成191
5.1.2英语派生词的理据性193
5.1.2.1英语派生词的形式193
5.1.2.2英语派生词的构成196
第二节 汉语合体字和双音词的理据性197
5.2.1汉语合体字的理据性198
5.2.1.1会意字的理据性198
5.2.1.2形声字的理据性199
5.2.1.3合体字的音韵理据206
5.2.2汉语双音词的理据性207
5.2.2.1汉语双音词地位的确立207
5.2.2.2汉语双音词的构成211
第三节 英汉语合成符号构造的共性特征212
5.3.1英汉语合成符号的共同构造212
5.3.2英汉语合成符号结构式共性的原因214
第四节 小结216
第六章 英汉外来语及理据性对比研究218
第一节 英汉外来语概况219
6.1.1英语外来语概况219
6.1.1.1英语外来语的数量219
6.1.1.2英语外来语的来源220
6.1.2汉语外来语概况222
6.1.2.1汉语外来语的历史222
6.1.2.2汉语外来语的范围223
6.1.2.3汉语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227
第二节 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引进228
6.2.1英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借贷”228
6.2.2汉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转写”229
6.2.3英汉引进外来语的共同机制及其理据231
第三节 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233
6.3.1英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233
6.3.2汉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235
6.3.2.1汉语对纯写音外来语的排斥和淘汰235
6.3.2.2在纯写音外来语上添加或更换表义的构字部件237
6.3.2.3汉语外来语写音成分的“字化”239
6.3.2.4写音外来语的韵律化240
6.3.3英汉外来语同化的理据241
第四节 小结244
第七章 英汉词汇的经济理据248
第一节 语言的经济性248
7.1.1语言经济原则概述248
7.1.2经济理据与英汉词汇系统251
第二节 英汉词化现象对比研究253
7.2.1词库253
7.2.2词化255
7.2.2.1词化的概念255
7.2.2.2词化程度的判断标准257
7.2.2.3表达简约与记忆简约的互动261
7.2.3表达简约的作用263
7.2.3.1词项词化程度的提高263
7.2.3.2词库规模的扩大264
7.2.4记忆简约的作用265
7.2.4.1词化手段的低词化程度倾向265
7.2.4.2有效控制词库规模269
第三节 英汉语的开放性与经济原则272
7.3.1英汉语的“开放性”272
7.3.1.1英语的“开放性”272
7.3.1.2汉语的“开放性”273
7.3.2英汉语的“开放性”与理据性274
7.3.2.1英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275
7.3.2.2汉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277
7.3.3经济原则视角下的语言开放性277
第四节 小结279
第八章 英汉词汇的转隐喻理据281
第一节 隐喻研究的认知视角281
8.1.1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281
8.1.2隐喻的认知机制283
8.1.2.1概念隐喻理论283
8.1.2.2合成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284
8.1.3转喻和隐喻的关系287
8.1.3.1转喻是隐喻的基础287
8.1.3.2转喻和隐喻构成一个连续体288
第二节 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转隐喻理据289
8.2.1一词多义现象289
8.2.2一词多义的转隐喻理据292
8.2.3英汉一词多义隐转喻理据的共性和差异:以air和“气”为例293
8.2.3.1 air的一词多义现象294
8.2.3.2“气”的一词多义现象296
8.2.3.3 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共同特征298
8.2.3.4 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差异299
第三节 英汉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300
8.3.1英汉转隐喻名名复合词的类型301
8.3.1.1半喻式名名复合词302
8.3.1.2全喻式名名复合词303
8.3.1.3双层比喻式名名复合词305
8.3.2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认知解释306
8.3.2.1认知参照点模型307
8.3.2.2框架语义学视角308
8.3.2.3棱柱形模式309
8.3.2.4认知理论对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解释力310
8.3.3英汉文化和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311
第四节 小结313
第九章 结论315
参考文献324
1.期刊论文324
2.论文集析出论文及其他论文329
3.专著335
4.论文集344
5.工具书346
6.学位论文347
7.网络资源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