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源市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源市志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079459.jpg)
- 河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51440719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42页
- 文件大小:229MB
- 文件页数:7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河源市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总述1
大事记8
第一篇 建置 自然环境61
第一章 建置61
第一节 位置61
第二节 境域61
第三节 建置沿革62
第四节 行政区划62
第二章 自然环境64
第一节 地质64
第二节 地貌72
第三节 气候74
第四节 水系77
第五节 土壤77
第六节 植被80
第七节 自然资源81
第八节 自然灾害85
第二篇 人口 计划生育94
第一章 人口94
第一节 人口规模94
第二节 人口分布95
第三节 人口密度96
第四节 人口构成96
第五节 姓氏98
第六节 外来(流动)人口99
第二章 计划生育101
第一节 政策规定101
第二节 计生管理工作103
第三节 计生技术服务106
第四节 机构设置107
第三篇 城乡建设109
第一章 城乡建设规划109
第一节 市区总体规划109
第二节 市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112
第三节 县(区)城规划和乡镇规划112
第四节 规划管理113
第五节 机构设置114
第二章 市政建设115
第一节 城镇建设115
第二节 道路照明115
第三节 桥梁116
第四节 防洪117
第五节 江岸118
第六节 绿化119
第七节 城中村改造120
第八节 城市排水120
第三章 公用事业125
第一节 供水125
第二节 供电127
第三节 供气129
第四节 城市交通130
第四章 环境卫生131
第一节 街道保洁131
第二节 生活污水处理132
第三节 垃圾、粪便处理133
第四节 机构设置134
第五章 城市管理134
第一节 市容整治134
第二节 法规建设135
第三节 机构设置135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136
第一节 概况136
第二节 解决农村“一保五难”137
第三节 农房改造138
第四节 农村清洁工程138
第五节 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139
第七章 国土管理139
第一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39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140
第三节 地籍管理140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理142
第五节 农田保护与垦复开发143
第六节 土地监察144
第七节 土地储备和使用144
第八节 机构设置145
第四篇 环境保护146
第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146
第一节 《东江流域(河源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计划纲要》146
第二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147
第三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147
第四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147
第五节 《新丰江水库区域和谐社会建设与环境可持续保护规划》148
第六节 《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148
第二章 污染防治148
第一节 防治法规与环保执法149
第二节 污染物总量控制151
第三节 治污工程151
第四节 水源保护157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绿色社区建设159
第三章 城市环境综合保护159
第一节 城市环境整治159
第二节 环境区划分159
第三节 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61
第四章 环境管理168
第一节 行政措施168
第二节 管理法规与执法检查174
第三节 环境监测177
第四节 排污费征收与环境统计178
第五节 议案、提案和信访办理179
第六节 环保宣传与环保科研180
第五章 环境质量182
第一节 水环境182
第二节 大气环境183
第三节 声环境184
第六章 机构设置185
第一节 市环境保护委员会185
第二节 市环境保护局185
第五篇 经济综述186
第一章 经济结构186
第一节 产业结构186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187
第三节 劳动力结构188
第二章 发展速度189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189
第二节 产业增长速度191
第三节 投资规模192
第三章 经济发展特点193
第一节 企业带农户193
第二节 工业立市194
第三节 市场多元195
第四节 外向经济195
第五节 旅游旺市196
第六节 存在问题197
第六篇 经济体制改革198
第一章 综合管理体制改革198
第一节 计划体制改革198
第二节 财政体制改革199
第三节 税务体制改革200
第四节 金融体制改革201
第五节 投资体制改革202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203
第一节 国有资产现状203
第二节 国有资产体制改革204
第三节 国企改革204
第四节 机构设置205
第三章 企业制度改革205
第一节 产权制度改革205
第二节 经营体制改革206
第三节 企业劳动制度改革207
第四章 流通体制改革207
第一节 国有商业体制改革208
第二节 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改革209
第三节 物资体制改革210
第四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10
第五节 供销合作商业体制改革211
第六节 石油、烟草、盐业经营体制改革213
第七节 外贸体制改革216
第五章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217
第一节 合作经济组织217
第二节 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217
第三节 土地经营权流转218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218
第五节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改革218
第六节 农村经济管理220
第七篇 交通运输222
第一章 公路222
第一节 公路建设222
第二节 公路养护227
第三节 公路运输229
第四节 公路管理和运输管理231
第五节 运输企业选介235
第六节 机构设置237
第二章 铁路238
第一节 铁路线路238
第二节 铁路营运站239
第三章 水路239
第一节 港口码头239
第二节 水路运输240
第三节 水上交通安全监督241
第四节 航道管理242
第五节 机构设置243
第八篇 邮政电信245
第一章 邮政245
第一节 邮政业务245
第二节 通邮能力247
第三节 经营管理248
第四节 机构设置249
第二章 电信250
第一节 固定电话250
第二节 移动电话250
第三节 无线寻呼251
第四节 数据通信253
第五节 通信、网络建设254
第六节 机构设置256
第三章 无线电管理257
第一节 无线电台站257
第二节 无线电频率占用费和设施建设258
第三节 无线电监测与行政执法258
第四节 机构设置259
第九篇 农业260
第一章 种植业260
第一节 概述260
第二节 粮食作物261
第三节 经济作物270
第二章 科技兴农与农业综合开发278
第一节 科技兴农278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280
第三章 农用机械281
第一节 概述281
第二节 主要农用机械282
第三节 农机管理服务283
第四章 畜牧业285
第一节 畜禽生产285
第二节 饲料牧草288
第三节 动物疫病防治289
第四节 兽药经营与管理289
第五节 主要畜牧业企业选介290
第五章 渔业291
第一节 水产养殖与捕捞渔业291
第二节 基地建设294
第三节 水产科研及技术服务294
第四节 渔业管理294
第六章 机构设置295
第一节 市农业局295
第二节 市畜牧兽医局296
第七章 林业296
第一节 造林绿化296
第二节 林木资源299
第三节 山林保护301
第四节 林政管理305
第五节 林产品加工306
第六节 国有林场307
第七节 机构设置307
第八章 水利308
第一节 水利工程309
第二节 “三防”工作315
第三节 水土保持320
第四节 农村用水321
第五节 水政水资源管理322
第六节 机构设置323
第七节 省属水库移民安置324
第八节 启动万绿湖直饮水项目328
第九章 乡镇企业328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329
第二节 主要行业331
第三节 重点企业及名优产品选介334
第四节 机构设置337
第十篇 扶贫开发338
第一章 农业扶贫338
第一节 扶贫决策339
第二节 “千干扶千户”340
第三节 “千村扶贫“工程341
第四节 社会扶持与产业化带动342
第五节 科技帮扶342
第二章 工业、旅游扶贫343
第一节 工业扶持343
第二节 旅游业扶持343
第三章 教育扶贫344
第一节 希望工程344
第二节 扶贫助学344
第四章 对口帮扶345
第一节 省直单位扶持345
第二节 深圳市帮扶347
第三节 珠海市帮扶349
第四节 东莞市帮扶350
第五节 中山市帮扶350
第五章 机构设置351
第十一篇 工业352
第一章 发展状况352
第一节 工业总产值352
第二节 发展特点353
第三节 机构设置355
第二章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356
第一节 技术改造357
第二节 技术创新358
第三章 工业行业362
第一节 电力362
第二节 采矿冶金371
第三节 水泥373
第四节 陶瓷374
第五节 纺织服装375
第六节 机械电子376
第七节 食品饮料378
第八节 印刷文体用品379
第九节 制药379
第十节 化工382
第十一节 粮油加工382
第十二节 名优特产品383
第四章 高新技术开发区386
第一节 规划386
第二节 征地拆迁与安置387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388
第四节 招商引资388
第五节 管理与服务389
第六节 资金筹措390
第七节 接管工业园区391
第八节 重点工程建设392
第九节 机构设置393
第五章 产业转移工业园394
第一节 申报认定394
第二节 规划建设与整合394
第三节 参与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竞标成功395
第四节 建设成效395
第十二篇 建筑业 房地产业 住房制度改革397
第一章 建筑业397
第一节 勘察设计397
第二节 建筑施工398
第三节 建筑市场管理399
第四节 建成主要建筑物401
第五节 建筑企业选介403
第二章 房地产业405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405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406
第三节 机构设置408
第三章 房屋拆迁408
第一节 房屋拆迁管理法规408
第二节 拆迁工作409
第三节 机构设置411
第四章 住房制度改革411
第一节 出售公房411
第二节 实行住房货币分配制度412
第三节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412
第四节 推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412
第五节 落实廉租住房制度413
第六节 机构设置413
第十三篇 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414
第一章 商业经济类型414
第一节 国营商业414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415
第三节 个体私营商业417
第二章 商业行业417
第一节 国营商业各行业417
第二节 物资供应各行业423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各行业428
第四节 粮油供应434
第五节 医药医疗器械经营447
第六节 餐饮业服务业450
第三章 对外经济贸易452
第一节 外贸进出口452
第二节 利用外资454
第三节 经济合作458
第四节 机构设置458
第十四篇 旅游业459
第一章 旅游资源开发459
第一节 发展历程459
第二节 旅游景区460
第三节 地方风味文化娱乐469
第四节 旅游宣传推介471
第五节 旅游规划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74
第二章 旅游经营服务475
第一节 旅游经营475
第二节 国内外旅游476
第三节 旅行社酒店477
第三章 旅游管理479
第一节 队伍479
第二节 旅游市场规范管理480
第三节 旅游企业选介483
第四节 机构设置484
第十五篇 金融485
第一章 金融业务485
第一节 货币管理485
第二节 存款贷款487
第三节 外汇管理492
第四节 中间业务498
第五节 保险499
第六节 证券502
第七节 金融电子化建设504
第二章 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505
第一节 金融风险防范505
第二节 金融监督管理507
第三章 机构设置511
第一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511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512
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514
第四节 保险公司515
第五节 证券公司515
第六节 其他金融服务机构516
第十六篇 经济综合管理517
第一章 计划517
第一节 经济计划与宏观调控517
第二节 年度计划编制与实施520
第三节 长期规划编制与实施534
第四节 机构设置538
第二章 统计539
第一节 统计报表539
第二节 普查统计540
第三节 抽样调查543
第四节 统计分析研究与资料汇编544
第五节 机构设置545
第三章 物价545
第一节 价格管理与物价水平545
第二节 宏观价格调控552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553
第四节 非商品收费管理553
第五节 机构设置557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557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557
第二节 市场监督管理559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560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562
第五节 经济检查562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563
第七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564
第八节 机构设置564
第五章 审计564
第一节 国家审计565
第二节 内部审计566
第三节 社会审计567
第四节 机构设置567
第六章 质量技术监督568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568
第二节 计量管理569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570
第四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571
第五节 机构设置572
第七章 口岸管理572
第一节 口岸572
第二节 海关573
第三节 检验检疫575
第八章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581
第一节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581
第二节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582
第三节 机构设置590
第九章 矿产资源管理591
第一节 地质勘查591
第二节 矿业管理591
第三节 机构设置592
第十七篇 财政税务593
第一章 财政593
第一节 财政收入593
第二节 财政支出598
第三节 财政管理602
第四节 机构设置607
第二章 国家税607
第一节 税种608
第二节 税款征收608
第三节 征收管理611
第四节 税源开发及效益614
第五节 税务检查614
第六节 机构设置615
第三章 地方税615
第一节 税种616
第二节 税款征收618
第三节 征收管理624
第四节 机构设置625
第十八篇 中共河源市地方组织626
第一章 历届代表大会626
第一节 中共河源市第一次代表大会626
第二节 中共河源市第二次代表大会626
第三节 中共河源市第三次代表大会627
第四节 中共河源市第四次代表大会627
第五节 中共河源市第五次代表大会627
第二章 市委机构631
第三章 重大决策632
第一节 执政能力建设632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634
第三节 农业与农村636
第四节 工业立市战略639
第五节 发展交通事业639
第六节 发展旅游业640
第七节 承接“双转移”640
第八节 发展民营经济641
第九节 招商引资641
第十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642
第十一节 教育科技642
第十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644
第十三节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644
第十四节 制定考核评议体系645
第十五节 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647
第十六节 提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工作方针648
第四章 党委工作648
第一节 组织建设648
第二节 宣传659
第三节 党校教育662
第四节 统战工作663
第五节 政策研究666
第六节 农村工作667
第七节 对台工作669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673
第九节 保密工作676
第五章 纪检监察682
第一节 案件检查与信访工作682
第二节 纪律教育683
第三节 行政监察685
第四节 党风廉政建设689
第五节 机构设置694
第十九篇 河源市人民代表大会695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695
第一节 历届人大代表选举695
第二节 历届市人大会议698
第二章 人大常委会706
第三章 人大工作710
第一节 决定重大事项710
第二节 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712
第三节 换届选举和人事任免713
第四节 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及组织代表视察713
第五节 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自身建设715
第二十篇 河源市人民政府716
第一章 政府机构716
第一节 市政府组成部门716
第二节 市级机构设置变动717
第二章 施政纪略720
第一节 推进“三农”工作720
第二节 工业立市721
第三节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722
第四节 发展外源型经济723
第五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724
第六节 开展扶贫工作725
第七节 保护环境726
第八节 处置金融风险726
第九节 促进科技进步727
第十节 控制人口增长728
第十一节 发展教育事业728
第十二节 加快林业工作729
第十三节 加快交通建设730
第十四节 改善民生730
第三章 政府工作730
第一节 行政服务730
第二节 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732
第三节 信访工作738
第四节 政府法制建设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