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1070844.jpg)
- 肖序常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780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03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618页
- 主题词:青藏高原-造山运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青藏高原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其效应3
第一章 藏南缝合带及冈底斯岩浆岩形成过程&赵志丹 莫宣学 董国臣 周肃 郭铁鹰等3
第一节 林子宗火山岩的时代及其意义3
第二节 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的时代、岩石学和地球化学11
第三节 冈底斯带碰撞后钾质-超钾质岩石时空分布与意义27
第四节 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及其揭示的特提斯地幔域特征33
第五节 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类型的Sr - Nd同位素证据48
第二章 喜马拉雅区变质岩及构造特征&刘焰 王猛等57
第一节 喜马拉雅区变质岩研究现状58
第二节 喜马拉雅区变质杂岩特征62
第三节 喜马拉雅区变质岩的大陆动力学涵义与初步的结论87
第二篇 青藏高原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其效应93
第三章 西昆仑-喀喇昆仑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效应&姚建新 王永 刘训 张招崇 鲍佩声 王军 肖序常等93
第一节 西昆仑及邻区地层和古生物概况93
第二节 西昆仑山新生代沉积与构造运动特征123
第三节 西昆仑及邻区岩浆岩138
第四节 西昆仑及邻区构造格局和演化194
第四章 西昆仑和田地区金刚石重砂找矿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赵磊 徐向珍 柳玉龙 宋蓓蓓 杨华等214
第一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14
第二节 金刚石重砂找矿成果220
第三节 工作区地幔可能的组成及状态252
第四节 关于塔里木地台金刚石找矿的思考257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大陆岩石圈现今的变形和位移&陈智梁 刘宇平 唐文清 张清志 赵济湘 潘忠司等259
第一节 青藏高原及其东前陆地壳运动的GPS监测259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大陆岩石圈现今变形和位移263
第三节 鲜水河、龙门山断裂交会区现今构造GPS研究272
第四节 应用高精度GPS监测鲜水河断裂的现代地壳运动276
第五节GPS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研究中的应用281
第六节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地壳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284
第六章 甘肃西秦岭新生代火山作用与火山岩——中国首次发现钾霞橄黄长岩&喻学惠等293
第一节 西秦岭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产出的地质背景、时空分布及火山地质特征294
第二节 新生代火山岩的结构分类和岩石学特征296
第三节 新生代火山岩的矿物学特征299
第四节 新生代火山岩的全岩化学及岩石名称的确定315
第五节 新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319
第六节 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和碳酸岩的起源和成因326
第七章 青藏高原新生代典型磨拉石沉积及重点盆地对比研究&王成善 朱利东 向芳等331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工作进展概况332
第二节 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333
第三节 江汉盆地西缘白垩纪一第四纪沉积演化与长江三峡的贯通376
第四节 结语384
第三篇 穿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西南部宽频地震探测——中、美、尼、法Hi-Climb合作项目&姜枚 钱辉 王有学 薛光琦 李海鸥 宿和平等引言389
第八章 欧亚大陆及其碰撞造山带的宽频地震探测研究概况391
第一节 喜马拉雅造山带宽频地震探测研究深部构造的进展391
第二节 穿越喜马拉雅带的宽频地震探测计划(Hi-Climb)及其主要研究内容393
第三节 台站布置野外工作安排与实施397
第四节 仪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质量评述408
第九章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410
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与数据存档410
第二节 近震事件的广角反射地震结果415
第三节 远震事件的接收函数反演结果430
第四节 远震事件的接收函数偏移结果435
第五节 远震事件的地震层析方法处理结果438
第十章 穿越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宽频地震探测资料的综合解释447
第一节 喜马拉雅构造带及其两侧的地壳上地幔结构447
第二节 喜马拉雅山南北和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与深部构造运动的关系455
第三节 印度西藏碰撞带的消减作用460
第四节 两条南北向宽频地震剖面的对比研究465
第五节 青藏高原深部构造与矿产资源关系的初步探讨469
本篇结束语475
第四篇 西藏高原南部岩石圈电性结构的大地电磁研究&魏文博执笔479
引言479
第十一章 青藏地区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的基本现状481
第一节 青藏高原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481
第二节 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机理的研究482
第三节 INDEPTH在西藏进行的大地电磁深探测483
第十二章 野外实验486
第一节 测线布置486
第二节 仪器和设备487
第三节 观测方法、技术491
第四节 数据质量494
第十三章 数据处理与反演495
第一节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技术495
第二节MT反演方法495
第十四章 西藏高原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模型——地球物理解释499
第一节 定性分析499
第二节 定量解释500
第十五章 藏南壳、幔导电性结构的构造地质学及大陆动力学涵义——地质解释506
第一节 地下岩石的导电性506
第二节 大陆岩石圈的导电性508
第三节 西藏高原南部岩石圈构造格架及物质状态510
本篇结束语532
第五篇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有关研究成果评述&肖序常执笔537
第十六章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及效应的几个基础问题537
第一节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深部过程537
第二节 “拆沉作用”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和隆升中的重要意义541
第三节 特提斯形成、演化及有关的大陆动力学背景问题544
第四节 青藏高原隆升时限和速率简述548
第十七章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与多能源效应551
第一节 有关青藏高原能源战略选区的初步认识551
第二节 多能源综合调查、协同勘探及油气生因的探讨561
第三节 青藏高原及邻区油气生因的进一步考虑563
总结束语(存在问题及建议展望)&肖序常 姚建新执笔566
参考文献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