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的社会学透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潘成义,赵力编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07897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218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改革的社会学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改革的社会层面篇3
第一章 时代大潮论3
第一节 当代改革特征3
(一) 改革的深刻内容4
(二) 改革的基本特征7
第二节 当代改革潮流10
(一) 东方改革流11
(二) 西方改革流15
第三节 中国改革面临的挑战19
(一) 全球性改革大潮的深远影响19
(二) 改革大潮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21
第二章 历史抉择论26
第一节 改革作用的历史回溯26
(一)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27
(二) 改革历史潮流可推不可阻29
第二节 错失良机的历史教训32
(一) 第一次错失良机的教训33
(二) 第二次错失良机的教训36
(三) 反思、奋进——民族之希望38
第三节 千载难逢的新的机遇39
(一) 机遇——扑面而来的科技大潮40
(二) 契机——锲而不舍地坚持改革42
第三章 社会必然论45
第一节 “初级阶段”的呐喊45
(一) 改革是“初级阶段”的迫切要求46
(二) 改革是“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动力机制49
第二节 “现代化”的寄托50
(一) 改革是我国现代化的“助产婆”51
(二) 改革是迟发展的中国早日现代化的“催化剂”52
第三节 “中华腾飞”的必然54
(一) 中华,选择改革之路的必然55
(二) 中华,在改革中崛起的必然57
改革的社会因素篇63
第四章 主体因素论63
第一节 人的现代化63
(一) 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64
(二) 人的现代化的途径66
(三) 人的现代化不是人的西方化71
第二节 角色现代化72
(一) 改革与角色理论72
(二) 改革需要角色调适74
(三) 改革要求克服角色的功利性78
(四) 改革召唤着角色现代化81
第三节 群体现代化85
(一) 浓化群体意识85
(二) 净化群体利益87
(三) 优化群体结构91
第五章 客体因素论96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97
(一) 工业化97
(二) 商品化98
(三) 社会化100
(四) 现代化102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103
(一) 更新传统政治文化104
(二) 建构政治现代化的目标模式106
第三节 文化现代化110
(一) 文化现代化的基础110
(二) 文化现代化的情势112
(三) 文化现代化的途径114
第四节 社制完善化117
(一)社制改革117
(二) 社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20
(三) 我国社制将在改革中走向完善122
第六章 精神因素论125
第一节 思维现代化125
(一)思维现代化的特征126
(二) 思维现代化的变革128
(三) 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趋势132
第二节 观念现代化134
(一) 改革呼唤新观念崛起135
(二) 改革呼唤传统观念更新137
(三) 改革呼唤度过观念更新“阵痛”的难关139
第三节 道德现代化140
(一) 革除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140
(二) 现代化的道德建设144
(三) 改革中要重视道德教育150
第四节 风尚现代化152
(一)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社会风尚152
(二) 我国不良社会风尚的根源154
(三) 风尚现代化的建设157
改革的社会环境篇163
第七章 秩序优化论163
第一节 政治秩序优化163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政治稳定164
(二) 合理强化政治权威,防止权威流失167
(三) 建立“协商对话”制度,促进“政治沟通”174
第二节 经济秩序优化179
(一) 顺应整治,寻求秩序优化180
(二) 端正认识,增强改革信心182
第三节 思想秩序优化184
(一) 思想宣传秩序优化184
(二) 思想理论秩序优化188
第四节 社会秩序优化193
(一) 改革中社会无序状态概览194
(二) 改革中社会无序状态的治理198
第八章 行为优化论202
第一节 领导行为优化202
(一) 领导行为的科学涵义203
(二) 领导行为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条件205
第二节 管理行为优化213
(一) 管理行为优化的模式214
(二) 管理决策行为优化218
第三节 人际行为优化221
(一) 人际合作行为优化222
(二) 人际同化行为优化225
(三) 人际调适行为优化227
(四) 人际竞争行为优化228
第九章 生活优化论231
第一节 生活方式概论231
(一) 生活方式的概念和结构232
(二) 生活方式的特征和作用234
第二节 我国生活方式的巨变236
(一) 劳动生活方式从“依附型”向“自主型”变化236
(二) 消费生活方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变化237
(三) 交往生活方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变化238
(四) 精神生活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变化239
第三节 建构新的生活方式系统240
(一) “文明、健康、科学”240
(二)开放型242
(三) 现代化243
第十章 心理优化论244
第一节 改革心理分层244
(一) 改革的社会心理特点245
(二) 改革的社会心理变化246
(三) 改革的社会心理分层248
第二节 改革心理障碍250
(一) 改革的心理地位250
(二) 改革的心理失衡252
(三) 改革的心理障碍254
第三节 改革心理优化257
(一) 改变僵化心理定势257
(二) 强化创造心理功能259
改革的社会机制篇265
第十一章 信息机制论265
第一节 现代信息与信息机制265
(一)现代信息特征266
(二) 现代信息机制268
第二节 我国信息机制的弊端271
(一) 信息对流失衡272
(二) 沟通渠道超载272
(三) 滤波机制较弱274
(四) 传送灵敏度不高275
第三节 我国信息机制的完善275
(一)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网276
(二) 扩大沟通干系的独立性279
(三) 提高信息渠道的利用率280
第十二章 系统机制论282
第一节 改革的系统性282
(一)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283
(二) 改革系统的整体性285
第二节 改革的相关性289
(一) 局整相关289
(二) 系统相关293
第三节 改革的有序性294
(一) 有序的必要性294
(二) 有序的原则297
(三) 有序的方法298
第四节 改革的合目的性301
(一) 改革是一项合目的性的社会工程301
(二) 改革合目的性的制导作用302
(三) 改革合目的性要求树立全程优化思想305
第十三章 控制机制论307
第一节 控制是改革的保障机制307
(一) 社会控制及其原则308
(二) 社会控制的功能311
第二节 改革需要多元控制312
(一) 权力控制机制313
(二)法制控制机制317
(三) 纪律控制机制319
第三节 改革召唤新的控制机制320
(一) 控制的民主化321
(二) 控制的法制化323
(三) 控制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325
第十四章 协调机制论328
第一节 动机协调328
(一) 改革与动机329
(二) 改革动机的良性协调331
第二节 行为协调335
(一) 行为协调的根据335
(二) 行为协调的功能和目标340
(三) 调适“短期行为”,提高行为效率343
第三节 利益协调348
(一) 改革的物质利益原则348
(二) 改革中物质利益冲突与协调351
(三) 利益分配不公与社会公平的冲突及协调360
改革的社会发展篇369
第十五章 动力论369
第一节 确立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体感369
(一) 主体感是驱动改革的强大精神力量370
(二) 确立与强化参与改革的主体感373
第二节 确立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忧患感374
(一) 忧患感是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375
(二) 树立和强化民族忧患感377
第三节 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感379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380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可扬而不可弃382
第四节 确立争先恐后的竞争感385
(一) 竞争感是保持改革活力的动力源泉386
(二) 公平与效率是强化竞争感的两大要素389
第十六章 曲折论392
第一节 改革任务的艰巨性392
(一) 充分认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393
(二) 充分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396
第二节 改革矛盾的复杂性399
(一) 政治上的两难矛盾400
(二) 经济上的两难矛盾402
(三) 文化上的两难矛盾404
(四) 心态上的两难矛盾406
第三节 改革过程的长期性409
(一)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09
(二) 反对“速成论”和“过头论”415
第四节 改革前进的波浪式417
(一) 改革的历史是波浪式前进的历史418
(二) 在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中增强改革韧性419
第十七章 趋势论422
第一节 全方位的深化格局422
(一) 全面地深化改革423
(二) 配套的战略选择426
第二节 多风险的发展道路429
(一)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有风险性的事业429
(二) 增强改革承受能力,防止改革自我复归432
第三节 振奋人心的光明前程436
(一) 11年改革形势喜人436
(二) 今后改革前景良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