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1072371.jpg)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750013224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翻译理论-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0 概述:翻译理论的职能和基本原则1
1.1 翻译理论的职能1
1.2 翻译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3
1.3 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4
1.3.1 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4
1.3.2 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4
1.3.3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6
1.3.4 重视对传统的审视,立意于开拓7
1.3.5 强调科学论证,摆脱主观主义的影响8
1.3.6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强整体性理论整合9
第二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12
2.0 概述: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12
2.1 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13
2.2 翻译学的开放性14
2.3 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14
2.4 翻译学多维共同体16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19
3.0 概述:理论的基本模式19
3.1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19
3.2 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21
3.3 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22
3.4 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25
3.5 形式对应的功能观27
3.6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30
3.7 结语31
第四章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34
4.0 概述:意义对翻译的意义34
4.0.1 概念意义35
4.0.2 语境意义36
4.0.3 形式意义37
4.0.4 风格意义37
4.0.5 形象意义38
4.0.6 文化意义38
4.0.7 意义的静态观和动态观39
4.1 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39
4.1.1 翻译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观39
4.1.2 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41
4.2 翻译的理解理论42
4.2.1 对翻译理解的原则指引43
4.2.2 理解与表现44
4.3 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46
4.4 翻译思想初论48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52
5.0 概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52
5.1 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53
5.1.1 以分析与综合为特征的逻辑思维53
5.1.2 以语言审美与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思维55
5.2 换码的思维过程55
5.3 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56
5.3.1 词语形态分析56
5.3.2 语法层次分析56
5.3.3 文体审美分析:语用的择善从优58
5.3.4 词义色彩分析59
5.3.5 文化历史分析60
5.4 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61
5.4.1 句子62
5.4.2 语段62
5.5 结语65
第六章 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问题67
6.0 概述:语言的互补性和互释性67
6.1 可译性概论68
6.1.1 认识所指的基本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Isomorphic Structure)68
6.1.2 思维形式的基本同一性69
6.1.3 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70
6.1.4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71
6.2 可译性限度72
6.2.1 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72
6.2.2 语际转换中的障碍74
6.2.2.1 语言文字结构障碍(Obstruction in Writing System)74
6.2.2.2 惯用法障碍(Usage Obstruction)76
6.2.2.3 表达法障碍(Expression Obstruction)79
6.2.2.4 语义陈述障碍(Semantic Obstruction)88
6.2.2.5 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ruction)89
6.3 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91
6.3.1 思维深化和翻译思想的发展92
6.3.2 外域文化与语言表达法可容性的扩大92
6.3.3 方法论的发展潜势92
6.3.4 接受者因素的强化92
6.4 结语93
第七章 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97
7.0 概述:过程与产品97
7.1 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98
7.2 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100
7.2.1 语言结构层次100
7.2.2 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101
7.2.3 表意手段101
7.2.4 文字结构102
7.3 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103
7.3.1 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103
7.3.2 语感机制104
7.4 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106
7.4.1 接受者因素106
7.4.2 文化因素108
7.4.3 语境因素109
7.5 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型式110
7.6 结语114
第八章 翻译的程序论117
8.0 概述:语际转换过程的理论描写117
8.1 程序论中的分析117
8.2 程序论中的综合119
8.3 语法结构是翻译运作的语言依据120
8.4 翻译的步骤122
8.4.1 紧缩主干122
8.4.2 辨析词义123
8.4.3 分析句型127
8.4.4 捋清脉络134
8.4.5 调整搭配134
8.4.6 润饰词语135
8.5 程序论的“终端检验”135
第九章 翻译的方法论138
9.0 概述:基本理论原则138
9.0.1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138
9.0.2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139
9.1 方法论的分类原则140
9.2 对应论:常规手段141
9.2.1 对应(Equivalence)141
9.2.1.1 完全对应(Full Equivalence)142
9.2.1.2 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Partial Equivalence)143
9.2.1.3 无对应145
9.2.2 同步(Synchroning)145
9.3 代偿论:变通(通变)手段146
9.3.1 代偿(Redressing,Compensating)146
9.3.2 分切(切分Cutting)147
9.3.3 转换(Conversing)148
9.3.3.1 词性转换148
9.3.3.2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149
9.3.3.3 句式的转换150
9.3.3.4 语态转换151
9.3.3.5 时态转换152
9.3.3.6 语气转换152
9.3.3.7 名词及代词数的转换152
9.3.4 转移(Transposing)153
9.3.4.1 否定部位转移153
9.3.4.2 主语转移154
9.3.4.3 重心转移154
9.3.5 还原(Restituting)155
9.3.6 阐释或注释(Interpretating)156
9.3.7 融合(或糅合Blending)及缀合(Combining)156
9.3.8 引申(Extending)157
9.3.9 反转(复位Reversing)158
9.3.10 替代(Substituting)159
9.3.11 拆离(Splitting)160
9.3.12 增补(Adding)、省略(Omitting)与重复(Repeating)162
9.3.13 重构(Recasting);改写(Rewriting)164
9.3.14 移植(Transplanting)165
9.3.15 音译(Transliterating)165
9.4 翻译的译文操控论166
9.4.1 译文操控的基本指引167
9.4.2 译文操控的关键:“良性互动”167
9.5 结语168
第十章 翻译的技能与技巧171
10.0 概述:理论指导不可或缺171
10.1 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172
10.1.1 从翻译理论的职能来分析172
10.1.2 从实践的需要来分析173
10.1.3 从教学的需要来分析173
10.1.4 从学习的规律来分析173
10.2 翻译技能、技巧的获得和发展过程174
10.3 技能与技巧175
10.4 翻译教学的功能观179
第十一章 翻译风格论181
11.0 概述:原创性与局限性181
11.1 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182
11.1.1 对文体的结构分析183
11.1.2 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 (Formal Markers)183
11.1.3 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Non-Formal Markers)189
11.2 风格的可译性193
11.2.1 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194
11.3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198
11.4 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200
11.4.1 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201
11.4.2 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202
11.5 结语203
第十二章 翻译美学概论206
12.0 翻译学的美学渊源206
12.1 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210
12.1.1 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210
12.1.2 翻译的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210
12.1.3 翻译的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213
12.1.4 翻译中语言审美与翻译审美操作的一般规律214
12.2 翻译的意义审美及审美调节问题221
12.2.1 意义的概念呈现(Conceptual Presentation)与审美呈现(Aesthetic Presentation)221
12.2.2 翻译中的审美调节(Aesthetic Modulation)222
12.2.3 审美调节是个开放系统224
12.3 翻译的审美标准问题225
第十三章 翻译的接受理论227
13.0 概述:“失去了读者就失去了一切”227
13.1 读者的“话事权”(the Receptor's Say)227
13.1.1 读者的超功利性228
13.1.2 读者是文本“不确定性的确定者”:疑义相与析228
13.1.3 艺术模仿:对接受的转化和提升229
13.1.4 读者参与了翻译的价值取向231
13.2 读者接受的价值标准231
13.2.1 接受群体(读者群体)的高度复合性231
13.2.2 翻译接受的基本价值诉求233
13.3 翻译接受与开放性对话:艺术和语义解码的钥匙236
13.4 结语237
第十四章 文化翻译导论239
14.0 概述: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239
14.1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扫描241
14.2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矩阵242
14.3 文化翻译的对策论244
14.4 文化隔膜:误解之源246
14.5 文化翻译的价值原则及表现论249
14.6 结语251
第十五章 关注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252
15.0 概述: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252
15.1 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价值取向253
15.1.1 中国翻译理论的文化战略考量253
15.1.2 “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的基本理论原则253
15.1.3 翻译审美对中国翻译学的特殊意义257
15.1.4 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263
15.2 结语:接受时代的挑战264
附录 汉外互译中的汉语功能代偿词(Functional Compensation Words)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