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何华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14556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两种类型代议制的产生和中国代议制的特点1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产生1
一 前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产生代议制1
二 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产生代议制3
三 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产生的实际过程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代议制的产生6
一 无产阶级专政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6
二 巴黎公社7
三 工农兵代表苏维埃9
第三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1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特点11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以往的代议制不同的特点17
第二章 民主的内容与民主的形式22
第一节 民主的含义22
一 民主的基本含义22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观点23
第二节 民主内容和民主形式的关系28
一 民主内容决定民主形式28
二 民主形式影响民主内容30
三 民主形式的研究和运用31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33
一 人大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33
二 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多种多样人大制度居于首位34
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36
第三章 三权分立与民主集中制40
第一节 三权分立制40
一 分权学说的产生40
二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42
三 三权分立制在实践中的发展变化45
四 三权分立制在理论上的分歧争议48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51
一 民主集中制的产生51
二 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运用54
三 摈弃三权分立制,坚持民主集中制58
第四章 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客体62
第一节 代表制度的特点和代表选举的实质62
一 代表制度的特点62
二 代表选举的实质63
第二节 代表与代表客体的理论66
一 西方国家关于代表与代表客体的传统理论66
二 西方国家关于代表与代表客体理论的发展70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代表与代表客体的理论75
第三节 中国人民代表的选举和人民代表的责任78
一 人民代表的选举78
二 人民代表的责任80
第五章 两院制和一院制85
第一节 两院制85
一 两院制的产生85
二 两院的职权86
三 两院制的理论说明89
第二节 一院制一91
一 院制的产生91
二 一院制的理论说明93
第三节 一院制符合中国国情94
一 民族状况决定我国实行一院制94
二 历史传统决定我国实行一院制97
三 精简机构和提高效率的要求决定我国实行一院制99
四 共产党的领导决定我国实行一院制100
第六章 政党制度和代议制度102
第一节 政党102
一 政党的产生102
二 政党的职能106
第二节 政党制度与代议制度的关系108
一 政党制度概述108
二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与代议制度的关系109
三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与代议制度的关系112
第三节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及其和代议制度的关系116
一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116
二 我国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机关的关系121
第七章 加强立法工作重视地方性法规的制定123
第一节 立法权与立法工作的重要性123
一 立法权概述123
二 加强立法工作的重要性125
第二节 立法工作的民主化127
一 民主化是我国立法工作的基本要求127
二 立法程序民主化是立法工作民主化的重要条件128
三 法律评论合法化是立法工作民主化的必要补充131
第三节 立法工作的科学化133
一 立法工作科学化的含义133
二 立法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求134
第四节 重视地方性法规的制定143
一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及其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143
二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原则和地方性法规在我国法制体系中的地位145
三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和两种地方性法规的差异147
第八章 充分行使决定权149
第一节 决定权的含义、本质特征及其范围的确定149
一 决定权的含义149
二 决定权的本质特征150
三 决定权范围的确定152
第二节 提高思想认识,保证充分行使决定权156
一 加强思想建设,清除思想障碍156
二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几对关系158
第三节 采取具体措施,保证充分行使决定权161
一 加强调查研究161
二 实行公开原则162
三 建立监督机制164
第九章 合理行使任免权166
第一节 任免权的本质特征及其所应遵循的原则166
一 任免权的本质特征166
二 任免权所应遵循的原则167
第二节 任免权的种类及其行使程序169
一 任免权的种类169
二 行使任免权的程序171
第三节 保证任免权的合理行使174
一 正确处理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免权和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174
二 设立专门机构、注重工作细节176
三 完善任免程序、制定专门法规179
第十章 有效行使监督权182
第一节 监督权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历史沿革182
一 监督权的性质和地位182
二 监督权的作用184
三 监督权的历史沿革185
第二节 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187
一 监督的内容187
二 法律监督188
三 工作监督190
第三节 监督制度与监督程序193
一 报告制度及其实施程序193
二 质询及其进行程序194
三 选举与罢免及其进行程序196
四 法律、法规审查批准制度及其实施程序198
第四节 关于监督权的若干问题的探讨199
一 关于弹劾权问题199
二 关于权力机关的内部监督问题200
三 关于对司法机关进行监督问题201
四 关于监督原则问题202
第十一章 提高人民代表的素质204
第一节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及其素质构成204
一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204
二 人民代表素质的构成205
第二节 提高人民代表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9
一 提高人民代表素质的重要性209
二 提高人民代表素质的迫切性211
第三节 提高人民代表素质的措施215
一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215
二 进一步加强对人民代表的监督工作219
三 加强工作实践、实行短期培训221
第十二章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建设224
第一节 组织机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224
一 组织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中心环节224
二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建设的必要性225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组织机构227
一 进一步完善人大主席团227
二 进一步完善人大常委会228
三 进一步完善专门委员会230
第三节 增设新的组织机构231
一 设置地区人大机构231
二 增设乡、民族乡、镇人大常设机构234
三 增加专门委员会的设置数量236
四 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239
第十三章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工作制度243
第一节 会议制度243
一 会议形式243
二 会议程序245
第二节 质询制度249
一 质询的概念及其特点249
二 质询制度的历史发展250
三 质询的条件及其处理程序251
第三节 联系制度256
一 联系制度的重要性256
二 联系制度的基本内容257
三 加强联系制度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260
第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262
第一节 党领导人大制度的实质及其实现领导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262
一 党领导人大制度的实质262
二 党在实现领导过程中的原则要求263
第二节 坚持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领导265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依据265
二 澄清模糊观念,反对错误言行266
第三节 改善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领导270
一 建立监督机制270
二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273
编后语276