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平天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太平天国
  • 牟安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11074·263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太平天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革命酝酿时期(1843—1851年)2

第一节 革命的时代背景2

一 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2

二 革命前夕国内经济状况与阶级关系8

三 清朝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政治19

四 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25

第二节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30

一 洪秀全的青少年时代31

二 拜上帝会的形成和建立(1843年6月)34

三 拜上帝会的革命作用及其与早期基督教的关系40

第三节 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48

一 “出游天下”宣传革命(1843年7月—1844年11月)48

二 洪秀全农民革命理论的初步创立(1844年12月—1847年7月)51

(一)“斩邪留正”的朴素的阶级斗争论54

(二)“革故鼎新”的革命发展论55

(三)反对儒、释、道三教的破除迷信论57

三 冯云山在金田地区开创革命根据地(1814年9月—1847年7月)58

四 发动革命的准备工作(1847年8月—1851年1月)63

第二章 革命爆发并向长江流域进军时期(1851—1853年)74

第一节 从金田起义到永安突围(1851年1月—1852年4月)74

一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囯军事制度的建立(1851年1月)74

二 东乡登极与太平军转战武宣、象州、桂平、平南各地(1851年3—9月)83

(一)武宣三里圩之战(1851年4月3日)84

(二)象州中坪墟之战(1851年6月9日)85

(三)桂平双髻山之战(1851年7月25日—8月11日)87

(四)平南官村之战(1851年9月15—18日)87

三 太平军在永安(1851年9月—1852年4月)90

(一)各项革命建设91

(二)反投降斗争96

第二节 从永安突围到攻克武昌(1852年4月—1853年1月)99

一 桂林之围与蓑衣渡之战(1852年4—6月)99

二 传檄天下及湘南扩军(1852年6—9月)102

三 围攻长沙与占领益阳、岳州、汉阳、武昌等地(1852年9月—1853年1月)107

第三节 从攻克武昌到占领南京(1853年1—3月)113

一 太平军在武昌(1853年1—2月)113

二 舳舻千里扬帆东下(1853年2—3月)119

三 革命形势飞跃发展的原因124

第三章 为争取革命事业在全国范围内胜利而斗争时期(1853—1856年)133

第一节 太平天囯在占领南京以后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方针134

一 占领南京在全国政治局面上所引起的变化134

二 关于建都问题的争论138

三 论建都天京的错误142

第二节 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与天京外围的战争(1853年3月—1856年8月)148

一 为巩固天京所进行的军事部署(1853年3—5月)149

二 太平军的北伐(1853年5月—1855年5月)156

(一)长驱北上阶段(1853年5—10月)156

(二)静海、独流鏖战阶段(1853年10月—1854年2月)159

(三)坚守待援不果以致失败阶段(1854年2月—1855年5月)160

三 太平军的西征(1853年5月—1856年8月)166

(一)胜利进军阶段(1853年5月—1854年4月)166

(二)失利退守阶段(1854年4月—1855年1月)170

(三)转败为胜阶段(1855年1月—1856年8月)176

四 天京外围的战争与第一次大破江南大营(1856年6月)182

第三节 建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囯的内政与外交189

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太平天囯前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191

二 太平天囯的其他各项政策201

(一)妇女政策201

(二)商业政策204

(三)文化政策206

(四)知识分子政策210

三 天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212

四 太平天囯的对外政策219

第四章 领导集团的分裂及其后的困难时期(1856—1858年)227

第一节 领导集团的分裂(1856年9—11月)230

一 革命领导者之间的矛盾230

二 天京的变乱238

三 变乱的结果及其影响246

第二节 石达开的辅政与远征(1856年11月—1857年5月)250

一 充满希望的一八五七年上半年252

二 石达开分裂革命队伍,出京远征(1857年5月底)255

三 革命事业因石达开分裂所遭到的损失263

第三节 革命的危机与洪秀全力挽狂澜、转败为胜(1857年6月—1858年11月)266

一 名城重镇相继沦陷266

(一)镇江的失守(1857年12月)266

(二)九江的沦陷(1858年5月)268

(三)吉安的失守(1858年9月)269

二 洪秀全力挽危局,坚持革命270

三 艰难的一八五八年与成为时局转折点的浦口、三河两大战役的胜利275

第五章 革命由低潮重新转入高涨时期(1858—1861年)283

第一节 洪仁玕的来到天京和他的新政285

一 政治革新286

二 立政方策291

三 对洪仁玕新政的评价295

第二节 太平军势如破竹的军事胜利299

一 第二次大破江南大营(1860年5月)300

二 天京军事会议与东征苏、常(1860年5—7月)307

三 第一次进攻上海(1860年7—8月)311

四 第二次西征(1860年9月—1861年7月)317

第三节 李秀成的投降主义与太平天囯后期内部的斗争326

一 革命后期李秀成投降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327

二 政治上的外重内轻与苏浙部分地区的叛乱333

(一)洪仁玕新政所遭遇的阻力333

(二)苏浙部分地区的反革命叛乱338

三 经济上出现的背离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345

四 文化上儒、释、道三教的死灰复燃352

五 太平天囯革命后期内部的斗争356

(一)太平天囯革命领导的批判和斗争357

(二)太平军将士和革命干部的抵制和揭发359

(三)苏浙地区农民群众与基层革命干部的反对和反抗361

第四节 中外反动派为共同镇压太平军而结成反革命联盟与安庆的失守366

一 中外反动派为共同镇压太平军而结成反革命联盟367

二 安庆的失守(1861年9月)377

第六章 为保卫革命事业而与外国侵略者直接战斗时期(1861—1864年)385

第一节 太平天囯在安庆失守以后的对策387

一 政局演变与大封诸王387

二 太平军远征西北与陈玉成的英勇牺牲394

三 安徽腹地相继失守(1861年9月—1862年5月)400

第二节 太平军对外国侵略者的武装斗争405

一 太平天囯断然拒绝和严词痛斥英国侵略者的蛮横无理要求(1862年1月1日)406

二 太平军在浙江的胜利(1861年9—12月)416

三 第二次进攻上海(1862年1—6月)422

(一)高桥之战与萧塘之战(1862年2月24日—3月1日)425

(二)第一次七宝(王家寺、罗家港)之战(1862年4月4日)426

(三)第二次七宝(周浦)之战(1862年4月17日)429

(四)太仓之战与嘉定之战(1862年5月17—26日)431

(五)青浦之战(1862年6月9日)433

(六)第二次进攻上海失败的原因435

第三节 处于两面作战地位的太平军442

一 天京解围战争(1862年6月—1863年6月)443

二 苏、浙战争(1862年7月—1864年5月)450

(一)苏州战争(1863年6—12月)459

(二)杭州战争(1863年9月—1864年3月)463

(三)常州战争(1863年12月—1864年5月)465

三 洪秀全殉国与天京沦陷(1864年7月)469

第七章 天京沦陷后太平军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时期(1864—1868年)475

第一节 中外反动派镇压革命运动的罪行476

一 洪仁玕等相继殉国与李秀成的变节投降476

二 中外反动派在苏、浙战场上的屠杀479

三 中外反动派破坏下的中国经济485

第二节 太平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革命斗争489

一 转战赣、闽、粤边区的太平军(1864年7月—1866年2月)491

二 长江以北太平军在赖文光领导下与捻军并肩作战(1864年7月—1866年10月)496

三 东西捻军的抗清斗争(1866年10月—1868年8月)502

(一)灞桥十里坡之战(1867年1月23日)503

(二)京山尹隆河之战(1867年2月19日)504

(三)运河以东的战斗505

(四)渭北与陕北的战斗506

(五)黄河以北的战斗507

第三节 太平天囯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其经验教训510

一 一个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510

二 外国侵略者对革命运动的镇压521

三 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526

简短的结论531

附录一 大事年表538

附录二 译名对照表560

附录三 参考书目举要564

后记5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