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革大潮 1976-199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大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3000318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史-1976~1992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改革大潮 1976-199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端和全面拨乱反正1
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1
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2
国民经济的复苏和急于求成倾向的出现4
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
平反冤假错案和澄清教育科学文艺领域的是非9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4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历史的伟大转折20
开辟新时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
理论工作务虚会与重申四项基本原则27
三、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30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30
落实党的各项政策31
四、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3
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33
维护社会稳定34
五、指导思想拨乱反正胜利完成36
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36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3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1
第二章 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转变46
一、新“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贯彻46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酝酿和提出46
调整工作遇到的阻力和经济形势潜在的危险49
对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的清理52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54
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55
对中国国情的反思55
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57
确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58
第三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61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61
安徽、四川等省的大胆尝试61
邓小平等对农村改革的明确支持6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向全国65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67
扩大企业自主权67
企业试行经济责任制70
初步调整所有制结构71
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讨73
三、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展75
经济特区的创建75
沿海地区的“三来一补”81
中外合资企业的诞生82
四、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85
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建设项目陆续开工85
宝钢的兴建87
第四章 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90
一、整顿党的组织和作风90
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建立90
制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92
邓小平、陈云关于党风问题的指示94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96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96
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97
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探索100
邓小平的“八一八”讲话100
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初步改革104
第五章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恢复与发展107
一、恢复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107
立法工作取得初步进展107
审判林彪、江青集团109
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111
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113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114
新宪法的起草和通过114
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115
进行县级人民代表直接选举试点117
第六章 统一战线的恢复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123
一、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逐步落实123
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任务和工作方针的确定123
恢复与党外同志合作共事的好传统127
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调整129
二、祖国统一大业提上日程131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131
叶剑英提出九条方针133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133
第七章 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37
一、制定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13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137
党的十二大139
二、农村改革取得突破141
五个一号文件141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143
废除人民公社145
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47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150
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150
企业承包制的试验152
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改革155
部分城市的综合改革试点156
四、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158
改革总体方案的设计15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60
第八章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63
一、经济特区的崛起163
几个特区的发展态势163
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探索165
在总结经验和克服阻力中前进166
二、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169
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170
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71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72
三、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174
实施沿海经济开放战略175
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176
第九章 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179
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事业的发展179
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79
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181
实施“863计划”183
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184
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85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思想185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86
各级和各类教育事业全面推进187
三、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8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18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190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93
清除精神污染与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4
第十章 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9
一、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199
党的十二大通过新党章199
为整党作好充分准备202
分期分批开展整党204
纠正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206
二、进行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210
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210
大批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212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215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17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217
对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研讨218
第十一章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改革开放220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2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220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224
党的十三大的成果226
二、农村改革继续深化228
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228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29
三、城市改革全面推进232
企业进一步扩权与承包制的推广232
股份制改革试点233
财税体制改革235
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238
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239
海南建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239
“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241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243
一、1984年至1988年的经济飞跃243
“六五”计划的胜利完成243
“七五计划”的顺利出台246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47
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248
苏南模式249
温州模式250
珠江模式251
三、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丰硕成果252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的突破性进展252
启动“希望工程”254
“普九”计划的实施255
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57
文化建设日益繁荣257
国民健康素质普遍提高258
五、逐步扩大基层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60
职工代表大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普遍建立260
建立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262
第十三章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64
一、外交战略与政策方针的调整264
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264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进展267
二、调整与大国的关系269
推进中日关系269
改善中美关系271
促进中苏关系正常化272
三、开展全方位外交274
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275
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南北对话276
第十四章 按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78
一、促进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278
中英联合声明发表278
基本法的起草283
中葡联合声明签署285
二、推动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286
两岸沟通渠道迅速增加286
两岸经贸交流逐步扩大289
第十五章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291
一、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291
国防战略指导方针的根本性转变291
提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军方针293
部分军工企业实行“军转民”295
二、在改革中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96
进行体制和编制的改革297
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299
第十六章 改革进程中的波折302
一、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302
体制转轨中的矛盾302
价格改革闯关受挫304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308
二、1989年政治风波的平息311
国际大气候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311
果断平息北京等地的政治风波313
深刻反思316
三、建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17
邓小平的政治嘱托318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五中全会320
第十七章 胜利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323
一、狠抓党的建设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23
加强党的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的举措323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325
二、坚决顶住西方压力与成功打破西方制裁328
苏东剧变与反华逆流328
对国际形势的清醒判断330
积极开展外交工作与打破西方制裁331
三、继续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332
治理整顿攻坚和改革的继续深化333
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335
四、“七五”计划的完成和“八五”计划的制定337
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337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339
五、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和面临关键时刻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