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香菇栽培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香菇栽培史
  • 张寿橙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 ISBN:978755080294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188MB
  • 文件页数:556页
  • 主题词:香菇-蔬菜园艺-农业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香菇栽培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1

第一节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概况1

第二节 中国香菇栽培1800年的史料见证6

第一编 闽浙之交 菇源圣地10

第一章 中国为世界香菇栽培的发源地10

第一节 江浙之巅 菇源圣地10

一、发现香菇,驯化与栽培香菇,历史漫长11

二、世界上最早吃香菇的是龙、庆、景菇民的先人12

第二节 在劳动与谋生过程中创造的砍花法12

第三节 以传承砍花法栽培而形成的菇民区14

第四节 菇民区之特征16

一、严酷的自然环境16

二、千百年来菇民远涉他乡寻找菇场17

三、菇民区内生活和生产都具有与一般山区不同的特征17

四、菇民与菇山生存18

第五节 香菇业与菇民区经济19

附录一 饿殍遍山野菇民死难多——龙泉龙溪乡1941年灾荒的历史记录19

附录二 菇民研究20

第二章 以孢子繁殖为核心的砍花法栽培30

第一节 砍花法开创了人类以孢子繁殖大型真菌之先河30

第二节 砍花的作用和机理30

一、承受孢子30

二、破坏树皮结构31

三、平衡水分,防止树皮起翘31

四、改善菇木的物理和化学状态32

第三节 砍花方法32

一、决定砍花方式的因素32

二、砍花、溜花33

三、凉柴遮阴33

四、开水口34

五、砍花深浅35

第四节 砍花法如何防治病虫鸟兽危害35

一、菇山生存三不准35

二、对付病虫鸟兽,全凭一双手36

第五节 砍花栽培在香菇物种优化中的作用38

第六节 砍花法与森林生态的高度和谐39

一、休眠期砍伐,树木极易萌芽更新40

二、先剔桠,后伐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幼林40

三、砍伐量始终低于生长量41

附录一 香菇与森林——就景德镇菇山调查看砍花法栽培香菇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41

附录二 从光绪年间的菇场契约分析砍花法对森林的合理利用48

第三章 独特的中国香菇文化51

第一节 香菇之神——吴三公51

第二节 刘基和中国香菇的皇封专利52

一、皇封专利考52

二、皇封专利在中国香菇发展史上的作用54

第三节 菇神庙——中国香菇史上的特殊产物55

一、菇山神坛和村落神殿55

二、大型菇神庙56

三、神庙文化对中国香菇业发展的影响62

第四节 深厚的香菇文化,为中华农业文明增辉66

一、香菇业为森林合理利用开辟了重要途径66

二、方志和史料丰富了我国农业文明宝库66

三、独创的菇山语言形成年代至今仍是一个谜67

四、菇山谚语,意涵深邃68

五、“蕈”字的流行,显示中华菇业发展的千秋历史71

附录一 日本专家千里求教一“樼”字73

附录二 龙南——中华香菇历史与文化第一乡75

附录三 发生在下田菇神庙的故事76

附录四 何澹石雕塑像在下田菇神庙落成79

第二编 历史绵长 菇场辽阔83

第四章 魏晋时期香菇已在江南山区栽培83

第一节 《博物志》和《山蔬谱》将我国香菇栽培历史推至1800年前83

第二节 魏晋时期香菇栽培均为砍花法84

第三节 按龙泉沿革:晋时属永嘉郡,龙、庆、景正是香菇栽培发源地85

第四节 晋之前香菇历史仍不明确86

附录 从地理域名的历史变迁看1800年的香菇史87

第五章 宋代,中国香菇的技术成熟与区域扩展92

第一节 何澹记叙,显示宋代砍花法栽培已高度成熟92

一、185字的栽培学解释93

二、185字的年代存疑与考证95

三、何澹香菇记叙彰显我菇民的历史功绩97

四、何澹晚年调兵三千,整修通济堰,名垂青史99

五、何澹对菌与木材关系原有记叙99

第二节 何澹——香菇文化之父100

一、何澹塑像揭幕典礼100

二、何澹将成为中华香菇博物馆的核心展示人物101

附录一 何澹香菇记叙800周年祭101

附录二 何澹年谱102

第三节 陈仁玉《菌谱》——中国最早的菌类专著103

一、陈仁玉《菌谱》以香蕈为核心103

二、宋代,香菇早已作为贡品进献皇上104

三、砍花与惊蕈在宋代已普遍使用105

四、宋时台州香菇的栽培者是龙、庆、景菇民106

五、陈仁玉——一位菌物学家的历史奉献108

第四节 宋代,干鲜香菇已成为宫廷和富有者之重要食品108

第五节 宋代,中日香菇贸易已在和尚之间开展109

第六节 宋代,浙江已成香菇主要产地109

第六章 元代香菇栽培已扩展至闽、赣、皖诸省111

第一节 《菌子》篇代表元代的香菇栽培水平111

一、技术已完整和成熟112

二、历史上王祯首先描述了香菇组织繁殖和种的概念112

三、香菇生产的经济效益被高度肯定112

第二节 砍花法栽培向闽、皖、赣诸省扩展113

第三节 元代不存在“泔浇土覆”的栽培方法113

第七章 明至清康乾时代中国香菇业处高潮时期116

第一节 明至清康乾时期,菇场已扩展至全国十余省、区116

第二节 “皇封专利”有利于菇业发展117

第三节 明清时代香菇贸易勃兴,菇价高促进了生产117

第四节 康乾时期,闽、赣、粤、皖菇场扩展迅速118

第五节 乾隆之后菇神庙大量出现118

第六节 龙、庆、景菇民足迹遍布十三省二百五十余县119

第三编 清末民国 菇业滞后124

第八章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中国香菇业124

第一节 历经千年,菇场格局已定124

第二节 闽、赣、粤、皖成为中国香菇主产地124

第三节 菇业会馆出现,行业开始走向联合与自治125

第四节 香菇业贸易中心确立125

第五节 沿袭砍花法,技术少有进步126

一、从《闽产录异》分析晚清和民国初之栽培技术126

二、民国时期我国香菇仍全部采用砍花法126

第六节 总产量达历史较高水平126

第九章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香菇进出口贸易128

第一节 香菇独特的商品属性128

第二节 以产地优势形成的历史名菇129

第三节 清末香菇的进出口贸易130

一、进口130

二、出口130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香菇贸易132

一、干香菇进出口数量变化132

二、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38

第五节 民国时期,在日本香菇进口冲击下的中国菇业139

一、历史上的中国香菇业十分脆弱139

二、日本菇快速上升,取代中国市场139

三、中国菇业奄奄一息140

第十章 保守与革新,中日香菇差距拉大142

第一节 保守技术秘密,沿袭旧法与旧制,缺少革新动力142

第二节 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菇民生存困难143

第三节 人口增加,森林递减,菇场压缩,谋生困难144

第四节 社会发展缓慢,缺乏现代科技支持145

附录一 中国与日本香菇产业发展差距145

附录二 民国时期发生在龙泉的菇民社团之争146

附录三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香菇著名历史人物简录149

第四编 革新起步 贸易全球152

第十一章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技术革新152

第一节 戴芳澜首开真菌学与植物病理学教学,培养学科人才152

第二节 潘志农等开创三山农艺社种菇部,推行新法种菇152

第三节 李师颐在龙泉成立我国第一个香菇种子繁育场153

第四节 潘志农和李师颐等对香菇技术研究的重要成就154

一、发现与重视菌种的作用154

二、制成孢子粉和种木菌种154

三、推行段木香菇生产154

附录一 1994年版《龙泉县志》关于李师颐的介绍155

附录二 李师颐的香菇人生155

第五节 裘维蕃对食用菌栽培研究的重大贡献161

附录三 缅怀裘维蕃先生163

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香菇生产16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香菇业的扶持与宽容164

第二节 农村工作极“左”,菇民成为批判对象164

第三节 枪毙香菇——毁了香菇,害了菇民167

附录一 祁门惊变,菇民流泪又流血168

附录二 治理整顿,保护菇民171

第四节 菌丝播种,木屑压块,上海引领,再掀革新高潮173

一、农科院纯菌种影响全国173

附录三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教授简介174

二、马陆香菇大楼振奋大江南北175

第五节 广东翁源的段木菌丝播种取得重要成果177

附录四 关键时刻显风骨——怀念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陆大京教授178

第六节 福建菇类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79

第七节 杨新美教授三里岗播下了香菇致富的种子180

第八节 娄隆后教授为发展香菇生产向中央建议182

第十三章 菇业腾飞,产量稳占全球八成183

第一节 张继仁段木栽培实践,推进了菇乡技术革新183

第二节 在“香菇万岁”声中,菇乡迎来香菇大发展185

第三节 中国第一条香菇街和香菇市场在庆元出现188

第四节 香菇节和香菇业国际会议在庆元召开189

第五节 古田木屑菌棒香菇符合我国南方生态和农户的经营水平191

一、菌棒大田栽培的三大优势192

二、坚定不移地走食用菌致富之路193

第六节 菌棒栽培使中国香菇一举而主宰国际市场194

第七节 菌棒栽培,古田成了朝圣的山城195

一、木屑菌棒创始者彭兆旺功不可没196

二、一项革新让百万农人受益196

三、彭氏家族矢志香菇,精神感人197

四、荣誉授予一个平凡的劳动者197

附录一 中国香菇的功勋人物——记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彭兆旺先生198

第八节 中原崛起,东北西南出现新的香菇产销中心201

一、西峡食用菌迎来了第二个春天201

二、泌阳独创无遮阴强光小棚栽培而成花菇之乡202

三、随州成为中国香菇的耀眼新星204

第五编 贸易改革 应对挑战208

第十四章 输日壁垒,咄咄逼人208

第一节 十年奋发,中国香菇走向全球208

一、菇业腾飞,源于古田木屑袋料栽培209

二、无序发展,市场起伏,菇贱伤农210

三、贬低“中国产”,对日贸易前景堪忧211

第二节 日本无法抗拒中国香菇213

一、2000年,中国香菇输日达到新顶点213

二、优势丧失,衰败乃其自然213

三、抵制中国菇,图谋已久214

四、政府扶持,回天乏术215

五、日本无法抗拒中国香菇215

第三节 贸易壁垒,使输日香菇频受打击217

一、价廉、物美、量大,中国菇震惊日本朝野217

二、小川武广向朱总理提出:抑制中国香菇输日218

三、三次请愿,三大巨头决定反倾销218

四、2001年,日本市场筑起第一道贸易壁垒219

五、2002年,香菇“甲醛致癌”219

六、2003年,《JAS法》与《种苗法》220

七、以《肯定列表制度》增加香菇检测,阻遏进口220

附录 问题出中国 根源在日本——从输日菇、耳甲氰菊酯农残超标看日本的双重标准220

第四节 中国香菇具有全球贸易的金牌优势223

一、1800年历史,植根深厚223

二、壁垒重重,中国菇巍然屹立224

三、神奇缘因历史与文化225

第十五章 贸易改革,应对挑战227

第一节 提出以“出口指标拍卖,加价出口,反哺产地”的改革方案227

一、内忧外患,菇贱伤农227

二、将“加价出口,反哺产地”作为出口改革的核心228

三、改革的设计受到省、市和中央高度关注228

第二节 改革起步,外经贸部门高度重视230

一、深入产地,专题调研230

二、海关设干、鲜香菇出口商品编码231

第三节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专门成立鲜、干香菇出口理事会231

一、对干、鲜菇出口实行“预核签章”232

二、“加价出口,反哺产地”,最终成功与否要靠商会232

第四节 著名学者呼吁出口改革,保护菇业233

一、张树庭教授等联名呼吁实施“加价出口,反哺产地”233

二、反对贸易上的双重标准,保护中国菇业234

三、主产地勇于承担质量与安全,配合改革235

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强烈希望推进改革235

附录一 2010年我国食药用菌产品出口全球的数量统计236

附录二 中日香菇贸易,三十年回眸239

附录三 1985—2008年我国香菇生产与出口日本数量242

第六编 各省菇业 史绩辉煌246

第十六章 南宋,浙江的香菇辉煌246

第一节 香菇历史上发生在浙江的重大事件246

一、龙泉、庆元、景宁为香菇栽培发祥地246

二、砍花法栽培香菇最完整的记录,出现在南宋的《龙泉县志》246

三、《博物志》和《山蔬谱》均证明晋时的香菇栽培246

四、宋代,天台万年山生产香菇被记入《赤城志》247

五、《菌谱》被誉为历史上第一部蕈菌“辞典”出在仙居247

六、中日香菇贸易于1223年发生在宁波247

七、历史上最早研究香菇药用价值的是海宁中医吴瑞247

八、刘基关注菇民生存,被奉为菇神247

九、陆容转记185字,使香菇砍花栽培文字经广东流传至日本247

十、弘法大师从天童寺研究佛经返日后,在修善寺传授香菇栽培249

第二节 香菇的孢子栽培,显示浙江山林文化发育为人类之先249

第三节 宋以前,香菇在浙江已有较大规模栽培251

一、浙江的地理与气候十分适宜香菇生产251

二、有一支庞大的龙、庆、景菇民队伍252

第四节 佛教的素食文化促进了香菇生产253

第五节 宋时出现了香菇的保鲜技术254

第六节 宋之后,浙江菇民向外省扩展,本地生产减少256

一、菇场自然转移256

二、龙、庆、景菇民区不宜于砍花法栽培香菇256

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压缩了菇场257

四、菇场转移至皖、赣、闽、粤各省257

第十七章 安徽香菇历史及其名产徽菇259

第一节 历史悠久,何时开始栽培仍无定论259

第二节 王祯在安徽和江西任内留下的宝贵文献260

一、《菌谱》之后又一蕈菌杰作260

二、引诗人手笔可知安徽和江南在宋元时代蕈菌业盛况260

三、将香菇视为山区贫穷百姓“代耕”之业261

第三节 徽菇的产区分布263

第四节 徽菇产地的典型地理特征264

一、气候特点264

二、黄山、九华山以南为典型的菇场生态264

三、菇场分布265

第五节 徽菇发展和浙江菇民265

第六节 徽菇集散267

第七节 典型产地——祁门县的段木菇规划269

附录一 徽菇古今谈270

附录二 重振徽州段木名菇,扬威祁门香菇经济272

第十八章 明清时代福建菇场遍布全省274

第一节 自然条件极宜于香菇生产274

第二节 福建香菇栽培起始当在宋元时期275

第三节 历史上产地遍布全省276

一、明、清和民国期间地方志香菇史料汇集277

二、史料内容中特殊词语解释278

三、浙江菇民在福建的分布278

附录一 历史上浙江菇民在福建的乡、村分布279

第四节 福建省的香菇产量和贸易282

一、栽培队伍来自浙江282

二、香菇产量282

三、香菇贸易283

第五节 呼吁革新,福建走在全国之前284

一、有志之士呼吁扶持菇业284

二、香菇科研,领先全国285

第六节 毛存楷上书国民政府285

附录二 禁止种香菇,长汀县引发群体上访事件287

第十九章 江西香菇及其名产赣菇293

第一节 江西的自然条件极宜香菇生产293

一、雨水充足,气候适宜293

二、阔叶树资源丰富294

三、几百年砍花栽培重地,如今森林郁郁葱葱294

第二节 江西香菇栽培起自宋元时代295

一、张华所指江南诸山郡应为江西295

二、王祯《菌子》部分应该在江西广丰任上完成297

附录一 王祯及其《农书》298

三、南宋浙江香菇对皖、赣、闽的影响299

第三节 浮梁——砍花栽培典型产地的历史见证300

一、年容纳菇民1700人,森林越来越好300

二、历史见证香菇与森林的和谐共荣300

三、当年主产地成了旅游胜地300

第四节 森林增长快速,今后仍将发展段木香菇302

附录二 血泪涟涟菇山行303

附录三 新一代菇民在民族菇业振兴中挑大梁306

第二十章 广东香菇及其名产北江菇309

第一节 明代广东开始栽培香菇309

附录 明清以来广东香菇史料310

第二节 产地遍布全省311

第三节 明清时代广东香菇全部采用砍花法311

一、广东香菇历史上均为浙江人所为312

二、树种312

三、凿空藏水的史料释疑312

四、关于“尺断其木”“埋于深处”的栽培方法313

第四节 区域优势造就历史名菇314

一、地理和气候特征314

二、区域优势314

第五节 近港澳的口岸优势促进了香菇业发展314

第六节 对外交流315

第二十一章 湖北和陕甘豫砍花栽培区317

第一节 湖北省的香菇栽培历史317

第二节 湖北省历史上的香菇产地317

第三节 湖北和陕甘豫地区秋冬干爽有利花菇生成318

第四节 走京山花菇之路,提高香菇品质319

第二十二章 湘桂黔传统名菇都柳江香菇320

第二十三章 云南、四川历史上的香菇栽培323

第一节 云南的香菇栽培323

第二节 四川省历史上的砍花法栽培324

一、清道光《南江县志》的香菇记述324

二、砍花栽培的出菇描述324

三、“蒸以致远”的史料解释325

第三节 四川气候极宜于香菇生产325

第七编 台湾菇业 光耀亚洲328

第二十四章 台湾省的香菇栽培与历史328

第一节 历史上的台湾香菇328

一、台湾香菇何时开始栽培328

二、台湾历史上是否存在“砍花法”栽培328

三、“刀目法”何时传入台湾329

四、历史上台湾曾是大陆香菇转口地330

第二节 台湾的地理与气候适合香菇生产330

一、台湾的地理地貌330

二、台湾的森林资源331

三、台湾的自然气候332

第三节 台湾菇业成就光耀全球333

一、台湾的食用菌开发居世界前列333

二、主要菇类生产概况333

三、蘑菇从无到有,一跃为全球之冠334

四、香菇居全球四强335

五、金针菇工厂化领先全球335

六、台湾之宝——牛樟芝336

附录一 台湾太空包的开创和发展336

附录二 太空包养出牛樟菇339

第四节 融汇日美模式 独创台湾菇类等精致农业340

第五节 产、官、学、社团合力同心,造就辉煌340

一、农会强力支持,做大产业340

二、官方重视菇类产业发展,保护菇民利益341

三、延伸产业链,提升效益342

四、民间社团发挥重大作用343

五、奖励菇木营造,进口木屑344

第六节 产区和产量345

一、台湾香菇产销345

二、香菇产量346

三、段木香菇分布348

四、木屑香菇分布348

五、调整结构,全面发展,2005年进入新的食用菌高峰期351

第七节 菌种繁育和菌包制作358

一、健全菌种繁育体系358

二、繁育检定流程358

三、台湾常用香菇品种及其特性359

四、原料配合和菌包培养360

五、台湾木屑香菇制作流程361

第八节 台湾香菇的市场价格和进出口贸易362

一、香菇价格362

二、1999—2009年台湾菇类进出口363

三、2001—2010年台湾干香菇进出口363

四、2001—2010年台湾鲜香菇进出口365

五、打击菇品走私365

第九节 台湾的香菇农场365

一、台湾香菇农场的规模365

二、台湾菇农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366

三、台湾香菇农场的经营和成本投入366

四、台湾香菇农场的投入与收益368

第十节 大陆和台湾木屑栽培之异同369

附录三 台湾木屑香菇的崛起、困难和前景371

第十一节 台湾的段木香菇栽培375

一、常用的23个树种375

二、林试所研究开发的新树种376

三、菌丝培养与出菇管理377

附录四 对台湾段木香菇前景的探讨379

第十二节 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成立,两岸交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379

一、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于1988年成立381

二、两岸共同祭拜菇神吴三公383

附录五 关于建立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的议定书383

附录六 新社——台湾香菇业的耀眼明珠385

附录七 怀念林孝一和新社的朋友们387

附录八 台湾香菇文化交流考察团来龙泉迎奉菇神吴三公390

第十三节 台湾香菇历史与研究记事394

台湾菇业编后附记396

第八编 中日香菇 源远流长399

第二十五章 中日香菇的历史与文化交流399

第一节 研究中日香菇文化交流意义重大400

第二节 日本香菇的历史与成就401

一、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香菇生产401

二、行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403

三、以出口创汇主导产业发展405

四、明治时代香菇科技高速发展406

五、重视协调香菇生产与森林资源的矛盾408

附录一 日本香菇之父——森喜作408

第三节 各国学者对日本香菇铊目法源自中国的不同观点409

一、日本学者观点分歧较大409

二、西方学者的观点倾向于技术从中国输入413

三、中国学者认为日本的铊目法源自中国414

四、我国台湾省学者的看法416

五、对不同观点的综述417

六、以1664年作为日本香菇栽培起始期认识是一致的420

第四节 伊豆在日本香菇史上的重要作用421

一、伊豆的地理环境极适宜香菇生长421

二、日本香菇栽培能手均出自伊豆421

三、日本的香菇铊目法出自伊豆的天城山421

四、日本早期三部香菇专著均为伊豆的技术422

第五节 伊豆铊目法与龙、庆、景砍花法如出一辙422

一、树种和砍伐方法相同422

二、浸水催蕾和管理方法与中国基本相同425

三、烘干技术相同426

第六节 中日佛教交流是香菇生产技术对日传播主要途径427

一、中日佛教交流推动香菇生产技术对日传播427

二、弘法大师回国后在修善寺传播香菇栽培技术427

三、道元禅师428

四、佛教交流促进香菇生产技术对日传播429

第七节 《龙泉县志》何澹185字等史料的对日传播430

一、何澹185字在日本铊目法中影响巨大430

二、185字从龙泉至日本的史料连接431

三、《菌谱》和《阳春县志》的对日传播431

第八节 “惊蕈”核心技术对日传播434

一、日本铊目法和中国砍花法核心技术是“惊蕈”434

二、惊蕈技术源于菇民的长期实践435

三、惊蕈的作用机理436

四、日本铊目法的技术从中国引入436

附录二 《惊蕈录》考——论龙、庆、景香菇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36

附录三 怀念中村克哉先生447

附录四 唐宋以来中国香菇文化经浙江与广东影响日本449

附录五 中日香菇砍花法栽培史料检索表449

第九编 菇林协调 文化传承462

第二十六章 菇林和谐 生态良好462

第一节 香菇主产地,生态环评普遍良好462

第二节 古田、庆元森林蓄积增长,菇林持续发展463

附录一 古田、庆元森林蓄积增长,菇林和谐464

附录二 央视新闻凸显龙泉“菇耳富民,菇林和谐”467

第三节 三十年菇耳灵芝,龙泉农民增收51.24亿元468

一、三十年菇耳,为龙泉创造了51.24亿元的社会财富468

二、菇耳大发展,森林蓄积大增长471

三、原料进入流通市场,摆脱了对自身阔叶林资源的依赖472

附录三 年栽3亿袋,森林蓄积持续增长472

第二十七章 传承文化 菇乡辉煌476

第一节 景宁从香菇发源地发展成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第一县476

一、1800年历史辉煌476

二、传承历史,香菇成为支柱产业476

三、新一代香菇企业家肩负着时代重任477

四、走出大山,景宁成了榜样478

五、回报家乡,造福桑梓479

第二节 庆元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香菇博物馆479

一、庆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香菇博物馆479

二、以吴其耀为代表的大批企业家立足庆元,走向全国481

第三节 中国最大香菇企业从庆元走向上海483

一、浙商500强企业——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483

二、创办中华菇菌博物馆484

三、他将中国香菇销往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485

四、毛传福——从大山中走出来的企业家486

第四节 叶圣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工厂486

第五节 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在龙泉建成488

第六节 龙、庆、景三县标志性建筑由香菇企业家建成491

第二十八章 中华香菇博物馆493

第一节 筹建香菇博物馆493

一、市老科协提议建设龙泉香菇博物馆493

二、书记、市长亲自为香菇博物馆规划、选址与定位494

三、吴子敬为香菇沤心沥血办天和,如今倾全力独资建设博物馆495

四、博物馆定位“中华”,吴子敬千斤重担肩上挑497

五、为专心建馆单独设立浙江通和公司498

第二节 龙泉市专家审议香菇博物馆文史资料500

第三节 丽水市专家组审议香菇博物馆文史资料501

第四节 香菇博物馆规划和文史资料通过最后审定504

附录一 中华香菇博物馆规划创意与文史资料专家评议意见504

附录二 中华香菇博物馆评审专家名单508

附录三 香菇博物馆历史文化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508

香菇史料检索表512

参考文献530

后记之一&江兴祐532

后记之二&赖敏男534

后记之三&张寿橙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