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通史 现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通史 现代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106149.jpg)
- 蔡景峰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434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36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通史 现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卫生工作方针与事业管理1
第一节 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1
一、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1
前言页1
二、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2
第二节 中医政策和中医工作4
一、中医政策的由来和发展4
二、曲折的历程,重大的成就4
三、贯彻中医政策,开展中医工作5
一、卫生行政组织9
第三节 卫生组织建设9
二、中共中央及地方党委防治疾病领导组织11
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2
四、卫生业务机构12
第四节 药政管理13
一、概述13
二、药政管理的主要工作与成就16
三、《药品管理法》的颁布与实施21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25
第五节 中国卫生事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5
一、中国卫生涉外机构的设置与变迁25
三、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卫生事业28
第二章 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29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政策与管理29
一、创业奠基与事业发展29
二、在曲折中前进31
三、法制化监督管理的新阶段32
第二节 疾病防治38
一、积极防治与消灭传染病39
二、疫病防治受到严重干扰41
三、疫病防治工作的新进展42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46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47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53~1966)47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7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以后)47
第四节 生物制品48
三、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50
四、麻疹减毒活疫苗50
一、痘苗50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50
五、乙型肝炎血源疫苗51
六、鼠疫菌苗51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51
八、卡介苗51
九、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51
一、对我国卫生检疫事业的回顾52
二、1949年以来的卫生检疫52
第五节 国境卫生检疫52
三、卫生检疫的主要成就53
四、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54
第六节 基本经验54
一、“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54
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54
三、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55
四、加强预防医学科学研究55
五、法制建设56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56
第一节 城市医疗卫生事业57
一、全国医院概况57
第三章 医疗卫生与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57
二、城市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58
三、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58
四、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施医院分级管理58
五、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58
第二节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59
一、确立农村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59
二、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支柱60
第三节 我国疗养事业的发展61
一、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4)61
三、农村卫生的“龙头”——初级卫生保健61
二、持续发展阶段(1955~1966)62
三、疗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62
第四节 医疗保险制度63
一、职工医疗保险制度63
二、合作医疗制度64
第五节 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65
第六节 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兴起67
第四章 中国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70
第一节 三年恢复期的妇幼保健事业70
第二节 1953~1957年的妇幼保健72
第三节 1958~1965年的妇幼保健73
第四节 1966~1985年的妇幼保健75
第五节 1986~1990年的妇幼保健78
第六节1991年至今的妇幼保健79
第五章 医学科教事业的发展81
第一节 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81
一、概述81
二、医药卫生科技研究机构83
三、医药卫生科技规划与计划84
四、医药卫生科技成果84
一、概述85
第二节 医学教育的发展85
二、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86
三、医学教育的初步经验89
第三节 医药卫生学术性群众团体92
一、我国医药卫生学会的创立92
二、医药卫生学会的发展(1949~1966)93
三、医药卫生学会活动基本停顿时期(1966~1976)95
四、医药卫生学会的繁荣(1977年以后)96
第六章 现代医学的发展99
第一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99
一、现代科学的特点99
二、现代科学对医学发展的重大影响101
第二节 基础医学102
一、总论102
二、医学生物学103
三、组织胚胎学105
四、生理学106
五、生物化学109
六、生物物理学111
七、微生物学114
八、免疫学116
九、病理学117
十、病理生理学的发展119
十一、医学遗传学121
十二、神经生物学124
十三、医学分子生物学125
第三节 临床医学129
一、物理诊断学129
二、实验诊断学130
三、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132
四、内科学135
五、地方病学139
六、外科学146
七、妇产科学151
八、儿科学156
九、眼科学160
十、耳鼻咽喉科学163
十一、皮肤性病学166
十二、口腔医学170
十三、精神病学172
十四、神经病学175
十五、营养与饮食学177
十六、放射医学179
十七、护理学180
十八、临床肿瘤学183
十九、核医学186
第四节 公共卫生188
一、卫生统计学188
二、卫生微生物学190
三、环境卫生学192
四、食品卫生学195
五、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197
六、精神卫生学199
七、健康咨询学202
八、儿童少年卫生学204
九、中国卫生法学208
十、社会医学210
第五节 特种医学213
一、康复医学213
二、老年医学216
三、运动医学218
四、航空航天医学219
五、航海和潜水医学221
六、法医学223
七、职业病学224
八、医学人类学226
第六节 理论医学228
一、医学哲学228
二、医学社会学229
三、医学心理学230
四、医学方法学232
五、医学人才学234
六、医学教育学234
七、医院管理学236
九、卫生管理学237
八、医学逻辑学237
十、卫生法学239
十一、医学文献学241
十二、医学伦理学243
第七章 现代药学的发展246
第一节 药学研究246
一、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246
二、神经系统药物研究247
三、抗肿瘤药物研究248
四、甾体药物研究249
五、抗生素研究250
六、抗寄生虫病药物研究251
七、计划生育药物研究252
八、合成药物研究253
九、生化药物及医药生物技术的进展254
十、药理学研究255
十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256
十二、药剂学研究257
十三、药物分析研究258
一、概况259
第二节 药学教育259
二、高等药学教育261
三、中等药学教育265
四、成人教育266
第三节 药物生产与流通267
一、国家医药管理局的机构设置267
二、医药企业的整顿与改革268
三、医药工业270
四、医药商品供应273
二、1976年以后概况276
一、50年代初期至“文革”前276
第四节 药学会及其活动276
第五节 药学书刊28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5)280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280
三、1977年至今280
第八章 中医学的发展282
第一节 中医理论研究282
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282
二、中医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283
三、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284
四、中医学派与各家学说的研究296
五、中医诊法的研究301
第二节 中医临床科学的研究306
一、急病治疗306
二、内科309
三、外科、皮肤科318
四、骨伤科323
五、妇产科328
六、儿科333
七、五官科337
八、肿瘤科340
九、气功和养生345
第三节 针灸与经络研究349
一、针灸研究349
二、经络的研究354
三、针灸的国际交流359
第四节 医史文献学的研究359
一、医史学研究359
二、文献学研究371
第一节 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376
一、建国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376
第九章 中药学发展376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377
三、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阶段(1978~1990)377
第二节 现代中药事业的主要成就378
一、中药材生产的发展378
二、中成药工业的形成与发展379
三、中药饮片工业初步形成379
四、中药商业流通领域拓宽,向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379
五、中药科研事业日益发展380
六、中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380
二、本草学文献的整理研究381
第三节 中药的科学研究381
一、中国药学史的研究381
三、中药材品种的本草考证382
四、中药资源的普查与开发利用384
五、药用动植物的生产研究386
六、中药材品种鉴别和质量鉴别390
七、中药炮制的研究393
八、中药制剂研究401
九、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406
十、中药药理学研究41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至50年代末创造条件时期425
第十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425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产生的社会背景425
二、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蓬勃发展时期426
三、“文化大革命”动乱的10年427
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曲折中深入发展427
第二节 基础理论428
一、阴阳五行学说研究428
二、藏象经络研究429
三、气血研究432
四、寒热虚实的研究433
五、诊法原理研究434
六、证本质研究435
七、治则治法研究442
八、动物模型研究443
九、方法探讨445
第三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445
一、内科445
二、外科449
三、肛肠科451
四、妇产科453
五、儿科457
六、皮肤科458
七、耳鼻咽喉科460
八、眼科462
九、消化系统(脾胃肝胆疾病)疾病463
十、心血管系统疾病466
十一、血液病469
十二、泌尿内科471
第十一章 民族医学的发展477
第一节 民族医学史研究477
一、自由发展阶段(1980年以前)477
二、奠基阶段(1980~1987)478
三、繁荣阶段(1988~)479
第二节 民族医药工作480
一、近代的民族医药480
二、现代藏医学的发展482
三、蒙医学发展概况486
四、朝鲜族医学发展概况487
五、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489
六、南方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493
第十二章 军事医学498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事业的发展498
一、体制演变500
二、卫生防疫工作501
三、医疗保健和护理工作504
四、医学科学技术工作507
五、医学教育509
六、药材工作512
七、书刊出版和图书资料工作514
八、参加地方卫生建设515
九、海军卫生事业516
十、空军卫生事业518
十一、航天医学事业520
第二节 重要作战卫生勤务521
一、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勤务521
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卫生勤务525
三、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卫生勤务526
第三节 军事医学科学技术成就527
一、核武器损伤防护医学与放射医学528
二、化学武器损伤防护医学529
三、生物武器损伤防护医学531
四、军队卫生学533
五、战伤外科534
六、烧伤536
七、海军医学537
八、海军潜水医学541
九、军事航空医学544
第十三章 台湾、香港、澳门医学发展551
第一节 台湾医药史概况551
一、光复后之台湾中医药551
二、现代医学发展556
第二节 香港医药发展概况570
一、100多年来香港中医药的演变570
二、中医人才培养575
三、中药的科学研究577
四、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展579
五、主要中医药团体581
第三节 澳门医学史586
一、鸦片战争以前的澳门医学(公元前210~公元1839年)586
二、鸦片战争至葡国革命期间的澳门医学(1840~1974年)587
三、葡国革命后的澳门医学(1974年以后)588
四、中医中药概况589
现代中国医学史大事年表591
后记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