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4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4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下 第2版
  • 白寿彝总主编;白寿彝,廖德清,施丁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1162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429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33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远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4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丁编 传记793

第一章 秦始皇帝 附李斯 赵高793

第一节 灭六国,创帝业793

平定叛乱793

灭六国794

创建帝业的自我满足794

第二节 巡行,刻石,求神仙796

多次出巡796

琅邪刻石和会稽刻石796

访求神仙不死之药797

秦始皇评论798

第三节 李斯的功绩799

建立帝业的献策799

谏逐客书800

分封制与群县制的论争800

申是古非今之禁801

功绩和权势802

第四节 赵高与秦的灭亡803

伪造诏书803

阴谋篡权804

秦宫政变805

第二章 陈胜 项梁 项羽807

第一节 反秦起义 陈胜首倡807

大泽乡起义807

胜利进军808

陈胜败死809

第二节 项梁和会稽起义810

项梁和会稽起义810

渡江西上811

薛地会议812

第三节 项羽的霸业812

巨鹿决战812

鸿门宴814

分封诸侯815

第四节 项羽的衰亡816

楚汉战争与鸿沟划界816

垓下之围与项羽败死819

第三章 汉高祖 吕后821

第一节 沛公破秦821

沛县起义821

入关破秦822

约法三章823

第二节 汉王灭楚824

夺取关中824

逐鹿中原825

善将兵和善将将825

第三节 汉高祖创帝业827

开国规模827

强本弱末的战略思想828

政治局势的趋向稳定829

第四节 吕后称制830

吕后干政830

吕后称制831

吕氏灭族832

第四章 萧何 曹参834

第一节 萧何834

汉初的重要决策834

留守关中和功居第一835

恭谨自持836

第二节 曹参837

战功最多837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838

第五章 张良 陈平840

第一节 张良的家世840

第二节 张良为汉划策842

破秦途中的行军策略842

战机和政治效果的重视842

推荐破楚主将844

对待裂土分封的不同态度844

定京都和安太子846

张良谦抑自守847

第三节 陈平的计谋847

陈平的早年847

荥阳突围849

计擒韩信849

平城解围850

陈平的委曲自得及其晚年的政治生涯850

第六章 韩信 彭越 英布852

第一节 韩信852

早年的贫困852

登坛拜将852

破魏、代854

破赵854

破齐856

垓下决战857

冤死钟室857

第二节 彭越859

巨野起义859

扰楚后方859

冤屈惨死860

第三节 英布861

喜笑受刑861

叛楚归汉862

起兵叛汉863

第七章 娄敬 陆贾 叔孙通865

第一节 娄敬865

建议都关中865

献和亲、移民之议866

第二节 陆贾867

出使南越867

著《新语》868

协调将相关系868

再使南越869

第三节 叔孙通870

归汉870

制朝仪及诸仪法871

第八章 冒顿单于873

第一节 冒顿即位前的匈奴873

匈奴的族源873

匈奴的习俗873

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的交争874

头曼单于时期的匈奴874

第二节 冒顿单于与匈奴的强盛875

冒顿杀父夺权875

冒顿统一各部875

军政合一组织的建立876

冒顿与汉之间的平城之战877

第三节 冒顿死后的匈奴878

第九章 赵佗880

第一节 开辟岭南880

两征岭南880

南越建国881

第二节 携土归汉882

接受封号882

称帝与帝号的撤销883

吕嘉的叛乱884

第十章 汉文帝 汉景帝886

第一节 汉文帝886

大臣拥立886

宽厚的政治和恭俭的作风887

与匈奴的和与战890

第二节 汉景帝891

宽厚政策的继续891

“削藩策”的推行892

第十一章 贾谊 晁错 刘安894

第一节 贾谊894

青年政论家及其早死894

《过秦》896

《治安策》898

第二节 晁错901

“削藩策”和晁错之死901

晁错政论的进步性904

第三节 刘安908

“谋反”案件908

《淮南鸿烈》的编撰912

第十二章 周勃 周亚夫916

第一节 周勃916

随从刘邦打天下916

“安刘者,勃”918

“谋反”冤案919

第二节 周亚夫921

细柳营,“真将军”921

平定吴楚叛乱922

亚夫冤死924

第十三章 朱家 剧孟 郭解926

第一节 朱家926

第二节 剧孟927

第三节 郭解928

第十四章 汉武帝931

第一节 强干弱枝,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931

强干弱枝的思想931

多种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建立931

对人才的重视933

第二节 汉和边疆各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934

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934

通西域935

通西南夷936

第三节 武帝晚年的社会变乱和朝政的相对变革936

武帝的奢侈936

农民起义937

轮台之诏和政治改革937

第十五章 董仲舒 公孙弘939

第一节 董仲舒及其学说939

著书立说940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说941

神秘的认识论与性三品说943

董仲舒评论945

第二节 公孙弘945

两次应征,两任博士945

阿顺君旨,位至卿相946

以儒术饰文法,适偶其时948

第十六章 卫青 霍去病 李广949

第一节 卫青949

以外戚入仕949

善骑射,有将才950

仁善退谦952

第二节 霍去病953

年轻为将,号称冠军953

壮年逝世,战功卓著955

第三节 李广957

年少从戎,屡任边将957

号为“汉飞将军”958

“数奇”而遭不公平“待遇”959

第十七章 张骞 苏武962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962

匈奴、大月氏和西域诸国962

张骞出使西域964

经营南线的建议965

第二次通西域966

促进中西的交流967

第二节 苏武967

奉使匈奴967

杖节不亏968

完节归汉969

名垂青史971

第十八章 桑弘羊 孔仅 东郭咸阳972

第一节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经济思想972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972

桑弘羊的政治经济思想973

第二节 桑弘羊的理财活动974

算缗、告缗975

盐铁官营976

改革币制977

均输、平准978

理财活动的成效980

只开源,未节流980

第三节 盐铁会议与桑弘羊之死981

盐铁会议981

桑弘羊之死982

桑弘羊评论982

第四节 孔仅 东郭咸阳983

第十九章 张汤 杜周984

第一节 张汤984

少有狱吏之才984

执法深苛985

建议兴利986

招怨致祸987

第二节 杜周988

执法以“当时为是”988

诏狱的增加989

第二十章 司马相如 司马迁991

第一节 司马相如及其文学成就991

司马相如的早年991

出使巴蜀993

乐府工作和孝文园令995

杰出的文学家996

第二节 司马迁的早年998

家世、青少年时期998

长途旅游和郎官经历1000

第三节 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004

父亲司马谈的教导1004

《史记》的撰述1006

第四节 司马迁在传记文学上的成就1009

传记文学在《史记》中的地位1009

实录精神1010

个性和典型性的统一1012

传记中的语言1013

第五节 司马迁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015

交食周期的首次提出1015

行星方面的发现和发明1016

传下了第一个全天星官体系1018

恒星的颜色观测1019

提出恒星亮度概念的雏形1020

关于变星的观测1023

对奇异天象的介绍和记录1024

对太初历工作的作用、贡献和批评1026

在天文学思想方面的贡献1027

第二十一章 霍光 金日? 赵充国1030

第一节 霍光1030

受遗诏辅政1030

专断政事,破除“谋反”1031

废昌邑,立宣帝1032

霍氏之祸1034

第二节 金日?1035

谨慎而受信用1035

擒马何罗1036

受命辅政1037

第三节 赵充国 附辛武贤1037

“通知四夷事”1037

羌族的动向1038

赵、辛对羌策略之分歧1039

赵充国策略的成功1040

屯田“十二便”1042

第二十二章 汉宣帝1046

第一节 经历磨难1046

幼受“巫蛊”事件株连1046

继承皇位1047

第二节 亲理政事1047

肯定霍光功绩1047

继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1048

重视吏治,综核名实1049

加强汉与少数民族关系1050

加强与西域的联系1052

“昭宣中兴”论1053

第二十三章 萧望之 贡禹 师丹1054

第一节 萧望之1054

受霍光冷遇1054

建议宣帝亲政1055

发表政见,多所建议1056

由太傅辅政1057

与弘恭、石显的矛盾1058

被宦者势力迫害而亡1059

第二节 贡禹1061

建议朝廷节俭1061

建议减轻农民负担1062

建议纠正官场风气1062

能言而不能改进政治1063

第三节 师丹1064

多所建议1064

提出限田法,议而不行1065

因持异议而被罢官1066

随外戚派系波动而沉浮1068

第二十四章 郑吉 段会宗 傅介子 冯嫽1070

第一节 郑吉1070

掌西域屯田1070

始为西域都护1071

第二节 段会宗1072

两任西域都护1072

建奇功于乌孙1073

第三节 傅介子1075

往使西域1075

谋刺了楼兰王1075

第四节 冯嫽1076

第二十五章 呼韩邪单于1078

第一节 出任单于1078

匈奴内外交困1078

由左地贵族立为单于1079

匈奴五单于相攻1080

第二节 积极与汉和好1081

事汉与不事汉之辩论1081

呼韩邪朝汉1082

汉匈和约1083

呼韩邪单于评论1085

第二十六章 刘向 刘歆 扬雄1086

第一节 刘向、刘歆的政治生活1086

刘向屡劾权宦。二度入狱1086

刘向极论外戚当权之害1087

刘歆在政治上与刘向的异趣1089

第二节 刘向、刘歆的学术活动1090

刘向、刘歆的神学思想1091

古今典籍的校雠1092

第三节 扬雄1094

辞赋和讽谏1094

著《太玄》1095

形式的模仿和内容的创新1096

第二十七章 王莽1098

第一节 篡窃帝位的历程1098

虚誉和高官1098

翦除异己,笼络亲党1099

嫁女以为后,杀子以固权1100

粉饰太平,夸张功德1101

受金匮而即帝位1102

第二节 改制及其失败1103

王田制1104

奴婢政策1104

五均六筦1105

改变币制及其他1105

改制失败的主观原因1107

第三节 在农民起义中垮台1108

农民起义1108

镇压失败1109

昆阳惨败1111

神昏而挣扎1112

途穷身亡1113

第二十八章 汉光武帝 汉明帝 汉章帝1114

第一节 刘秀与两汉之际的农民战争1114

刘秀的早年1114

参加绿林军1115

刘玄称帝1115

昆阳之战1116

绿林军的胜利与刘玄之死1116

刘秀势力的发展1117

平定河北各地1118

刘秀称帝1118

第二节 光武帝的帝业1119

统一政权的重建1119

集权于尚书台1120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1120

提倡儒学,表彰气节1120

注意民生,与民休息1121

光武帝评论1123

第三节 汉明帝1124

继续加强皇权,整顿吏治1124

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1125

出击北匈奴,再经营西域1126

继续崇尚儒术、谶纬神学1127

汉明帝评论1127

第四节 汉章帝1128

继续与民休养生息1128

继续经营西域1129

白虎观会议1130

放纵外戚窦氏1130

明、章二帝为政的异同得失1131

第二十九章 邓禹 寇恂 冯异1132

第一节 邓禹1133

善于画策1133

平定河东1134

进出关中1135

功臣之首1136

第二节 寇恂1137

投顺刘秀1137

镇守河内1138

转运粮饷1139

迫降高峻1140

第三节 冯异1141

供应豆粥1141

离间敌方1142

劝刘秀称帝1143

平定关中1144

第三十章 岑彭 贾复 吴汉1146

第一节 岑彭1146

劝降朱鲔1146

平定荆州1147

西进伐蜀1148

第二节 贾复1150

立功于河北1150

以勇武见称1151

第三节 吴汉1152

因武功为大司马1152

东征告捷1153

西伐失利1154

平定蜀地1155

第三十一章 耿弇 祭遵 铫期 王常1157

第一节 耿弇1157

征兵护军1157

劝刘秀拒更始之命1158

北征彭宠1159

东伐张步1160

第二节 祭遵1161

执法严,战斗勇1161

北定渔阳1162

西拒陇蜀1162

作风优良1163

第三节 铫期1164

立功河北1164

稳定魏郡1165

第四节 王常1166

第三十二章 桓谭 班彪 张衡1169

第一节 桓谭1169

多才多艺1169

议论时政1170

批判谶纬迷信1172

明智的形神论1172

坚持己说而终1173

第二节 班彪1175

著《王命论》1175

作《后传》1176

史学思想及其影响1177

第三节 张衡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1178

张衡早年的文学兴趣1178

南阳时期《二京赋》和《南都赋》的创作1180

两任太史令。《思玄赋》、《四愁诗》和《归田赋》1182

第四节 张衡在科学上的贡献1187

《灵宪》。浑天说1187

日、月、五星1189

关于恒星1191

浑天仪1192

刻漏1194

《算罔论》1196

修改历法的活动1196

候风地动仪的创造1197

多种巧艺的制作1198

第三十三章 班超 马援1199

第一节 班超 附班勇1199

投笔从戎1199

开通南道1200

开通北道1203

班勇三通西域1204

再通西域的意义1206

第二节 马援1206

不为守钱虏1206

平定陇西1207

平定交趾1209

病死疆场1210

遭受诬陷1211

第三十四章 窦融 窦宪1212

第一节 窦融1212

雄踞河西1212

东向破隗嚣1213

放远权宠1214

第二节 窦宪1215

仗势横行1215

征伐匈奴1216

被逼自杀1217

第三十五章 梁统 梁冀1219

第一节 梁统1219

由河西归洛阳1219

建议加重刑罚1220

子孙事迹1220

第二节 梁冀1221

诛杀忠良1221

挥霍无度1223

权压皇帝1223

梁氏灭族1224

第三十六章 班固 王充 蔡邕1226

第一节 班固1226

班固的生平1226

班固的辞赋1229

班固的传记文学1230

《汉书》在史学上的贡献1231

第二节 王充1234

王充的生平1234

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思想1235

无神论思想1236

实知的认识论思想1238

王充思想局限和内在矛盾1240

第三节 蔡邕1241

蔡邕家世1241

政治活动1241

跟董卓的关系1244

善音律,能文章,有志于汉史1245

第三十七章 仲长统 王符 崔寔1248

第一节 仲长统1248

生平与著述1248

天人关系论1249

历史治乱说1250

政治批判思想1251

第二节 王符1254

隐居著书1254

论富民1254

论求贤1256

论边事1257

不迷信1258

论正学1259

第三节 崔寔1261

做官为民1261

论政尚法1262

崔寔评论1265

第三十八章 檀石槐1266

第一节 鲜卑势力的发展1266

第二节 鲜卑“大人”1267

第三节 称雄于北方1267

第三十九章 党锢1270

第一节 窦武1270

谋除宦官1270

迟疑致败1271

第二节 陈蕃1272

志在清世1272

反对宦官1273

“党人”失败1274

第三节 李膺 附杜密1274

受士人仰慕1274

使宦者畏惧1275

经历两次党锢事件1276

时称“李、杜”1277

第四节 范滂、张俭、贾彪1277

范滂严整疾恶1277

张俭举劾侯览1279

贾彪同气相求1280

第五节 郭泰1280

第六节 “党人”评论1281

第四十章 宦者1283

第一节 郑众专谋除窦宪1283

第二节 蔡伦改进造纸术1284

第三节 孙程、曹腾谋立皇帝1284

孙程设谋立顺帝1284

曹腾定策立桓帝1286

第四节 “五侯”逞凶除梁冀1286

第五节 侯览、曹节、吕强、张让1288

侯览贪狠陷害张俭1288

曹节制造“党锢”事件1289

吕强建议大赦“党人”1290

张让蠹害招致民愤1291

宦者评论1293

第四十一章 经学1294

第一节 汉代经学的历史意义1294

第二节 秦及汉初经学的流传1295

经学的传人1295

诸侯王的经学活动1296

第三节 五经博士和经今古文之争1297

五经博士1297

石渠阁议奏,白虎观议奏1299

经今古文之争1301

第四节 经学对其他学术思想上的影响1304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1304

小学上的成就1306

第四十二章 方士1307

第一节 先秦的方士1307

第二节 秦时的方士1308

第三节 西汉前期的方士1309

新垣平诈言“神气”1309

“神君”能言1309

李少君病死1310

少翁伪造帛书1310

巫与“神君”通话1311

栾大为将封侯1311

公孙卿侈言神仙 武帝寻仙无效验1312

第四节 西汉后期的方士1315

第五节 东汉的方士1316

第六节 方士评论1317

第四十三章 数学1319

第一节 “九数”1319

第二节 秦汉简牍和《算数书》1320

第三节 《周髀算经》1321

第四节 《九章 算术》1322

《九章 算术》的成书1322

《九章 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贡献1322

《九章 算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总结及其对后来的影响1324

第五节 数学与天文学1325

第六节 数学家1325

第四十四章 天文学1327

第一节 历法1327

从太初历到乾象历1327

中国古历的特色1328

第二节 浑仪和浑象1329

浑仪1329

浑象1330

第三节 圭表和漏刻1331

时间的计量1331

圭表1331

漏刻1332

第四节 宇宙论1332

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1332

关于宇宙生成和天体演化学说1334

第五节 天象记录、天文学家和天文典籍1334

天象记录1334

天文学家1335

天文学典籍1336

第六节 气象1337

气象与生产1337

测量气象的仪器1337

唯心主义者对气象的曲解1338

第四十五章 地理学1339

第一节 秦代图籍1339

第二节 《史记·货殖列传》和《大宛列传》1339

《史记·货殖列传》1340

《史记·大宛列传》1341

第三节 《汉书·地理志》和《西域传》1342

《汉书·地理志》1342

《汉书·西域传》1343

第四节 班超父子和《后汉书·西域传》1344

第五节 《异物志》1344

第六节 马王堆地图1345

第四十六章 生物学1347

第一节 生物分类1347

第二节 形态方面的知识1349

第三节 生态方面的知识1350

第四节 遗传与变异1351

第五节 朴素的生物进化观1353

第四十七章 物理学1356

第一节 力学知识1356

关于力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1356

关于“势”的概念1357

对浮力的认识和利用1358

对于表面张力的认识1358

对大气压力的利用1359

第二节 热学知识1359

对热的认识和利用1359

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和利用1361

第三节 声学知识1363

十二律和六十律1363

共振共鸣1364

第四节 光学知识1365

关于目视物问题1365

关于平面镜组合成像的实验1366

凹面镜与透镜1366

透光镜1367

第五节 电和磁的知识1367

电1367

磁石1368

第四十八章 化学1370

第一节 炼丹术1370

炼丹术与求仙活动1370

汉代丹经1371

魏伯阳与炼丹术1372

狐刚子与炼丹术1373

第二节 医药化学1374

五毒方1374

《神农本草经》和炼丹术1375

第三节 冶金化学1375

炼钢技术的继续发展1375

汞、金、银等的冶炼技术1376

第四十九章 医学1378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1378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1378

《神农本草经》所收药物品种1379

第二节 记录病历的创始者淳于意1380

淳于意和女儿缇萦1380

记录病历的创始1380

第三节 《治百病方》1381

第四节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1381

张仲景攻读医学的历史背景1381

《伤寒杂病论》的深远影响1382

第五节 华佗对外科、麻醉之贡献和导引术1383

华佗对外科、麻醉之贡献1383

养生导引之术1383

第六节 针灸学的发展1384

针灸学的发展1384

涪翁及其后学1384

第七节 医事制度和公共卫生1385

医事制度1385

公共卫生设施1386

第八节 中外医学交流1387

第五十章 技艺1388

第一节 歌舞1388

盘鼓舞1388

袖舞1388

巾舞1389

假面舞1389

仙人舞1389

鞞舞1390

第二节 斗鸡、蹴鞠等游戏1390

斗鸡1390

蹴鞠1391

田池射猎1391

博弈1392

行乐钱1392

第三节 杂技1393

角抵1393

履索1393

缘竿1394

叠案1394

冲狭1394

旋盘1395

扛鼎1395

转石1395

弄丸剑1395

手搏1396

戏兽1396

弄蛇1396

魔术1396

第五十一章 妇女传1397

第一节 母后干政1397

第二节 公主和亲1398

第三节 吕母起义1399

第四节 班昭著书1400

第五十二章 杂传1403

第一节 田横和五百壮士1403

第二节 季布“一诺百金”1405

第三节 东方朔的滑稽1406

第四节 朱云折槛1408

附录 秦汉礼俗&安作璋1410

第一节 衣和食1410

冕、冠、巾1410

上衣、下衣和鞋袜1412

服色的等级性1414

主食1415

肉食、禽、鱼及蔬菜、瓜果1416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及炊具、餐具的改进1417

第二节 住和行1418

宫殿、楼房和城堡1418

室内用具1420

车马和船1421

第三节 嫁娶和丧葬1423

嫁娶1423

丧葬14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